印度通过首部经济特区法 特区模式有别于中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05:39 新京报 | ||||||||
今年2月,印度总理辛格(中)、总统卡拉姆(右)抵达议会,参加议会对2005年财政预算的审议。印度政府在向议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印度若期望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吸收外资、改革劳工法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2月,印度左翼政党代表抗议政府放松外资在电信领域的投资额度。 本报综合新华社电 印度经济工商界期待多时的首部《经济特区法》日前终于获得议会通过。印度希望通过这一法案更好地发挥国内经济特区的作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就业。 经济改革推动法案出台
在新世纪之初,印度政府正式提出“经济特区”这个概念,并修改了进出口政策,为创建特区开了绿灯。当时不少经济学家提倡向中国学习,创办经济特区,以刺激长期萎靡不振的贸易出口。印度建立了几个经济特区的试点,但因诸多问题争议较大,特区规模较小。 2004年5月,印度国大党上台后大力推动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印度工商界人士的大力推动下,尽快出台《经济特区法》的呼吁再度高涨。不少工商界人士都认为,印度总体经济实力在20年前与中国差不多,而现在却远远落后于中国,就是因为经济改革不力,制造业不发达,产品不具备竞争性。中国的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印度的制造业却只占到四分之一。中国吸引外资比印度多十几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外资的政策优惠,而这一切,经济特区都起到了先驱的作用。 特区模式有别于中国 在各方面的合力推动下,《经济特区法》终于在辛格政府上台一周年之际得到了议会上下两院的一致通过。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纳特说,《特区法》旨在鼓励国有和私有企业投资在特区创建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来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出口和提高就业率。在特区内,所有的手续在一个窗口就可以全部办齐,不必像过去要跑几十个地方,花3个到6个月时间。而且特区内的企业可以在15年内享受减免所得税的优惠,其中头5年所得税全免。特区企业在服务税和进口税等方面也有减免优惠政策。 但纳特强调说,印度的经济特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区,而是有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其特点是重在南亚地区,印度希望利用经济特区来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印度反对党认为,印度的经济特区与中国的应该有所不同,完全依赖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显然不符合印度国情,因为印度毕竟还是个农业国家,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反对党的坚持下,政府在《特区法》中取消了在特区可以弹性执行劳动法的条款。 解读1 法案未能涉及劳工改革 《经济特区法》在各方合力的推动下,终于获得议会通过。但法案却并未涉及人们普遍关注的有关放松经济特区内劳工法规的条款,这一点或将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一大障碍。 据悉,有关放松劳工法的条款最终投票前被移除于法案之外,有接近政府高层的人士透露,这与印度国大党在去年5月上台后与其联盟商定的政策蓝图有关,即双方议事日程不触及私有化和劳工改革。 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苛刻的劳工法恰恰是印度经济特区建设的突出软肋。根据印度现有劳工法,雇员超过100人的公司如要解雇工人,必须得到所在联邦政府的批准。然而,鉴于工会力量的强大和政治选举的需要,联邦政府通常不会批准这样的解雇行为。此外,公司雇用合同工的劳动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否则即需提供永久雇用待遇。不少外国公司正是由于如此严格的劳工规定而踯躅于印度国门之外。 解读2 法案有望3年内吸收20亿投资 虽然不少人对于新法案未能涉及劳工法问题而大失所望,但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卡迈勒·纳特先生表示,“新法案的通过将增强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同时表明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据该部预计,新法案有望在未来3年内为经济特区带来价值2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仅明年一年,即有可能在特区内增加5万多个就业岗位。 此外,新法案也将大大拉动出口,充分发挥印度的高素质廉价劳动力优势。该国政府已经设定目标,要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实现出口年均增长20%,这对于就业形势严峻的印度来说意义重大。 据今年2月份摩根士丹利发布的“印度经济月报”,到2010年,印度的就业年龄(15岁至65岁)人群将在现有的6.74亿人的基础上再增加8300万人。因此促进出口拉动就业已经成为印度政府无法回避的头等大事。截至今年3月底,印度出口额达到800亿美元,呈现5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预计在经济特区的带动下,本财年印度出口将达到920亿美元。 回顾 学艺不成特区不特 印度早在1965年即设立了“出口促进区”———现在的经济特区雏形。可以说起步于中国之前,且始终没有停止过努力。但这些带有经济特区特色的出口加工区对当时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印度经济发展没起到多少推动作用,结果不了了之。2000年5月,印度前商业和工业部长马朗倡议,要按照中国模式建立经济特区。同时,印度政府决定在全国再新建6个经济特区。 然而迄今为止,印度的特区在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例如,中国2004年吸引外来直接投资600亿美元,印度只吸引到35亿美元。摩根士丹利的一份报告指出,2003年,所有特区和出口促进区加起来的出口贸易只占印度当年出口的5%,在2000-2003年期间,特区内的出口平均增长率只有7%.有经济学家曾为之归结出几个原因:规模太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选择的地点没有竞争力;跟国内市场结合不紧密;过于严厉的劳工法令,等等。 展望 特区前景仍不乐观 从专家的分析来看,印度特区建设的前景仍不乐观。根据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迄今为止印度赋予特区的优惠政策尚不足以促进其发展。目前特区内许多完全可以由区内官员执行的事务仍须由中央政府批准,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臃肿的官僚机构和低效率的公共管理,使繁文缛节和低效率几乎成为了印度公共管理的代名词。 这样的投资环境将使外资望而却步。另一个大问题是其基础设施问题。长期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印度在诸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远远落后于中国,例如中国高速公路的总长是印度的10倍,每1000人拥有的移动和固定电话则是印度的6倍。过去中国搞经济特区时首先是进行“三通一平”(通电、通水、通路、平整土地),但印度却长期绕不过这四大瓶颈,一方面外来投资不足,另一方面本地政府或私营企业也不愿意进行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