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常之争牵动五批力量 日德印巴加剧争常热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0:20 《环球》杂志 | ||||||||
世界进入21世纪,似乎比20世纪更加纷乱。仅这五年,就上演了多场令国际关系接连发生震荡的世纪大戏,“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南亚大海啸都是其中的著名片断。而如今正在上演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之争,牵动着至少五批力量: 一批是指望进入常任之位,正紧锣密鼓四处游说的候任国;一批是在国际关系中一言九鼎,拥有否决权的现任常任理事国;一批是拥有地缘利害关系的反候任国;一批是实力不
五批力量历数下来,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自称不被卷入这场“世纪改革”的了。 文章一:标准的内涵 既然是“大戏”,就必须有主角,必须有主题。主角自然是各“争常”候选国,主题则是“谁更有资格当选常任理事国”?关于这个问题,必然涉及担任常任理事国的标准。 目前,关于“入常”的标准众说纷纭,由于五个常任理事国是当年根据雅尔塔体制直接“入常”,因此制订新的“入常”标准相当敏感,牵涉众多国家利益。 但没有标准却又会使“争常”演变成一场赤裸裸的权力与实力相交换的游戏。因此,在长期的改革摸索中,联合国还是多少提供了一些供世人参考的“入常”标准。 标准一,新任的常任理事国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也就是安南秘书长提出的联合国改革的两大原则——区域平衡和增加发展中国家席次——的本来意义。 “代表性”首先应是发展水平上的。早在1994年,不结盟运动外长会议就指出,常任理事国中仅中国一家是发展中国家,构成非常不公平,不应让安理会变成“富国俱乐部”。因此,增任的时候就应首先考虑增加发展中国家名额。 其次,必须考虑到成员来自各大洲,在各洲之间能够形成力量均衡,不至于一洲的声音被其他洲所掩盖。目前,南美洲、非洲和大洋州在常任理事国中尚无代表,而欧洲已有三个名额。安南在改革建议中,也特别提到区域均衡的重要性,对各大洲名额加以数量上的平衡。 第三,地缘上的多样性与代表性。阿根廷提出的意见就是,南美地区的主要人口和国家都说西班牙语,而巴西说葡萄牙语,不具有代表性。 第四,代表性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任何国家的“争常”活动都应首先得到地区和周边国家的认同,取信于邻才能取信于世界,试图“远交近攻”、“以邻为敌”的国家,谈不上代表性。 标准二,新任的常任理事国必须具有较高的“道义性”。 “道义性”是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所积累的,不是靠一时的“银弹外交”、“散财外交”所能够换取的,“道义性”的衡量也并不依赖于该国实力雄厚或该国交纳多少会费。 联合国安理会一不是经济组织,二不是公司董事会,不应按“财力”来分配席位。拼命拿“财力”作“争常”第一理由的国家,反而会被其他国家看作是一种“道义”上的缺失。 标准三,新任的常任理事国必须得到国际认可。常任理事国拥有别的国家所不具有的权力,因此更需要具有德高望重的品质。 联合国决议中规定,选新的常任理事国的方案必须由包括“五常”在内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国(即至少128个成员国)同意。获得128票,尤其是“五常”认可的国家,才能够体现国际“民意”。 中国作为尊重国际平等与发展的国家,更注重各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一向反对某些国家提出的强行表决缺乏共识的改革方案。中国主张就安理会改革达成最广泛的协商一致,主张任何改革方案应得到至少90%的联合国成员国支持,这样才能算作“国际认可”。 同样,这一认可不应被认为单纯的“权钱交易”,不能以发展援助代替成员国的独立判断,扭曲一国主权意志,否则就成了“贿票”与“贿选”。因此,“国际认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交往逐步积累而成的,有一个长期的“认可”过程,“众望”逐步“所归”。反之,在国际问题上时常出尔反尔,试图掩盖历史真相的国家,不可能凭借一时的“争常”外交而获得此项认可。 标准四,新任常任理事国应能团结联合国,减少分歧,而不是加深分歧,制造矛盾。 用安南的话来说,改革是为了使联合国“更美好”、“更有效率”。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指出,安理会改革事关重大,敏感复杂,涉及所有国家的切身利益。改革不能只解决少数国家或部分国家的关切,而应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所有国家及地区的利益,应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使中、小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安理会决策。唯有兼顾各方利益,改革才能赢得广泛信任和支持。 标准五,新任常任理事国应能体现联合国改革与努力的重点,即有助于解决发展问题,有利于世界和平。 安南在报告首页便提及“我所建议的是一项综合战略,对本组织的三大目标予以同样重视和关注。这三大目标是发展、安全和人权”——将发展问题放在了首位。 可见,发展问题是人们不可忽视的改革优先考虑的问题。失去了这一基石和目标,改革就会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目前,联合国安理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中国家代表不足的问题,且失衡情况较为严重。 这种状况分散了联合国对发展问题的关注,阻碍了联合国解决全球发展问题的决心。正因为如此,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明确表示,中国将对最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方案予以支持。 当然,除了上述几条标准之外,还有经济实力、国际民意等参考要素。加之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多多少少都有各自的“小算盘”,采取了或支持或阻挠或旁观或暗中运作等不同的态度,使得在标准要素之外又多出许许多多的“考虑”,这些“标准”、“要素”和“考虑”的集合,使“争常”问题显得尤其复杂和棘手。 文章二:“争常”热门的资格比较 了解联合国改革的历程与主要标准之后,不妨对目前“争常”四大热门—德国、日本、印度、巴西—进行横向比较,看看究竟哪一国更符合上述标准。 目前看来,在“争常”问题上,每个国家也不敢说把握十足,“争常”有十年历史的德、日两国发现形势越来越复杂,而印度、巴西等地区大国,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挑战时也显得形单影只,力量薄弱。 四国的根本目标都是成为具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但目前都表示愿意“小步走”——先联合争取A方案的通过,之后再各谋前程。这些分分合合、国际利益与国家利益,多边利益与双边利益的交织,加剧了“争常”的剧烈程度。 德国 早在1994年,德国就提出担任常任理事国,“争常”至今已有11年历史。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和欧洲大国,德国长期以来一直认真履行交纳联合国会费义务,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工作,堪称联合国的“模范学生”。 战后60年来,德国对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刻反省,基本完成了对受害者的赔偿,战后德国热爱和平的形象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近些年来,德国对联合国事业以及国际维和行动的贡献越来越大,德国现有7800名士兵参与联合国授权的军事行动,是国际上出兵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还是联合国第三大捐款国,分担的联合国会费占总会费的9%。 近两年,德国作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不小作用。特别是在反对伊拉克战争方面的鲜明态度,更是赢得了国际舆论的高度赞赏。因此,伊战后的国际形势总体上对德国有利。 德国认为,自己在外交上不再追随某个国家,作为国际政治大国的分量越来越大,并坚持,安理会必须具有代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长期看,安理会必须包括那些有愿望和有能力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发挥重大作用的国家。 但是,德国的不利因素也不少。首先,德国不符合安南秘书长提出的地域代表性和增加发展中国家席位的两个改革原则。 其次,德国的地缘反对者不少。欧洲目前已有三个常任理事国,局势复杂。英法两国虽口头表示支持德国“争常”,但均非两国本意。这是因为,常任理事国的“大饼”并未扩容,经这样一分,每份就会更小,而那些实力稍逊的国家必然会受排挤,影响力必然受到削弱。可以想见,英法两国在德国“争常”问题上的实际支持力度并不会太大。 俄罗斯更是比其他国家更急于保住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现状。在2000年以前,俄罗斯甚至连扩大改革都一概不同意。2000年后,俄罗斯虽勉强接受“有限扩大”,但一直强调,“在接纳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应保持平衡,接纳具有重大影响并执行独立外交政策的发展中国家”。 而美国更是由于施罗德政府自“9·11”事件以来常同自己唱反调而记恨在心,在德国“争常”问题上说句“可能不会支持”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而德国“争常”的直接反对者是近邻意大利。早在1999年,意大利便曾成功联合其他国家,通过一项决议,要求任何有关安理会扩大的措施必须获得联合国三分之二会员国的通过方可实施,从而阻挡了不少扩大方案的通过。本世纪初,意大利还提出一系列议案,包括反对增加常任理事国、反对以欧盟名义担任常任理事国等,其目的都是为了阻止德国“入常”。 日本 日本“争常”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经济大国地位和别国难以比拟的实力和财力。日本一直是联合国会费的第二大缴纳国,其会费分摊比例目前为19.46%,仅次于美国的22%,是儿童基金、开发计划署等联合国专门机构的主要捐助国。 尽管日本的官方发展援助目前只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2%,离安南报告要求的0.7%要求甚远,但其发展援助总额在过去数年都位居世界第一。 日本近年来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目前安南急于在任期结束前有所建树,渴望尽快完成改革主体内容,这与日本的愿望不谋而合。安南曾经说过“日本有可能”的话,从而暗中成为了日本“争常”的助力军。 美、俄、英、法都在口头上对日表示支持。上世纪90年代,美国曾经提出过“3+2方案”,即德日再加上亚非拉各一国。因此,长期以来,日本都自认为是当仁不让的常任理事会“第一候选梯队”。 但是,日本的不利因素较之德国更多。 首先,日本不符合安南提出的两大改革原则; 其次,由于日本迄今仍然拒绝承认侵略罪行,因而“道义性”不强;日本还曾以“不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削减所缴会费”作威胁,更削弱了“争常”的道义基础。 第三,由于日本近年来民族主义和右翼势力不断上升,并大肆扩张军事实力,使东亚邻国特别是那些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国家深为担忧,因而使得这些国家理所当然地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采取保留态度。 正是由于日本对历史认知问题没有解决,难以取得亚洲邻国的认同,因而“代表性”不够强。如果日本与印度同时强调亚洲“代表性”的话,恐怕印度更有说服力。 韩国驻联合国大使金三勋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日本既得不到周边国家的依赖,又不对历史问题进行反省,这样的国家要在国际社会上发挥领导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日本没有资格成为常任理事国,韩国将努力阻止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这一表态是迄今韩国政府在日本“争常”问题上最直接、最明确的表态。 韩国最大报纸《朝鲜日报》社论表示,衡量日本能否成为常任理事国,不能以金钱而应以道德为标准,日本存在“道德障碍”。 第四,日本虽然自称积极参与维和,参与海外派兵,贡献很大。但实际上,它最大规模的派兵就是在伊拉克战争这场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战争中派的兵,是否对联合国有贡献还另当别论。 而其余派兵,更像是“以维和之名,行派兵之实”。表面上使用联合国旗号,目的是突破海外派兵的限制,满足大国野心。因此,日本每次维和都让亚洲国家揪心,“重返军事大国”的阴影和野心一直都令亚洲国家严重怀疑。亚洲国家其实不希望日本向海外派兵,更希望它在帮助重建或在人道援助方面发挥作用。 第五,日本外交内政至今仍然高度受制于美国,甘愿充当美国在亚洲地区政策的执行人,处处与美绑在一起,实行的是与德国迥异的“远交近攻”的策略。这样的政策取向很难体现其作为“政治大国”的独立性,在国际舞台上也缺乏分量; 第六,美国虽支持日本“争常”,但同时也表示不赞成为改革设定时限。这与日本急于通过A方案的立场截然相反,很好地说明了美国表面支持,实质上不愿日本“分权”的真实心态。英、法、俄等国也与美国有类似心态。 由于日本召集德国、印度、巴西,形成四国“捆绑式争常”,更促成了对立面的全球化,尤其是意大利、韩国、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联合组成的“咖啡俱乐部”及其游说势力,已经成为反对四国“争常”的最强音。 有报道说,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签名活动,很有可能争到150个国家的1亿多人签名。如果届时真能征集到这么多签名,恐怕也会是安理会不得不有所考虑的民意。 印度 印度拥有10亿人口,是南亚发展中国家,符合安南提出的两大改革原则,人口资源和未来经济潜力是印度一直引以为豪的“争常”优势牌。 印度对外以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闻名,是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力量,对内以民主和多元化治理国家。印度提倡多边主义,主张联合国应致力于消除贫困,修正不平等贸易,为提高第三世界教育水平做出贡献。毫无疑问,印度做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有助于世界关注发展问题。 目前,印度已经得到英、法、俄的明确支持,中国对于印度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在国际机构中所做贡献也表示了赞赏。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表示,中国支持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甚至提及,如果中国拟出支持名单的话,印度将在优先之列。这些常任理事国的支持或暗中支持,对印度无疑是一项福音。 但是,印度的劣势也有不少,头一条就是印度当局坚持进行核试验的立场与态度,可能会导致许多国家对其和平立场的质疑。一些国家认为,印度进入联合国可能会成为一支修正主义力量,颠覆一些传统的“不使用武力”、“没有战争权”等理念,改变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的特质。 另一点阻碍因素是印巴关系的长期紧张。尽管近年来印巴频传好信,“板球外交”、“公车外交”吸引了全球注目,但双方实质的对立并未有根本性的缓和,很可能使印度“争常”的原有优势折损不少。 巴西 巴西拥有人口1.8亿,土地广袤,是拉丁美州面积最大的国家,符合安南提出的两大改革原则,与印度一样,属于摆脱殖民统治后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人口资源和未来经济发展潜力。 现任总统卢拉出身贫困,长期从事工会运动,具有左派传统,认为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缺乏包容性与均衡性,主张公正和民主的世界新秩序,致力于南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巴西支持联合国的权威,曾参与过海地维和等行动。 但是,由于周边国家主要使用西班牙语,对巴西在本区域内的代表性形成一定挑战。加之巴西加入了四国共同“争常”集团,打破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界限,使得四国的反对国也争相联合,形成全球反对力量 非洲四国 上述四国之外,非洲的四个大国——埃及、尼日利亚、南非、肯尼亚,也正在为争夺非洲“入常”名额相互争斗。四国均具有符合平衡与发展的改革目标优势,可惜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足,国际社会认同度较低。 埃及和南非的经济实力较强,尼日利亚一向在维持非洲的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贡献颇多,勇于向不安定地区派兵,起到辅助联合国稳定地区局势的良好作用。 由于非洲各国已商定争取两个席位,再由内部分配,尚未确定具体“争常”国,各国均有优势与劣势,也可能采取轮流坐庄制。因此目前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均未波及全球,实力、激烈程度与悬念都比不上上述四国。文/木桃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相关专题:日德巴印提出联合国改革草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