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诞生于海湾战争 最倚仗航空兵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13:09 世界新闻报

  日本用“瘫痪战”对付谁

  《世界新闻报》特约军事观察员 施为

  日本自卫队从4月起开始施行2005-2009年度《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在该计划中,日本自卫队引入了 一种新的作战思想——“瘫痪战”。日本自卫队将在调整部队体制、
研制新式武器装备的同时,逐步形成并发展这一新的作战 思想。

  据专家分析,日本这种战法的调整,主要用来应对未来朝鲜半岛和台海局势的变化,可以说,目标直接针对朝鲜和中 国。

  目标:对手的抵抗意志

  日本自卫队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战争将不再是炸弹与高技术武器的对抗,而是大量运用信息 进行作战。战争的形态正由工业化时代的“消耗战”、“歼灭战”向信息化时代的“瘫痪战”转变。

  这种所谓的“瘫痪战”是有别于“歼灭战”和“消耗战”的一种作战理念,指的是凭借信息技术催生的各种战争手段 摧毁敌方抵抗能力与抵抗意志,使其作战机器“瘫痪”,从而以最低限度的军事努力或代价获取最大的政治效果或利益的战争 模式。

  信息是“瘫痪战”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其他的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心理战等都 将是赢得“瘫痪战”胜利的重要手段。

  在有关“瘫痪战”理论的指导下,日本自卫队已经开始为之积极进行准备,一方面积极培养、储备信息技术人才;另 一方面,通过自行研制、从欧美引进、多国联合研制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太空通信、侦察传感装备、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 、战术指挥通信系统等信息化武器装备,同时对传统的武器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使之尽快具备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能力。

  出自《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

  尽管日本自卫队把“瘫痪战”理论视为军事转型的重要指导,但这一理论却并不是其首创。这套理论的诞生地,是一 个位于沙特阿拉伯的美军指挥中心。1991年海湾战争的空中打击,就是在这里组织、指挥的。

  当时,美军一名叫德图拉的指挥官在作战中发现:只需少量的炸弹就可以对敌人的心理予以毁灭性的打击。按最初的 计划,摧毁一个位于地下十几米的指挥部,需要消耗16颗高精度炸弹。而事实上,这些指挥部一旦连续遭到两次高精度炸弹 的攻击,敌人就不敢再用。结果,在战争的第3个晚上,这些还未遭彻底破坏的指挥中心就全部放弃。

  德图拉由此总结出,不必彻底将敌摧毁,也可以使对方瘫痪。这样可以省出许多飞机与人力,用于打击其他目标。回 到美国后,他大力宣扬他的“瘫痪理论”,甚至声称他的理论将对传统军事理论产生革命性的创新。

  不过,德图拉本人其实也不能算是“瘫痪战”理论的真正鼻祖。事实上,“瘫痪战”理论是一个包含了诸多军事理论 的思想群。如果追溯这一思想群的历史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古代《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只不过,现代空军和远 程精确打击武器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而已。

  意志坚定就不会“瘫痪”

  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瘫痪战”理论也并不完善,还存在一些漏洞,有一些甚至是理论自身所产生的。

  2003年3月,1500名美军在高精度炸弹和高科技侦察机的配合下,计划在“蟒蛇行动”中用3天时间解决大 约250名“基地”组织分子。结果,他们却遇到了1000名“基地”组织成员的顽强抵抗,战斗进行了两个星期,造成7 名美军士兵阵亡,数十人受伤,许多“基地”成员脱逃。“蟒蛇行动”是一次“瘫痪战”失败的战例:高精度炸弹并没有让敌 人“瘫痪”,最新的侦察机也未能提供准确的情报。

  美军的“瘫痪战”之所以会在“蟒蛇行动”中失败,是因为该理论把取得胜利的关键完全归结于信息优势和对敌人战 斗意志的摧毁。一旦遇到战斗意志坚定的大规模地面部队,而且敌人的目标不是夺取胜利,而是“保持不败”,那么进行“瘫 痪战”的一方所能采取的办法只有二个,一是放弃“瘫痪”敌人指挥控制系统的战法,集中火力进攻一个“据点”,然后采取 依次摧毁据点的办法,这就又回到了工业时代的“消耗战”的打法。

  再就是通过同时打击多个目标,对敌全面封锁,但如果面对的是大规模军队和广阔的战场空间,这种办法未必有效。 而且从现实条件来说,“瘫痪式”火力打击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具有坚强战斗意志的“非对称军队”会慢慢适应美军的打 击。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