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小泉身边的“中国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15:05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特约撰稿人 余文

  近日有日本媒体报道,一股仇视中国的情绪正在外务省高层官员之中蔓延,而学过中文、对中国事务较为熟悉的“中 国学派”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小。由于“中国学派”在日本对华外交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因此,日本媒体的这一报道不禁引起 了人们的关注。那么,在小泉内阁中,都有哪几位“中国学派”人物,他们对日中关系又是持何种看法呢?

  加藤紘一

  寄宿中国人家苦学汉语

  原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紘一是日本的资深政治家,也是政界屈指可数的“中国通”。这位奉行对华友好政策的“鸽派” 人物,近日因为对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批评,以及近期将来华访问,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1939年出生的加藤在兄弟姐妹6个人中排行老五。他家境清贫,时常吃不饱饭,就连衣服和鞋子都是捡哥哥、姐 姐剩下的穿。清苦的生活并没有阻挡加藤好学的天性,他立志进入东京大学法学系学习,可高考后却被东大理科录取。经过一 年的复读,加藤终于在第二年考入有“外交官摇篮”之称的东大法学系,并于1964年进入外务省。

  加藤在中学时代就萌发了将来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的想法,于是他刚进入外务省就提出去中国课工作。当时欧美课 人气很旺,而中国课被视为二流工作,没多少人想到中国课工作,于是加藤很顺利地就进入了中国课。接下来,加藤开始了4 个月的培训。每次去培训部上课,加藤必定要路过跡见学园女子大学,大学里的漂亮女生对年轻潇洒的外交官格外青睐,但女 生们的目光大多集中在拿着英文、法文书籍的小伙子身上,全然不理睬抱着中文书的加藤。加藤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工作 。

  1964年,加藤结束培训后,被分配到台北“使馆”工作。在此期间,他进入台北师范大学下属的外国人语言研修 中心学习汉语。为了学好汉语,加藤住在中国人家里,与中国人交朋友。经过一番努力,他的汉语水平大有长进。

  台北任期两年结束后,加藤转任美国大使馆工作。在美国期间,他进入哈佛大学深造,主攻东亚区域研究学。197 0年,加藤出任外务省亚洲局中国课事务次官。1971年12月,他辞去外务省工作,为竞选议员做准备。

  1972年,加藤当选众议员,先师大平正芳,后追随宫泽喜一。他继承了大平的对外政策思想,重视亚洲外交,主 张日中友好。作为“亚洲国际派”的倡导者,加藤认为,从21世纪的日本国家利益考虑,日本应与亚洲国家加强团结。

  近一段时间,以小泉首相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右翼人士多次为参拜靖国神社辩解,并为日本二战战犯开脱罪责,引起中 韩等亚洲邻国的强烈不满。在此问题上,加藤提出了客观、务实的主张。他认为,要解决靖国神社问题,只有通过甲级战犯分 祀和建立新的国立追悼设施这两种办法。6月15日,加藤在东京发表演讲时,就小泉首相执意参拜靖国神社提出了批评。他 说:“国家领导人可以追随民族主义,但是有义务从对方国家领导人的立场考虑两国关系。如果完全单从国民的感受去处理国 际关系,那就不必当首相或者国会议员了。”

  阿南惟茂

  因中国史书喜结良缘

  现任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曾经是“中国学派”的领袖,1998年的《日中联合声明》就是他当年任外务省亚洲事 务局局长时起草的。

  现年64岁的阿南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其父阿南惟几为陆军大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自杀。母亲是一个虔 诚的佛教徒,她将8个子女抚养成人后就出家了。

  阿南于196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系,同年进入外务省工作,后来便到台北师范大学外国人语言研修中心留学。 留学期间,他与一位名叫维珍·尼雅的美国女孩因为同一本中国历史书而邂逅。维珍对中国的历史和地理尤为着迷,共同的兴 趣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话题也由谈中国、谈生活发展到谈恋爱。1970年,两人结为夫妻。1972年,他们给刚出生的儿 子取名为“友亮”,为友人和诸葛亮之意。

  阿南从1983年起,历任驻中国大使馆参赞、公使、亚洲局局长,2001年3月任驻中国大使至今,在中国任职 长达10多年之久。他与对华持友好态度的自民党桥本派关系亲密,1997年经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和前内阁官方长官野中广 务推荐担任外务省亚洲局局长。据称,阿南出任驻华大使也是得到桥本的推荐。因此,自民党内的右翼势力出于打击桥本派的 需要,也将阿南列为攻击目标。

  阿南对中国一直持友好立场。他认为,日方应该正确认识过去的历史,该反省的地方加以深刻反省,两国应再次确认 《日中联合声明》和《日中友好和平条约》的精神,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日中关系。针对日本国内存 在的“中国威胁论”,阿南认为中国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他曾指出:“作为直接负责日中关系的人,我常常感到,如果与 其它国家的关系相比,日中之间在交流和相互理解方面还是强于其它国家的,但信赖关系却并不牢固。如果日中之间确实是一 种相互信赖关系,那么很多事情就不会成为问题。”

  田中均

  因沈阳闯馆事件挨批

  现任日本外务省审议官的田中均也是“中国学派”的成员。现年58岁的田中于1969年进入外务省工作,历任北 美二课课长、东北亚课课长、外务省经济局局长等职。2001年9月任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2002年任外务省审议 官。

  田中是日本对朝鲜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对朝政策上,他力主采取对话的策略,将“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放在对朝外 交的全局框架下考虑。

  2001年10月,田中获得朝鲜要求改善朝日关系的绝密信息后,便秘密与朝方磋商,成功地使小泉首相实现了朝 鲜之行,并签订了《日朝共同宣言》,使5名被绑架的日本人回国。然而,由于田中秘密接触朝鲜的举动只有首相和几名外务 省官员知晓,因此田中被日本国内某些政治家指责为“独断专行”,同时也受到国内右翼势力的恐怖威胁。2003年9月, 田中的住宅被右翼分子安装了炸弹,最后由头戴钢盔、身穿防暴服的警察小心翼翼地将爆炸物取出并分解,从而避免了一场严 重的恐怖爆炸事件。

  2002年,日本驻沈阳领事馆发生朝鲜人“闯馆”事件后,身为亚大局局长的田中被指责处置失当,并且被戴上“ 亲华帮”的帽子,遭到右翼势力的打压。当田中被要求出席自民党外交部会追究“闯馆”事件责任的会议时,他表现得非常坦 然,甚至悠然自得地抽起烟来,招致议员们的愤恨。

  2004年初,田中升任外务省审议官。当年,日朝关系因朝核问题陷入僵局,安倍晋三等人不断向田中“开炮”, 指责田中过分亲朝,使田中的对朝外交主张一再受挫。

  最近,日本国内传出田中即将“退休”的消息。但也有消息称,小泉出访朝鲜,在日本民众中获得了好评,使持续下 跌的内阁支持率又重新上升。小泉对田中颇有感激之情,因此他指示外务省要“厚待”田中,并有意让田中出任日本驻中国大 使。

  资料

  何为“中国学派”

  日本外务省内的“中国学派”是一批承担中国事务的职业外交官,他们大学毕业后进入外务省并接受汉语培训,随后 在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或外务省中国课等处从事对华外交工作。由于中日在1972年才实现邦交正常化,因此,日本外交领域 内真正的“中国学派”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交之际。近20年来,外务省的中国课课长、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驻华大使 人选,很多都是“中国学派”出身,譬如谷野作太郎(前驻华大使)、槙田邦彦(前亚洲大洋洲局局长)等人。

  观点

  “中国学派”后继有人

  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邦交正常化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日本对华友好势力的衰退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一些对发展中日友好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如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原外务大臣田中真纪子等人都被边缘化 ;而外务省内一批多年来从事对华外交的资深外交官也被扣上“亲中派”的帽子,遭到打压或被调离职位,如前亚大局长槙田 邦彦被派驻新加坡大使,前中国课长宫本雄二被任命为驻缅甸大使。

  现留在外务省工作的,在巨大的压力下或保持沉默,或顺风行事。最近外务省一名“中国学派”资深官员表示,作为 外交家,现在正是劝阻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但没人愿意这样做。他们深知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会带来麻烦,但他们仍然选 择低调。外务省“中国学派”官员已大权旁落。

  “中国学派”势力的衰落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日本政坛有重要影响的很多“知中派”政治家,由于年事已 高已退出政坛的“中心舞台”;另一方面,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一直对中国怀有戒心的新生代“年轻议员族”势 力的扩张,从客观上压制了“中国学派”的势力。

  中日关系的改善虽然需要时日,但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不会任由事态恶化。事实上,目前已有许多政治家发表谈话 ,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恶化日中关系。而主张中日友好的政治家也后继有人。近期,日本民主党年轻议员纷纷访华,寻求 改善日中关系的途径。据报道,加藤紘一近期将率年轻政治家访问中国,就两国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对话,以缓和紧张关系。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