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黎巴嫩:东西方相遇的地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3:36 青年参考

  秦轩文/摄

  引子

  朋友说,去年整个地中海东岸的油橄榄肯定都要歉收了。往年10月份就该开始下瓢泼大雨,但去年整个斋月,就只 下了一场小雨,杯子底儿都不到。气候学家说这是温室效应
的恶果,也有人说,这是真主显灵,纪念死于斋月的巴勒斯坦好汉 ——阿拉法特。可是不管怎么说,整个旱季都没有一丁点儿水(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纬度的综合结果),油橄榄的油从哪里来 呢?

  这下好了,犹太人也好,阿拉伯人也好,穆斯林也好,基督徒也好,大家都没的橄榄油吃,没的橄榄油香皂用了。

  黎巴嫩是条鱼

  我睁开眼,看着墙上的黎巴嫩地图,那是以前住这里的人留下的。这张图我已经看过好多遍,可是这次我突然意识到 一个从来没想过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国家的首都会在贝鲁特?

  从身材看,黎巴嫩就像一条贴着地中海东岸的鱼。它靠东的一侧是两道南北向的平行山脉,分别叫黎巴嫩山和外黎巴 嫩山。贝鲁特在鱼的中段,它是个三角形的突起,延伸到地中海里,像一个小小的鱼翅。不,实际上它让我想起小时候爱吃的 糖三角。

  据说这个糖三角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黎巴嫩总共有3个这样的糖三角。剩下的两个,一个在北面的鱼头,靠近叙利亚,叫特里波利(TRIPOLI), 我没去过那儿,但一个跟我学汉语的当地人说自己有蒙古人的血统。我仔细看他的眼睛,的确有点像在俄罗斯机场见过的蒙古 人。再有就是,那里有十字军在中东地区留下的第二大城堡。

  最小的一个糖三角在鱼尾,提尔(Tyre),阿拉伯人叫苏尔(Sour),靠近以色列边境。我去过3次,那里 的海很清澈,礁石也很浅。很多人家就靠海而居,他们在墙上开个缺口,把梯子放下去,就能下海,然后走进一两百米的地方 去钓鱼。那里有希腊城邦时期和罗马时期的遗迹。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南征波斯的时候到过这个地方,而且屠过城。

  据史书记载,当地人一开始是欢迎他的。但是亚老大希望能去神庙里祭拜一下当地的守护神。要知道,经过腓尼基人 、迦南人、亚述人的活动,到古希腊那时候,地中海的神都是一个家族了。在马其顿人看来,当地的守护神就是马其顿的某某 某。但是提尔人不认这门亲,死活不给亚哥面子。亚哥说你个小样儿,敬酒不吃你吃罚酒,还敢跟我叫板,不灭了你我的姓倒 着写。于是开打。6个月后,提尔被攻破,数千人被砍头,钉十字架,剩下的全当了奴隶。

  提尔再往南,靠近以色列的边境是禁止普通人进入的。那里驻扎着联合国的维和部队,也活跃着真主党游击队。我们 在国内看到的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的新闻基本上都来自那里。年初,我和同学有幸去那里的联合国驻地参观,我们还在某废墟 处捡到了生锈的榴霰弹片。从地形上说,那地段是起伏的山地,山里有梯田和村庄,和我去年在安徽看到的山简直一模一样。 对了,知名宗教领袖耶稣分葡萄酒的地方据说在提尔一带的山上。

  西方和东方相遇的地方

  我不知道你见过这张照片没有,某身着深灰色长袍,披着盖头的穆斯林妇女在观赏一张巨大的户外广告,广告上一个 穿着内衣的长腿摩登女郎仰躺着露出妩媚的笑容。照片不言而喻,代表着东方的保守的和西方的现代的世俗的对话。当然文化 批评学者会说这里有“东方主义”的文化歧视。这些学术之争,掺杂太多政治的动机,且都不去管他。我只想说,照片上的情 景在贝鲁特随处可见。因为黎巴嫩是中东最开放的地方,西方与东方在这里相遇。

  古来如此。很久以前两河流域的人就在这里跟埃及人、希腊的诸多城邦打交道。于是,这里出现了以做两面派倒爷为 生的海上民族腓尼基人。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证明,正是腓尼基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字母文字--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共 同的祖宗。(发现的地点在黎巴嫩北部的靠海小镇BYBLOS,历史至少上溯到7000年前)。在语言学上的先进,似乎 既象征着当年他们拥有与操各种语言的不同民族打交道所积累下来的独特经验,又象征着其现实生活对于“交流”的迫切需要 。这种语言的天赋至今仍在黎巴嫩人身上保留着。在这里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会说阿语、法语和英语3种语言。我在机 场遇到的一个小姑娘会说英、法、阿、俄和罗马尼亚语。“会一种语言等于成为新的一个人,所以我学了5种语言,就等于是 5个人”.一个跟我学汉语的家伙这么说过。

  言归正传。大概整个地中海东岸的历史都可以这样叙述。波斯人崛起,直到希腊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南征。罗马人 花300年时间在这里盖起宏伟的太阳神庙(BAALBECK,黎巴嫩东北部,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基督教从耶路撒冷杀 来,全面颠覆罗马。300年后,穆斯林杀来。此后,直到奥托曼土耳其把君士坦丁堡改成伊斯坦布尔之前,十字军和穆斯林 在这里展开了拉锯战,于是我们有了萨拉丁与狮心王查理对决的传奇故事,以及被清真寺包围的十字军城堡。现代史就不用说 了。上世纪60年代,贝鲁特被称作中东的巴黎。可惜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内战几乎让它成为废墟。

  因此,黎巴嫩的历史总逃不出大起大落的循环轨迹,在东西文明和平共处的时候,中间人可以在其中斡旋交易,很容 易便获得空前繁荣,坏处是,一旦发生文明的冲突与更迭,这里便成为交战的疆场,受到彻底的破坏。一旦新的文明完全得势 ,原有文明则可能面临灭顶之灾。黎巴嫩便时而很痛,时而很快乐,命中注定做两面派,受人摆布。

  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这里的考古发现结果通常如下,最下面一层是腓尼基的,然后是希腊的,再上面一层是罗 马的,最后是伊斯兰的。层次分明,各断层之间没有一点过渡的痕迹。(顺便提一下,BYBLOS有十字军城堡,它所用的 石料正来自罗马人留下的宫殿。)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给当事人带来的感受或许是悲喜交加,但对访问者而言,则是难得的体验。因为有冲突的地方 ,故事就多。

  资料链接

  黎巴嫩

  黎巴嫩位于西亚南部地中海东岸。面积10452平方公里。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交界,南部与巴勒斯坦为邻,西濒 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首都:贝鲁特

  全国按地形可分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东侧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东侧的贝卡谷地和东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 山纵贯全境,库尔内特—萨乌达山海拔3083米,为黎最高峰。利塔尼河为全国最长河流。黎巴嫩属热带地中海型气侯。

  人口:400万(2000年统计)。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还有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希腊人等。阿拉伯语为国 语,通用法语和英语。居民约54%信奉伊斯兰教,46%信奉基督教。

  公元前3000年,来自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最早在该地区定居;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后相继受 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等统治。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侵入黎巴嫩,1920 年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11月26日法国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获得独立,成立黎 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法军全部撤离后,黎巴嫩获得全部自主权。

  1971年11月9日,黎巴嫩与中国建交。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