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伦敦再次发生爆炸专题 > 正文

恐怖爆炸再惊伦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08:11 环球时报
恐怖爆炸再惊伦敦(图)
  7月21日,爆炸发生后,伦敦警方迅速封锁了部分街道。(美联社图片)

  7月21日,英国首都伦敦再次传出惊人消息:地铁和公交车又一次遭遇恐怖袭击!距离上次造成56人死亡的连环爆炸仅仅两周,很多问号还没来得及解开,新的恐怖就又在这座城市里卷土重来了。

  恐怖爆炸接连发生

  21日中午,伦敦市三处地铁站相继发生爆炸。伦敦交通警察部门紧急出动,赶往现场,紧急疏散车站乘客。不久,又有消息传出,一辆公共汽车在伦敦东区的黑克尼站发生爆炸。伦敦交通部门发言人称,该车司机听到从公车上层传来一声爆炸声,车身的结构仍然完整,只是一些玻璃被炸碎。

  据悉,发生爆炸的三个地铁车站分别是华伦街、欧瓦站和牧羊人站,相互之间距离比较远。据英国媒体报道,第一次爆炸发生在当地时间12时38分,大约10分钟后又传出其他地方发生爆炸的消息。

  英国《卫报》报道称,一个35岁的乘客回忆说:“我当时正在车厢里,忽然闻到一股烟味,好像有东西烧着了,所有的乘客都非常恐慌,惊声尖叫。我们拉响了警铃,但我还是一直在浑身发抖。”

  维多利亚线的乘客艾维·麦克快肯说,当地铁快开到华伦街站时,一个旅行背包爆炸了。这里距上次发生爆炸的国王十字站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他在接受天空电视台采访时说:“我当时坐在中间的一节车厢中,车马上开到华伦街站的时候,突然间,两节车厢之间的门被炸开了,不少人从烟雾中冲出来。”他还称,自己曾与一位目击爆炸的意大利人交谈过,“那个意大利人说,他看到一个人背着帆布背包,背包突然发生爆炸。这只是一次小爆炸,但足以炸破他的背包。所有人都从车厢里跑了出来,人们迅速被疏散,有的市民抱头痛哭,有的紧锁眉头,但并没有造成恐慌。因为经过上次的爆炸事件后,伦敦市民处理这种紧急情况的经验已经增长了不少。我没有看到有人受伤,但有人休克,有烟的味道。那个背背包的人显得极为慌张。”

  伦敦紧急应对

  据了解,英国首相布莱尔当时正在一个小学访问,听到军情五处的报告后,马上赶回唐宁街,会见军情五处领导人,了解情况,并随后发表讲话,谴责这次恐怖事件,并要求伦敦人平静地面对这次爆炸。

  爆炸发生后,包括大学学院医院、华伦街站附近地区,都被警察紧急封锁。有目击者称,在华伦街站附近看见警察在追捕一个可能是爆炸嫌疑人的男子,他们一直追到托特汉姆场路上一个建筑物里。据媒体报道,该男子很可能是一名亚裔。

  目前,伦敦警方尚未公布伤亡数字,但一位交通警察发言人称:“我们到目前为止,只在华伦街站看到一名伤员。”据称,在霍特霍地区,三个警察一直追捕一名可疑男子,直到把他扑倒在地,给他戴上手铐,并把他带回警察局盘问。

  伦敦警局局长表示:“现在我们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否与两周前的爆炸有关,还需进一步调查。伦敦现在紧急暂停了公共交通,我们希望人们留在家里。整个城市都在重新上演两周前的应急措施,医生、警察都紧张有序地投入救助工作。”

  事发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福克斯电视台、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纷纷迅速报道了有关消息并进行追踪报道。天空电视台起初报道称,伦敦地铁全部关闭。但地铁部门发言人否认了这一报道,称只关闭了3条地铁线路。伦敦地铁公司称有一人中枪。有美国媒体认为,此次事件与上次连环爆炸十分相像。

  巧的是,爆炸前一天,英国的一家国际事务智囊机构专家还表示,类似7日的伦敦爆炸案还有可能发生。英国内政大臣则刚在议会宣布了一系列打击恐怖主义的新措施。布莱尔还表示,正考虑召开一次国际会议,讨论如何铲除极端主义。

  专家:此次爆炸应与上次有关

  爆炸发生后,本报记者迅速采访了有关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俞晓秋先生说,尽管这次爆炸事件的制造者身份未明,但应该说两次爆炸是有联系的。因为,英国的应急机制在第一次爆炸后发挥了很大作用,伦敦一周后恢复正常。在英国反恐措施层出不穷的时候,英国人也放松了警惕。如果两次爆炸不是同一伙人所为,第二次爆炸的制造者至少利用了英国人的心理松懈。如果是一伙人所为,则是恐怖分子的后续行动,意在产生连锁反应和轰动效应。

  这次爆炸不会对英国人的心理产生太大冲击。与美国人不同,英国二战期间遭到德国狂轰滥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受到爱尔兰共和军的血腥袭击,因此,英国人无论从个人素质,还是政府应急机制来讲,都有所准备。加之近年来“9·11”事件和马德里爆炸案为各国提供了“案例”,英国对恐怖分子的新手法也有所研究。今年4月,英国还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全民反恐演习。

  从政策层面讲,英国政府会遇到一定压力,因为距第一次爆炸仅两周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英国会进一步强化反恐政策,其矛头将直指国内。“9·11”事件的制造者是外籍恐怖分子,马德里爆炸案的凶手来自北非,这决定了当事国和其他国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严防恐怖分子入境上。而英国的“本土凶手”会使英国反恐面临的情况更复杂、更艰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夏义善说,这充分说明,当前恐怖主义活动仍然很猖獗,打击恐怖主义这个任务相当艰巨,不能有任何松懈。如今有人认为,反恐高潮已经过去。这种判断是错误的,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任重而道远。有关各国还是应该共同努力,集中力量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继续蔓延,以保护世界各国平民的生命安全。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认为,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一,从经验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从“9·11”到现在,恐怖主义的危害并没有减少。新的爆炸事件表明,在上次袭击后警方加强戒备的情况下,爆炸仍然得以实施,可见恐怖势力的攻击能力并未变弱。我们反恐到底应该用什么策略?靠军事打击,还是从深层次解决国际间的矛盾?第二,恐怖主义的政治目的值得考虑。前一阶段,英国政府解释说,恐怖袭击和伊拉克战争无关,而现在又发生爆炸。显然,这次爆炸和前一阶段的恐怖袭击,有种政治上的联系(如果不是组织上的联系的话)。伊战以来,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国家,面临的危险大于其他国家,受到的打击也更多,这明显反映出,一些矛盾已是世界范围内的矛盾,而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矛盾。第三,在反恐问题上,我们需要思考,上次爆炸的实施者大都是在英国土生土长的人,这说明在西方制度下长大的人并非都对西方制度满意。我们不禁怀疑,西方现有制度到底有助于缓和不同人群的矛盾,还是在加剧这些矛盾?恐怖主义势力到底是从哪儿滋生的?难道仅仅是“失败国家”吗?这无法解释。

  《环球时报》 (2005年07月22日 第一版)

  相关专题:伦敦再次发生爆炸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