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纽约时报名记者米勒入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0:48 宁夏日报

  7月6日,《纽约时报》女记者朱迪思·米勒因拒绝透露“深喉”身份,以“藐视法庭罪”被判入狱4个月。

  自其入狱以来,包括美国报刊编辑协会在内的众多新闻机构,以及3000多名个人联名请愿为她上诉———支持她信守诺言,保护“深喉”的行为;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特意为她组织网上请愿;《芝加哥太阳报》盛赞她“捍卫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原则”……颇有争议的名
记者

  在其职业生涯中,57岁的朱迪思·米勒始终是个争议人物。她从小在迈阿密和洛杉矶长大,曾求学于俄亥俄州大学等三所知名学府,还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米勒1977年进入《纽约时报》工作,曾先后在开罗和巴黎分社工作,足迹踏遍北非和欧洲。1987年,她回到华盛顿,后担任《纽约时报》的副总编。2001年她与《纽约时报》同事撰写的有关本·拉丹与“基地”组织的系列报道赢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此外,她的著作也屡次名列畅销书书榜榜首。

  这些不俗业绩为这位穿风衣、戴墨镜、打扮颇具中性色彩的女记者带来不少喝彩声。但她的强干作风和敏感话题同样招来众多非议,人们批评她的报道过分依赖政府高层的匿名消息源,并质疑其报道的真实性和中立度,甚至有人指责她的报道直接挑起了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虚掩的“情报门”

  2003年7月14日,美国前驻伊拉克大使约瑟夫·威尔逊的夫人瓦莱丽·普拉姆被专栏作家罗伯特·诺瓦克揭露了她中情局特工的秘密身份。威尔逊曾于2002年2月被中情局派往非洲,协助调查萨达姆从尼日尔购买铀用以制造核武器的行动,但他并没找到有力证据,不久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批评布什政府歪曲事实。

  据随后暴露的报道来看,泄密的“深喉”很可能是布什总统的“军师”———政治顾问卡尔·罗夫。《纽约时报》认为普拉姆身份的泄露,多半是白宫方面为诋毁威尔逊的信誉采取报复,并借此向反对出兵伊拉克的异见官员发出警告。

  令人奇怪的是,对于该“深喉”的采访,一共有包括《时代周刊》记者马修·库伯等五家媒体的记者,米勒也进行过采访,但没有写文章,而最后只有她因此而被捕。而马修·库伯因为向司法部门提交了对“深喉”的采访笔记,而免于刑事处分。“一诺千金”的传统

  对于米勒的三缄其口,《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总编霍伊特表示:“她并没有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她只是遵从了一项承诺,这是光荣的传统。”

  这项传统,一言以蔽之,就是保护消息源。在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看来,新闻事业是社会的公器,是“社会这艘巨轮上的瞭望哨”,天然赋有监督政府的“第四权力”的责任。

  对于事涉政府不愿公开、但又涉及到公民自由权利的内部事务,记者有时必须要借助“深喉”———来自政府内部的匿名消息源。与此相对应,媒体也应该履行保护“深喉”的责任。

  仅以《纽约时报》为例,该报历史上第一起记者入狱事件,发生在1857年,当时的记者西蒙撰文揭露了一名美国国会议员的贿赂行径,但因拒绝透露“深喉”身份被众议院拘留了19天。

  并非每个保护“深喉”的故事都有一个英雄主义的圆满收场。2003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因没有履行保护消息源的承诺,导致了凯利博士(英国武器专家,他认为萨达姆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的确构成一种威胁,但部署这些武器至少需要数日或数周的时间,而不是政府所说的45分钟,此言论引起了政府的不满———编者注)的自杀悲剧。

  但对于记者而言,保护消息源和可能的司法压力,往往使他们被迫进入两难选择。

  面临个人利益与职业操守相冲突的情况下,美国有职业荣誉感的记者往往选择后者。这一次,米勒作了同样选择。所幸的是,这些有个人牺牲精神的决定,常常会得到新闻界和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纽约时报》专门刊发社论说:“对于《纽约时报》和他的全体员工而言,这是一个光荣而危难的时刻。拒绝透露‘深喉’身份的米勒女士———已决意接受大陪审团的监禁判决。寂寞和痛苦正等待着她和她的亲友。我们并不奢望她作此选择,但我们坚信她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李乃清)新闻来源:新消息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