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为六方会谈我们还应做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02:03 东方早报

  六方会谈业已进行了6天。从有关报道看,会谈刚开始那几天人们广泛存在的乐观情绪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诸如“谈判陷入僵局”一类较为沉重的措辞。与此同时,据说各方正在努力拟定一份书面文件。

  其实,谈判陷入僵局用不着沮丧,合力制造一个书面文件也用不着欢呼。大凡对十多年来朝核危机发展过程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得结论,一切尽在预料之中。

  许是有意安排许是无意所致,本轮会谈在客观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务虚”,各方阐述各自的主张和愿景;第二阶段是“务实”,各方为捍卫自己的利益展开角逐。

  第一阶段的阐述,不管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意图,但由于任何一方都极力避免承担破坏会谈的历史责任,故皆用堂皇的制式语言去描述理想境界。虽然仔细研读各方措辞可以发现词语之间各藏玄机,但至少从字面上看,各方共同的东西多于分歧。这就是本轮会谈开始几天乐观情绪的成因。

  随着会谈进入“务实”阶段,人们很快发现,有关各方并没有作好妥协的准备,谁都在努力坚持固有主张而设法迫使对方让步。他们在目标与现实之间设置了一个遥远的距离,为目标的实现设立了过多的前提条件。

  这样,会谈陷入僵局便是意料中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回过头来票拟共同文件,再回到对愿景目标的描述上来,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

  当然,出炉一个各方都接受的共同文件,把业已达成的共识用文件形式巩固下来,作为下一步协商的基础和出发点,有其重大意义。但是,假如共同文件仅仅是停留在对目标和原则的阐述上,而没有能为朝鲜弃核、美国和其他方面给予合理补偿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那就很难说是会谈取得“实质性成果”。

  果若如此,很可能是本轮会谈本身的某些缺陷使然。

  第一,人们过于看重这次会谈了。自今年2月朝鲜自行宣布为核国家后,朝核问题的确已经处于“如何解决”的关键时期。在诸多办法中,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当然是最好的。因此人们积极推动本轮会谈。

  但出于良好愿望,人们一方面不愿意去设想谈判失败的可能性,更避讳谈论谈判失败后应做些什么,另一方面却把会谈的作用说得很满,甚至是称之为“唯一的选择”。这无疑是告诉各方,周旋吧,我们的游戏是不用付出代价的。没有得失权衡,谁还去认真思考付出和妥协?

  第二,人们过于热衷于“一揽子解决”。追求完美是人类天性。人们希望通过会谈解决所有问题,从理论上说是无可指责的。但六方会谈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朝鲜核问题,讨论的主题是朝鲜弃核换取补偿问题。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使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人们就必须抓住主题,精简议题,只谈与会议主题有关的事,把无关的或不太紧密的问题放到以后解决。

  朝鲜早已宣布,朝鲜发展核武器是因为受到美国的进攻威胁。这说明朝核问题是一个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就只能局限在安全范畴内去解决,不能把经济、外交、政治等等问题混到一起去一揽子解决,那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更难解决。安全问题是相互的,朝鲜弃核,美国和其他国家提供安全保障,这是对等的义务。经济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内政。把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弄到一起去讨论,怎么能不节外生枝呢?

  第三,人们尽快解决问题的历史紧迫感不足。对朝鲜半岛无核化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人们仍然缺乏认识,主要表现是对会谈过程的热衷和对会谈结果的忽视。在朝鲜宣布有核以后举行的本轮会谈不设闭幕日期,原本是想显示一定要在本轮会谈中谈出具体成果的决心,但由于存在重过程轻结果的倾向,没有商定一个大致的时间表,会谈很可能变为走一步看一步、时断时续的马拉松式对话。可以肯定,随着朝核问题本身的发展,谈判拖得越久,解决起来就越困难。

  由于地缘关系,朝鲜半岛无核化遭破坏,中国受到的威胁最大。不用说爆发核战争,就是出现核事故,其后果也是难以承受的。因为中国的心脏地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距朝鲜半岛太近了。因此,有关各方一定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在事情变得不太晚之前,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作出决断。(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作者:文 张琏瑰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