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次大陆飞刀:揭秘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内幕(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07:20 国际在线

  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狙击手上图为1971年,袭击巴境内目标后乘车返回的印伞兵突击队。下图为印伞兵突击队参加阅兵式。印度陆军航空兵米-35直升机在斯里兰卡,它们负责支援伞兵部队的行动。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的车载反坦克导弹车队接受检阅。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次大陆飞刀--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内幕

  前言

  国际在线报道:印度特种部队分为4支部队,总兵力约2万人。与美军不同,印军未设统一的特种部队司令部,4支特种部队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军种和政府部门。其中海军陆战队特种部队隶属海军,印度国家安全卫队(黑猫特种部队)是印度内阁秘书处根据1985年国家安全法组建的反恐怖部队,司令部设在新德里中央政府办公区内。而陆军的特种部队就是伞兵,第50独立伞兵旅是印度的第1个伞兵单位,组建于1945年。1965年印巴战争期间,又组建了第51伞兵旅(但在1976年,该旅改组为步兵旅)。伞兵首次空降作战是在1945年的仰光战役中。印度独立后,散布在各邦的伞兵训练单位(旁遮普、马拉地等)均接受了整编,在1952年组建了新的伞兵团。从目前的建制情况来看,伞兵团下属兵力实际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正常的团的建制,团直属的伞兵营包括第3伞兵营、第4伞兵营、第5伞兵营、第6伞兵营和第7伞兵营;他们还在行政上管理着作为特种部队存在的第1特种伞兵营(原第1旁遮普营)、第2特种伞兵营(原第3马拉地营)、第9特种伞兵营、第10特种伞兵营和第21特种伞兵营。

  印军中的伞兵部队被称为“军中精英”,而精英中的精英当属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印度伞兵在制服上模仿英国,也是头戴红色贝雷帽,但伞兵突击队的帽徽却与普通伞兵部队不同,帽徽中央多了一把锋利雪亮的带翅匕首,象征快速有力的突击力量。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组建于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现有5个营,兵力约2500人,均来自平民或正规部队的志愿者。主要担负山地、沙漠、丛林等各种自然条件下的敌后特种突击作战和反恐怖作战任务。其成员均须经历严格的自由跳伞和各种突击队战术训练,个个技艺精湛、身手敏捷。在1965年、1971年两次印巴战争中,关键时刻作为突击力量直插对手身后,成为印军开路先锋。伞兵突击队还参加了1984年将锡克族武装分子赶出金庙的“蓝星”行动、80年代末期针对斯里兰卡猛虎组织的维和作战、1998年针对马尔代夫军事政变的“仙人掌”行动,皆有上乘表现。特别是在“仙人掌”行动中,完成任务出色,参战队员无一伤亡。1999年伞兵突击队参加了印巴边境的卡吉尔冲突,除以6人小组为作战单位收集对方情报外,还直接参与了后续的作战行动,成为印巴边境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从“梅戈部队”到“红魔鬼”

  在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在印巴争议的查谟-克什米尔地区活跃着一支经常做平民打扮的特别突击单位(adhoccommandounit)。该单位由印度陆军各步兵团的富有经验的老兵组成,他们组成了印军最早的“特种部队”之一,指挥官是来自印军警卫联队的梅戈·辛格(Meghsingh)中校。这支特别突击单位在山区与巴军支持的游击队作战,或寻机对巴正规军进行袭扰,且屡屡得手、战绩显著。梅戈中校也因此名声大振,从此这支部队便有了“梅戈部队”(MeghdootForce)的绰号。

  战争结束后,“梅戈部队”作为一个编制单位被解散,但其人员和作战思想被保留下来。1966年6月,印度政府正式批准陆军伞兵团组建永久性的特种突击单位(permanentcommandounit)。第一个步骤就是以当年“梅戈部队”的士兵为骨干组建了印度陆军第一个特种伞兵营——第9营(9thBattalion),指挥官仍然是梅戈·辛格中校。1967年6月,第9营奉命分出一部分骨干军官和士官组建了第10营的框架,两个营都驻扎在格瓦里尔(Gwalior)。就在第10特种伞兵营成立仅1个月后,1967年7月,2个营就离开了格瓦里尔,第9营奉命前往印度北部山区执行山地作战任务,而第10营则被派往印度西部的沙漠地区,专事沙漠地区作战。1969年,这两个营被重新命名为第9和第10伞兵突击营(Commandobattalions)。

  新组建的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执行了他们第1次作战任务,任务完成的很漂亮。第9伞兵突击营在曼多尔(Mandhol)对巴基斯坦炮兵阵地实施了一次奇袭。他们成功突入了巴基斯坦陆军第172独立炮兵营的阵地,摧毁了6门122毫米榴弹炮、大量弹药和装备,致使该营几乎完全丧失战斗力。巴军共有37人阵亡,41人被俘,士气大落。这次奇袭产生的最重要的附带影响是为陆军正规部队的作战扫清了道路,印度陆军第25步兵师得以在达鲁奇安(Daruchian)地区继续向前推进。为此,第9伞兵突击营赢得了曼多尔战役荣誉奖章(BattleHonourof Mandhol)。

  第10伞兵突击营也经受了战斗的洗礼,他们在Chachro和Virawah的巴军阵地上实施了成功的奇袭,指挥官H·H·马哈拉贾·萨万·巴瓦尼·辛格·巴哈多尔少校(此人系拉贾斯坦邦王室成员)为此赢得了一枚马哈十字勋章(MahaVirChakra)。1971年11月5日夜间,他率领他的士兵深入敌军纵深,整整4天4夜,士兵们的体能都已经到达了极限。随后他们成功而迅猛的袭击了巴军在Chachro和Virawah的阵地。他灵活的指挥和个人勇气使他的小分队占领了大片地区并给巴军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迫使巴军丢下大量人员装备后撤。马哈拉贾·萨万·巴瓦尼·辛格·巴哈多尔在战后被授予荣誉准将军衔(HonoraryBrigadier)。

  20世纪70年代末期,印度伞兵开始接受并学习高跳低开跳伞(High-Altitude,Low-OpeningHALO)技术。与此同时,第1伞兵突击营也加入进来,成为陆军第3个伞兵突击单位。印度陆军将有着悠久历史和战斗传统的旁遮普联队第1营改编为第1伞兵突击营。这是一支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从事各种作战的所谓“全能”特种作战部队。它没有预定作战地域,而是作为陆军的战略预备队在战役战斗的关键时刻随时投入战斗。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陆军曾计划将三个伞兵突击营统一编组,组建一个新的特种团(SpecialForcesRegiment)。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计划最后无疾而终,伞兵突击队仍然在伞兵团的框架下训练并获得补充兵员。

  走向海外

  随着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力量的不断充实,结构的不断完善,其战术运用也逐步趋于多样化。他们被赋予的任务是:在战役、战斗的关键时刻担负突击任务;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迅速空投到出事地点,先期压制敌人;实施敌后特种作战,袭扰和破坏敌道路交通,摧毁其重要军事指挥、通信机构和后勤保障设施;实施敌后侦察、窃取情报,捕获敌俘,劫持和反劫持,截获、夺取敌人物资等等。然而,在历次作战行动中,伞兵突击队既有成功的战例,也有失败的教训。

  1984年,印度锡克族极端武装分子以旁遮普邦阿姆利则的锡克教圣地的金庙(GoldenTemple)为基地,制造恐怖事件,引发社会动乱。印军制定并发动了代号“蓝星”(OperationBluestar)的作战行动,以平息锡克教极端武装分子的暴乱。作为印度陆军的精锐特种单位,伞兵突击队理所当然的参加入“蓝星行动”,驱逐在旁遮普邦金庙的印度锡克教徒。80名第1伞兵突击营的士兵受命攻击金庙。但是,由于缺乏敌手力量的确切情报,突击队无法对整个作战做出详细、正确的战术规划。由于战斗在白天打响,这使得突击队无法像夜间突击那样得到环境掩护,常规的袭击方式被对手识破。第1波的突击分队立刻陷入困境,奇袭宣告流产。此后,战斗进入强攻阶段,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虽然算得上是精锐部队,但毕竟成立时间不长,且在此之前参加的都是正规的地面作战,对于这种类似反恐的任务缺乏经验和手段。最重要的是,伞兵们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必要的CQB(近接作战)技巧,在激战中,17名突击队员阵亡,数十人受伤。尽管突击队最后仍然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但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1987年印度出兵斯里兰卡,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受命前往斯里兰卡执行任务,第一次尝到了在这个热带岛国的丛林作战的滋味。由于印度维和部队(IndianPeaceKeepingForceIPKF)缺乏完善周密的计划和准确的情报,导致在1987年10月11日开始的首次直升机机降行动(heli-borneassault)就遭到了悲惨的失败。10月11日,印军对设在贾夫纳大学校园内的斯里兰卡泰米尔伊拉姆“猛虎”组织总部实施突袭。殊不知“猛虎”游击队事先截获了印军的通信联络,而印军对此还一无所知。特种伞兵突击队员乘坐的直升机刚刚降落在校园内的足球场上,就遭到早已埋伏在四周的“猛虎”游击队出其不意的猛烈的交叉火力袭击。6名伞兵突击队员在行动中丧命。在第一次对贾夫纳城的攻击失败后,1987年11月,第10伞兵突击营参加了对贾夫纳西北14英里的穆莱地区的直升机机降行动,在这次行动中,伞兵突击队击毙了25名“猛虎”游击队员,占领了一座弹药库。为了使突击队员获得更多的实战经验,第10伞兵突击营在1988年初被轮换回国,接替他们的是第9伞兵突击营。第9营原本预定在斯里兰卡服役半年后在6月回国,但由于在沿海沼泽地带的空中突击计划被延误,他们的归期也被延迟了。

  1988年12月3日,太平洋岛国马尔代夫发生政变。马尔代夫总统请求印度紧急出兵予以救援。4日,印军连夜制定代号“仙人掌”的紧急行动计划。伞兵部队一向是这种海外作战的先锋,第10特种伞兵突击队和第6伞兵团立即紧急动员,迅速作好一切准备。11月4日凌晨,伞兵们全副武装,秘密登上了由伊尔-76、安-32和安-12运输机组成的大型机队,从3000公里之外飞往马尔代夫。翌日凌晨,第10特种伞兵突击队的突击队员机降在岛国首府马累的国际机场上。他们分乘加装了机枪的米-8直升机,在岛国上空四处巡歼政变武装分子和雇佣军。到5日凌晨马尔代夫总统被解救、“仙人掌”行动宣告结束时,特种伞兵突击队的官兵无一伤亡。这次作战计划周密,行动隐蔽迅速,战果显著,受到马尔代夫总统的称赞和陆军司令部的褒奖,成为特种伞兵突击队引以为豪的一段光荣历史。1

  印度伞兵突击队员的装备-黑色的夹克、头盔、高度计、7.62毫米步枪、西部军区的标志。印度空军的主要运输机种,从上到下分别为安-12、安-22、伊尔-76MD。安-12已经退役。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的招兵广告。上图为印度装备的米-35攻击直升机。下图为印度装备的米-8直升机。

  90年代的转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的核心任务开始转向反恐。伞兵突击队开始长年在克什米尔地区执行任务,主要在山区和乡村搜捕叛乱分子。通常模式是将伞兵部队空降到某指定区域后,广泛利用空中侦察搜索叛乱分子的踪迹。这样的搜捕任务常常持续数周,伞兵们经常奇袭恐怖分子的集结地或在其主要渗透路线上设伏。尽管印度陆军数次要求越境追捕恐怖分子,但印度政府始终不可能批准让他们进入巴基斯坦境内行动,很显然,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两国间的战争。伞兵突击队还声称在克什米尔参加了多次人质救援任务,但印度官方未予证实。第9伞兵营参加了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在那里,他们与巴基斯坦特种部队(SSG)、巴轻步兵单位和当地游击队进行了多次战斗。他们采用的典型作战编组为6人小队(5名士兵和1名军官),收集情报,例如岗哨数量、武器配系。还直接参与了后续的作战行动,成为印巴边境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000年6月,印度伞兵部队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部分前往塞拉里昂执行任务。大约120名伞兵突击队的官兵在哈林德尔·苏德(HarinderSood)少将指挥下作为救援部队的先锋从新德里直接空运至塞拉里昂,他们的任务是解救被革命联合阵线包围了整整75天的印度第5/8廓尔喀步枪团的223名官兵。这次解救行动投入了印度空军的米-25/35攻击直升机和其他步兵单位,这次行动相当成功,除了少数几人被流弹所伤外,整个印度部队没有伤亡。在最初的突击行动中,英国特种空勤团(SAS)把他们的支奴干直升机借给了印度人使用。

  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在90年代经历了第2次变动,他们被重新赋予的番号是第1、9、10特种伞兵营(SpecialForces)。1996年2月1日,印度陆军第21马拉地营成为最年轻的伞兵特种单位,他们获得了第21特种伞兵营的番号,指挥官是V·B·信德中校。在此之前,每个伞兵突击营都被派驻某一地区并主攻某一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作战,例如:第1伞兵突击营专攻山地作战;第9伞兵突击营是专门的丛林战单位;而第10伞兵突击营则擅长沙漠地区作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印度陆军已经意识到特种部队不应该局限于某一门类的作战样式,而应该尽可能多的应付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做到随时随地,召之能来,来之能战。这样才能将数量有限的特种部队的能量发挥到极限,特种部队也才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印度陆军伞兵突击队的战术原则经历了大的变革,所有伞兵营都一视同仁,所有的单位都被要求具备全天候、全地形作战能力,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他们而言已经没有意义了。

  伞兵营通常以连为单位行动,有时也直接以营级别的行动为主。他们在自己独特的战术体系下进行训练,徒手格斗和野外生存训练是基本的要素。他们有权使用所有类型的步兵武器。伞兵特种部队编制虽比普通伞兵营小,但装备更加精良。特种突击队员原先使用的是射击精度要比AK-47步枪高许多的7.62毫米的AK-74突击步枪。从1999年起,伞兵特种部队逐步换装印度自行研制的5.6毫米伊沙波尔突击步枪。这种步枪的重量更轻,枪身较短,便于携带,性能可靠,是印度自行研制的最新式单兵武器。特种突击队员还随身携带一支口径为9毫米的勃朗宁式手枪。其他武器包括MSG-90型狙击步枪、印度制造的英式9毫米L-2A2型冲锋枪、英式L-4A4型轻机枪、迫击炮、一次性反坦克武器、定向地雷等。除此之外,他们还有诸如通信、夜视、探测、潜水等特种作战装备。伞兵特种部队使用的降落伞也与普通伞兵使用的不同,这是一种适用于高空跳伞和低空开伞的新式高精度可控降落伞。

  选材和训练

  所有的印度伞兵都是志愿者,有的甚至直接来自平民,更多的来自其他陆军单位。伞兵的选材标准十分严苛这在世界各国都是一样的,而要想成为一名特种伞兵,其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首先是选材标准非常严格,申请加入伞兵突击队的人首先要接受长达3个月的身体检查和智力测试,在此期间,就有许多人都被淘汰掉。随后是三个月的试用期,在此期间每名士兵都将在身体、智力和意志力等方面接受全面的考评和筛选。这段时间对于参加者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为他们准备的不仅仅有大量让身体达到极限的体能训练(连生物钟也要随需要而完全改变),训练部分还要对学员进行大量的意志力方面的考核,检验他们在极端条件下能否对自身进行有效的自控。就像一名伞兵突击队员说的:“那段时间,到处都是脏话,到处都是神经质。”

  通过了试用的学员被送往阿格拉(印度北部城市)的伞兵训练学校(PTS troopersTrainingSchool),在那里,他们将接受5次1250英尺高度的基本跳伞训练,其中包括1次夜间跳伞。通过者将有权把他们觊觎已久的伞兵翼型徽章佩带在右胸上,戴上栗色贝雷帽,上面别上伞兵章。右臂上还可以佩带突击队员徽章(栗色底上的浅蓝色字母)。得到了伞兵徽章并不意味着这些新兵们的煎熬就此结束,等待这些未来特种伞兵们的还有更进一步的大量的残酷训练。他们将返回伞兵训练学校接受自由降落课程训练(free-fallcourse),要通过这个课程,至少需要从22500英尺高空跳伞50次。他们还将学习所有HALO(高跳低开)和HAHO(高跳高开)技术。此外,学习使用机动伞降HAPPS(高空跳伞渗透系统的英文字头缩写——HighAltitudechute Penetration System),使用这种动力伞,伞兵们可以轻松的突入战线后方50公里。

  除了这些技术训练外,大量的体能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伞兵突击队员们每天的例行训练从清晨的5公里全副武装越野跑开始,随后是武器训练,着陆导航训练以及野战技巧训练。渗透、突击和埋伏战术也被系统的学习。夜间训练包括每周一次负重60公斤20公里越野行军;每月有一次负重65公斤30公里越野,每年有四次夜间全负荷跳伞训练。伞兵突击队员的技能训练包括在沙漠、丛林和高原等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下跳伞、使用各种轻武器射击、徒手格斗、潜水、使用各种武器和通信联络设备、自救和野外生存技能。特种突击队员甚至还要学习数种方言和外国语等。战术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游击战、敌后侦察与破坏以及反恐怖、反劫持行动等。由于伞兵突击队的任务越来越多的集中在了反恐作战方面,因此CQB技能训练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室内近距离战斗(CQB)是各国军方及警方的突击队、反恐怖特种部队等等特勤单位配合当今的环境需要发展出来的一种战斗技巧及战术模式,以应付城市中不断蔓延的恐怖活动、犯罪以及特种作战的需要。这套战斗技巧和战术与传统的野战、丛林作战等完全不同,而且多应用在敌人指挥部、大楼、民居等室内环境,所以这种战术称为“室内近距离战斗”。由于各国的特勤单位在执行格杀、破坏、逮捕或拯救人质等任务时,使用室内近距离战斗这种战术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关系,所以各国特勤单位大多会将CQB列为特勤人员的必修课程之一。所谓的CQB基本上包括各种近身格斗技巧、枪械的配备、装备佩带、人员编组、战斗位置、火力配置、走位、队形、通信及其他先进电子器材的应用等。

  为了使学员更好更系统的掌握各种作战战术和技能,印度伞兵突击队还有大量的室内课程,以应对非传统作战。此外,他们还定期向印度国内的各个特种作战学校派遣学员,这些学校包括设在贝尔岗姆的突击队低级指挥官训练营;设在达旺,专攻高海拔山地作战的帕瓦特·加塔克学校(ParvatGhatakSchool);设在克什米尔的高地作战学校(HAWS)和米佐拉姆的反叛乱丛林战学校(CIJWS)。

  最近,印度政府已经允许美国特种行动司令部USSOCOM(United States SpecialOperationsCommand)人员出席由反叛乱丛林战学校开办的课程,还可能同意高地作战学校作为未来两国军事领域合作的一部分。作为交换,部分印度陆军人员被派往美国,与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和其他特种单位一起训练。美国陆军特种部队(U.S.ArmySpecialForces)在1992年与伞兵突击队进行了联合高开高跳(HAHO)训练,1995年进行了联合水下训练,1997年则是联合反恐演习。伞兵突击队员也要接受完整的战斗潜水课程(CombatDiverscourse),通过考核者可获得战斗潜水员证章。 甘嘉庆

  H·H·马哈拉贾·萨万·巴瓦尼·辛格·巴哈多尔

  H·H·马哈拉贾·萨万·巴瓦尼·辛格·巴哈多尔

  少校(拉贾斯坦邦王室成员)。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他担任印度陆军第10伞兵突击营指挥官。1971年11月5日夜间,他率军深入敌深远纵深,成功袭击了巴军阵地。占领了大片地区并给巴军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迫使巴军后撤。巴哈多尔在战后被授予荣誉准将军衔(HonoraryBrigadier),并赢得了一枚马哈十字勋章(MahaVir Chakra)。退休后一直居住在拉贾斯坦邦斋普尔(Jaipur)。来源:《国际展望》杂志

  2(来源:国际在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