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7:48 桂龙新闻网
  题记:熟悉中国抗日历史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奔赴缅甸抗日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有三千多人是同一天在缅北交通重镇密支那空降时,惨死在日本法西斯的高射机枪扫射下。另有数万名远征军将士也因为抗日作战,最终惨死在了缅北野人山里……60年过去了,时值今日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为了揭密当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壮举,广西卫视《风起南方》栏目组制片人兼导演——蒋延、摄像——李峻二人,2005年4月初,在得到了缅甸政府的批准后,不惧艰难险阻,用了近30天的时间,冒着生命危险走进了缅甸抗日主战场之一的密之那,以及当年曾经无情的吞噬了中国远征军数万人性命的缅北野人山。

  4月的缅甸正直旱季,全国各地每天都是晴空万里,阳光充足,非常适合电视拍摄。然而,热带季候区的艳阳高照所散发出的酷热,让人感觉好象身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一样难以忍受,甚至于有风吹到脸上的时候,同样也是炽热的,就好象一个大号吹风筒鼓足了热劲对着脸吹,让人实在是难以习惯,这就是踏上缅甸国土之后我和导演蒋延的第一感触。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不难发现,缅甸毗邻中国云南,是中南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物产富饶,资源充沛,每年的5月到10月整整5个月的时间是雨季,11月到次年4月底为旱季。今年4月初,当我们的拍摄计划最终被上报到缅总理办公室得到批准后,为了争取时间,赶在雨季来临之前顺利完成拍摄,我和导演蒋延别无选择的只能在最酷热的旱季立即奔赴缅甸,开始着手拍摄工作。

  出行难 难于上青天

  按照原定的日程安排,在缅甸的首都仰光我们完成了军事博物馆等地的采访拍摄后,接下来就应该立即赶到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以及缅北重镇密支那继续采访拍摄。可一个交通方面的问题却意想不到的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原本为了拍摄需要我们曾经想坐汽车由仰光赶赴曼得勒和密支那,可汽车站里的每班客车几乎都是严重超载,乘座起来极不安全。于是我们又想改坐火车,可缅甸的火车是走窄轨,行走起来是出奇的慢,十几二十公里的路竟然要走几个小时。于是,急需赶时间的我、蒋延和随行的翻译崔鲁女士,还有陪同我们的缅甸国家电视台的吴承厚先生,最终只能选择搭乘飞机,可购买机票同样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

  缅甸各大城市之间原本都有飞机通航,按照缅甸政府规定,外国人在缅甸境内购买城际间飞机票时必须支付美金,价格上也不能等同于缅甸本国人,至少要向航空公司支付高于缅甸本国人所支付缅币价格7倍以上的美金才能购买。然而,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能够付的起高额的美金就一定能够买到所需要的飞机票。于是,为了能够准时拿到飞机票奔赴到采访目的地,我们一行四人,总是因为我和蒋延是外国人的缘故,每次都要提前好几天支付高额的美金预定机票,并且还要给航空售票员一些“小费“,才能够如愿以偿的拿到机票按时搭乘飞机出发。

  寻访日寇在缅的司令部

  几经周折。最终,我们一行四人还是艰难的到达了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它既是缅甸北部的战略重镇,也是缅甸国克钦邦的首府,水路、陆路、铁路交通便利,城西和城北两处都有盟军建造的军用飞机场。1941年前后日本法西斯曾重兵把守这里,当时密支那不但囤积了大量军用物资和兵力,同时这里还是日寇在整个缅甸战区的指挥中心司令部所在。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600)this. Width=580; align=center >

  1943年间,缅甸抗日大反攻过程中,盟军使用的冲锋舟

  “1944年5月17日凌晨5点,由史迪威将军总指挥,代号“威尼斯商人”的抗日大反攻战役就是在密支那打响,上百架战机向密支那投下了754吨炸弹,威力强大的新式火箭炮也首次投入使用。中美联军集中所有火炮猛烈轰击,密支那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军长郑洞国、38师师长孙立人也到前线亲自督战。8月1日,50师师长潘裕昆将军组织了100多人的敢死队,在当地华侨的带领下,潜到日军背后,凌晨时袭击日军指挥中心司令部和其它的据点,与正面部队相呼应,日军仓促应战,死伤无数。8月5日,盟军完全攻占了密支那,日军在缅甸的败局已定……“盟军奇袭密支那”的新闻迅速传遍世界,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将军为此专门发来了嘉奖令。称“这是个非常杰出的成就,将载入史册的一个功绩”。

  记者用真诚换得真心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600)this. Width=580; align=center >

  摄制组导演和缅甸密支那国家安全局便衣吴作鸣先生

  很多时候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总是会不经意的发生。在我们乘座缅甸航空公司的飞机到到达密支那时,刚刚走进密支那的机场入境大厅,一个穿着缅甸传统服饰“笼基”,腰里别着对讲机的男子就立即朝我们走过来,非常礼貌的要我和蒋延出示护照,并进行了详细的登记,事后我们才知道该男子是缅甸国家安全局密支那分局的“便衣”。

  原来,我们还没有来到密支那他们就已经接到上级的通知,对我和蒋延在密支那的一举一动要做详细记录、要全程陪同采访拍摄、要绝对保护人身安全。因为,我们赴缅的采访拍摄计划是经过缅甸总理办公室批准,作为唯一获得进入缅北采访的中国媒体,缅甸方面自然要格外重视、丝毫不敢懈怠。对此,后来在密支那陪同我们数日的安全局“便衣”——吴作敏先生,可谓是尽职尽责绝对堪称楷模。每天无论我们到哪采访他都会鞍前马后左右跟随,中午我们在酒店午休,他会在大堂为我们站岗守侯,一番盛情让人实在是无法拒绝。于是,我们也只好每天好烟、好酒、好饭菜的招待,直到有一天当我们因为没有缅甸地图苦恼时,他出乎意料的为我们拿来了一份标注详细的缅甸军事地图,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着实让我们好一阵感动。不知这是否就是常言所所说“真诚换真心”。

  健在老兵仍然思故乡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600)this. Width=580; align=center >

  记者和目前健在的原中国远征军老兵合影

  在密支那几天的采访过程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地六位健在的远征军老兵,对我们的采访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虽然他们都已经是70-80多岁的古稀老人了,第一次见到我们时候还很疑惑的问“为什么共产党的电视台现在要来访问我们这些国民党老兵”。当我们告诉他“虽然他们是国民党老兵,但他们同样是中国人,同样为抗日流过血,同样值得让后人记住”。我们的坦城和实话实说感动了老兵们,最终,他们每个人都向我们生动的讲述了他们当年抗日参战的往事。一位四川籍的老兵朱凯在接受我们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还情真意切的告诉我们“虽然他快九十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但他依然很希望能够有机会回四川省和川县尖山镇的家乡看一看”言语中不乏对中国、对家乡的无比思念和期盼。

  缅甸老人心中铭刻历史

  随同远征军老兵一同接受我们采访的缅甸密支那华侨中学的艾远昌老先生,是一位对密支抗日历史深有研究的老人,为了便于我们详细采访拍摄中国远征军在密支那的英勇抗日,同样是近八十岁高龄的他,每天都顶着烈日、不辞辛劳的带领着我们,足迹遍部了密支那城区周边每一个依稀尚存的战役地点和防御阵地、壕沟所在。对于日本的一些组织打着兴建佛寺的旗号,近年来在密支那同时兴建起的“纪念日军18师团阵亡官兵”的“慰灵碑”、“慰灵塔”,艾老先生和很多远征军老兵,包括华侨一样,都十分的愤慨和蔑视。密支那著名侨领蒋恩元先生则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日本人在密支那可以修建“慰灵碑”、“慰灵塔”,为什么国民党政府就没有任何组织在密支那为阵亡的远征军将士修建碑陵呢!缅甸、密支那政府为什么又会同意日本人修碑立?个中原因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说清楚。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600)this. Width=580; align=center >

  日本人在缅甸密支那修建慰灵碑

  缅甸克钦族老人吴南拔老先生,是当年曾经帮助过中国远征军抗日的缅甸克钦族游击队老兵,他在接受我们访问时,除了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当年帮助中国远征军抗日的事实外,还冒着随时有可能被缅甸政府逮捕的危险,向我们提供了多年来他一直秘密珍藏的英文版中国远征军抗日的书籍、原版图片资料。这些书籍、图片资料是当年曾得到过他帮助的盟军士兵在抗战胜利回国后托人带给他的,时值今日这些书依然被缅甸政府列为“禁书”,个人拥有属于违法行为。

  采访中,当吴南拔老人得知我们在密支那结束采访后,将要奔赴野人山继续拍摄。当年曾经在野人山中和日寇激烈交火的他,毛遂自荐的主动要求要和我们一起奔赴野人山,看看昔日他曾浴血奋战的阵地,60年后的今天究竟又是什么样子了。鉴于吴南拔老人也是80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不适宜长途跋涉,更何况野人山又是一个路途艰险,毒蛇、猛兽、山蚂蝗、毒蚊子比比皆是,疟疾、登隔热、破伤风等致命疾病肆虐的地方;当年中国远征军十万大军撤退进入野人山后,真正走出野人山的不足五万人,环境的险恶不言自明,于是我们也只能无情的拒绝了吴南拔老人的请求。但吴南拔老人并没有因此不理解我们,生我们的气。在随后我们进入野人山的那段日子里,他每天都会去到我们在密支那居住过的酒店,要上一杯啤酒,一座就是一个下午,期盼我们能够突然间安全无恙的出现在他面前。老人的那份善良、淳朴和执着,至今每每想起,总会让我们非常感动和温暖。

  困难重重 寻访缅北野人山

  密支那寻访老兵的拍摄计划结束后,我们是重金租用了一辆高底盘越野汽车,携带着全部的采访设备和户外生存装备,沿着横穿密支那的“史迪威公路”直奔缅北野人山的。

  全长1100多公里,举世闻名的“史迪威公路”中间段就曾横穿缅甸密支那,这条在野人山中穿越了13座山峰,北面从印度小镇利多向南延伸至我国云南昆明的公路,也是密支那进入缅北野人山的唯一的一条公路。在没有奔赴缅甸之前,我们在南宁就已经广泛的查阅了密支那和“史迪威公路”,还有缅北野人山的资料,目的就是希望在到达缅甸密支那后,全面采访记录下当年中国远征军在密支那和缅北野人山中艰苦卓绝、浴血抗日的英勇壮举。

  地处中、缅、印三国接壤地带的缅北野人山,绵延千里,纵深200多公里,海拔平均在2600米以上。山中乔木遮天,藤草迷漫,毒蛇、疟蚊、蚂蝗遍地,高坎低壑,行走艰难,山谷里既有当年远征军溃败时留下的成堆尸骨,也残存着远征军大反攻时英勇斩杀日寇、修路、架桥、铺设油管的战争遗迹。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600)this. Width=580; align=center >

  盟军修筑“史迪威公路”时构建的简易桥梁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600)this. Width=580; align=center >

  隐藏在野人山中崇山密林里的盟军输油管道加压机.

  当年远征军在野人山里抗日大反攻时,一直是仗打到哪里,盟军的大型筑路机就开到哪里,劈山伐树架桥修路。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在野人山中穿越了13座山峰,闻名世界的“史迪威公路”经过了60多年的风雨洗礼后,如今汽车走在路上却是前俯后仰,时而左倾;时而右斜;刚爬完陡坡又要下陡坎;走过小河又得闯激流;公路的两旁常常一面是陡壁;一面是深渊,底盘经过了专门加高的越野汽车经常是在45度倾斜的状态下,四轮驱动艰难的前进。遇到山泉飞瀑浸泡的路段,我们还要下来推车,这一路感觉就象民工一样辛苦,脑袋简直就是别在腰带上命悬一线。而我们的司机更多的时候则是因为路况的糟糕,汽车避震、驱动系统严重磨损,一路上很少说话,甚至有几次因为路况及差心疼自己的车,难过的眼泪差不多快夺眶而出。

  再者,野人山中“异常好客”的大蚊子、山蚂蝗、红蚂蚁同样也让我们记忆深刻。早在去缅甸之前,我们在南宁虽然就已经专门购买了美式军用迷彩服、军靴、专用丛林手套,丛林驱蚊、防虫油等等昂贵的户外装备武装自己,可是在野人山的丛林中,驱蚊、防虫油涂的再厚,丛林迷彩服、军靴、手套穿戴的再严实,也丝毫抵挡不住野人山里大蚊子、山蚂蝗和红蚂蚁的“热吻”。我们经常是在拍摄完毕后发现,头顶不停盘旋的蚊子让我们身上又多了几个奇痒难忍的大疙瘩,脚下遍地游走的山蚂蝗虽然很细小,但却争先恐后的往我们的军靴上爬,那情形恰似《古幕丽影》电影中的蟑螂一样,群起攻击贸然涉足的每一个人,让人不寒而悷。后来,我们发现山蚂蝗叮人时不痛不痒几乎什么感觉都没有,吸饱血后也会自动离开人体,可有一点让人觉得恐怖的是,被山蚂蝗叮咬过的伤口会不断的流血,经常不知不觉中鲜血就染红了我们的衣裤,假如不是因为事先我们在广西区防疫站破例购买到了大量的防疟疾等药品,此行野人山,我和蒋延或许也会象当年的远征军将士一样永远的倒在野人山里。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600)this. Width=580; align=center >

  记者在缅甸野人山中拍摄

  另外,此行野人山让我和蒋延难忘的还有从野人山腹地民族军驻军处,乘大木船沿着邓奈河返回邓奈市途中,因为天黑伸手难见五指,船夫一个不留神,我们租乘的大木船发生了“泰坦尼克”式触礁。就在大木船拦腰折断一刹那,船夫翻身跳入河中,用尽全身力气扳住了船头尽可能靠向岸边浅水区域,最终我们得以有惊无险的蹚着浅水安全上岸。

  全程穿越野人山,路途上的艰辛绝非文字所能完全表达的。当我们在野人山中历尽磨难的同时,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丰硕回报。在野人山腹地的德龙村,一位始终不能说明白自己究竟是90岁还是100岁的老奶奶,却能清楚的告诉我们,她是缅甸克钦族,当年也曾帮助中国远征军。而且,老奶奶是在穿着好了她自己认为最漂亮、最满意的民族服饰之后,才开始向我们讲述她记忆中的抗日战争,以及盟军在一次战役之后的丛林中发现她时,她是如何结结巴巴的用仅仅知道的几个英语单词告诉盟军士兵,“IAMJINGPO(我是景颇族人)NOJAPANY(不是日本人)”。虽然老奶奶因为年事已高,每说几句话都要停下来大口喘着粗气,可是她却始终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述了很多,她所亲眼目睹到的远征军抗日大反攻的激战实况。

  同样是在德龙村,还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听说了我们的到来,专门把家中珍藏了多年的钢盔、日本饭勺、废炮弹头等战利品拿给我们拍摄,他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当年中国远征士兵送给他的,平时他从来都不舍得拿出来,而之所以要拿给我们看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我们让更多人知道,中国远征军在德龙村也曾经和日寇有过激烈的交战,并缴获了日寇大量的物资和战利品。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600)this. Width=580; align=center >

  浴血奋战缴获了日本大量的战刀和钢盔

  在野人山下的新平洋,当年美军遗留下的一个大油桶,就摆在路边,随便问一个镇上的居民,他都会告诉你,这里是当年的仓库,当年的兵营,当年的医院。新平洋作为中国远征军抗日大反攻基地,曾囤积过大量的战争物资,战后没有撤走的都被当地居民改造利用,战机的轮胎,如今不再承着战机起飞降落,而是垫着人们上下厕所,空投下来的食品桶盖,成了猪儿们最好的食槽。隐藏在深山密林中废弃的抽油站,从印度的加尔各答穿越野人山,到达中国的昆明这一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道,炸坏的飞机、坦克、汽车、大炮,静静躺在密支警察局后院的飞机残骸,战场上的利器最终成为了废品,或者是为老百姓生活所用,历史有时侯就是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走进人类的记忆。

  当我们沿着“史迪威公路”耗时一周,终于全程穿越了野人山,抵达了缅甸边境地区的板哨镇和“史迪威公路”零公里处,看着饱经沧桑的缅、印两国界碑,还有界碑下历经60多年风雨洗礼的大油桶,这一全世界独树一帜的界碑标记,全程穿越野人山所经历的艰辛,顷刻间被目睹界到碑的喜悦替代了。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600)this. Width=580; align=center >

  缅印两国界碑,全世界唯一一个在界碑下放一个大油桶的界碑,目的是警示世人战争的残酷

  中国传统公关派用场

  在“史迪威公路”零公里处,印、缅两国界碑对面的印度利多镇和界碑这边的缅甸板哨镇,是中国远征军抗日大反攻的重要战场,也是印、缅边境的军事重地,通常是不允许大范围的采访拍摄。于是,为了把不受当地驻军的采访限制,导演蒋延拿出了中国人传统的公关方法——高规格宴请当地驻军负责人,佳肴美酒一顿好招待,就象在缅甸密支那省邓奈市一样,为了让当地驻军负责人能够对采访拍摄大力支持,不善饮酒的蒋延逼不得已,最终也只好豁出去与当地的驻军负责人一道豪饮了7瓶泰国产的XO,最终把该负责人喝的晕三倒四,大笔一挥非常乐意的为摄制组写了“路条”,允许摄制组随意在当地采访拍摄。而板哨镇虽然没有泰国产的XO卖,可缅甸本国产的XO同样让当地的驻军负责人大喝特喝之后,基本同意了没有印度签证的我们,除了不能由板哨镇跨越印、缅界碑去到印度利多镇采访拍摄外,在缅甸板哨镇范围内可以随意拍摄不受限制。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600)this. Width=580; align=center >

  栏目组在缅甸密支那地区民族军的帮助下,租乘大象进野人山
密支那抗日的记忆(组图)
  =600)this. Width=580; align=center >

  栏目组在缅甸密支那地区民族军的帮助下,租乘大象进野人山

  后来,在野人山腹地的民族军武装力量控制区域,为了能够顺利的租到大象进山寻找战场遗迹,我们只好别无选择的向当地的民族军求助,民族军负责人是在4位手持AK47冲锋枪卫兵的前后护卫下接见我们的,那架势感觉如临大敌一般。好在与我们随行的翻译崔鲁公主,及时的辨认出这位民族军负责人就是她多年未见面的远房表哥,由此暂时缓解了我们和民族军负责人之间的陌生感,同时他欣然同意了我们的邀请,晚上和我们一起吃饭。可是,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又不能来赴约了,因此为了能够获得这位民族军负责人的支持,尽快帮我们安排急需租用的大象进入山中采访拍摄。我们只好把丰盛晚餐一一装进饭盒,拜托翻译崔鲁公主亲自送到他的办公室,我们的盛情让这位军方负责人着实感到很意外。事后他果然很快就帮我们安排了急需租用的大象,让我们顺利的进入到了民族军武装力量控制的范围内采访拍摄。而请客吃饭这样的公关手法,在缅甸的整个采访拍摄期间可以说是屡试不爽,每每总能见奇效。包括我口袋里永远掏不完的香烟、糖果、零食和小礼物,同样为摄制组租船去找寻战场遗址;请当地人带路寻找战争遗物……等等采访拍摄需要时,屡屡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公关效果。

  结语

  在缅甸近30天的采访拍摄转眼间结束了。如今,每每回忆起在缅甸的每一天,在野人山里每一处的采访拍摄以及与远征军老兵们每一次的促膝长谈,让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滋生出许多感慨。虽然我们也尽可能的把所有的采访内容做了详细的拍摄与记录,可无情的岁月,多变的世事,却在悄悄的淹没缅甸境内日本法西斯当年发动侵略战争的滔天罪证。假以时日,如今健在的几位年近八旬的远征军老兵还会健康依旧吗?还能清楚的记得当年与日寇激烈战斗的实况吗?野人山中激烈战斗的痕迹、炸烂的战车、大炮,还能经受住多长时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损毁呢?所有让日本法西斯无可抵赖的一些铁证,又能经受住多久的岁月磨砺清晰依然呢?这一系列的疑问是是我们回到南宁后剪辑〈铁血密支那〉系列片时,不止一次缠绕在心中难解的心结……

  《铁血密支那》已在广西电视台《风起南方》栏目中播出,敬请关注

  本文由广西广西电视台李峻特供本网专稿,图片不得任意转载(如需转载,必须经本网或作者本人同意)

  来源:

  桂龙网 责编:韦力萍 作者:广西电视台 李峻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