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评论:日本反修宪呼声体现真正健康民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08:50 人民网

  1947年生效的《日本国宪法》共11章103条,其中第二章第九条明确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武力、禁止国家保有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放弃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这一条款被称为“和平条款”,被认为是整部宪法的灵魂和根本原则之所在,由此也决定了《日本国宪法》的“和平宪法”性质。本着以“和平条款”为代表的宪法精神,日本总得来说长期坚持走了和平发展道路。日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意义重大,对其自身、对全世界、特别是对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亚洲国家人民都非常重要。战后数
十年的历史证明,只要日本自身不去“找事”,没有一个国家对它存有伤害之心,没有一个国家对它的主权和正常的商业活动构成军事威胁。因此,日本广大民众长期悉心呵护以“宪法第九条”为代表的“和平宪法”,这是对国家和民族真正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正如有的日本学者所说:“和平宪法”是日本总结战争教训之后向世界做出的“公约”。

  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围绕着“宪法第九条”这一关乎日本是否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要害问题,日本国内存在着起起伏伏的尖锐斗争。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历史上所犯下的侵略战争罪行,总想“倒算”历史,因而从1947年这部“和平宪法”生效之日起就一直企图“修宪”,关键就是要改掉“宪法第九条”、从而从根本上颠覆这部“和平宪法”。特别是在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高度发展起来以后,并且由于美国非常需要日本充当其全球战略的马前卒,日本一些人的头脑更加发热起来,以“当正常国家”的名义要求把自卫队改名为正式军队,实际上是要为“名正言顺”地在世界各处使用武力、扩张势力范围铺平道路,而现行的日本政府和执政的自民党正是积极推动“修宪”活动活跃力量。上个月日本自民党“新宪法起草委员会”就通过了一个修订“宪法第九条”关于“禁止国家保有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的纲要,作为该党将在11月建党5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改宪草案”的前期准备。这一最新的危险政治信号,表明了日本一些人在自我膨胀、利令智昏、自寻绝路的方向上走到了何等之远的地步!日本的历史又一次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面对这种一意孤行、倒行逆施和胡作非为,日本民众进行了近年来少见的有组织的反“修宪”斗争。7月30日上万名各界人士在东京和广岛分别举行的集会和研讨会,强烈反对一些政党和政治势力修改“宪法第九条”的企图,强烈要求捍卫“和平宪法”、确保日本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会议的规模、组织性和气氛等等,都是日本近年来少见的。此外,据悉日本各地已成立了3000多个组织,动员日本国民起来维护“和平宪法”,保证不让战争的悲剧重演。日本国内“修宪”与反“修宪”斗争的最新交锋,表明日本广大民众并不愿意象过去那样,被少数“少壮派军人”和战争狂人随意愚弄和当作人质;日本国内不乏真正健康的民意,它们正通过反“修宪”的呼声体现出来。最近,日本众议院河野洋平议长,也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小泉政府为追随美国而对其他邻国恶意相向的外交政策,体现了资深政治家的敏锐、深沉眼光。的确,自作聪明地一味追随、利用美国来打压别人,与否认战争罪行、修改历史教科书、提出“当正常国家”、向海外派兵、制造领土和海洋纠纷、提出领土要求、“入常”和“修宪”的努力等等,本来都是内在联系着的“一揽子错误”。

  日本国内的明智、健康力量,需要得到国际社会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国际社会通过7月30日发生在东京和广岛的非常难能可贵的民间抗争,也应更加坚定帮助日本人民的信心。日本历史上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少数恶势力挟持民众、甚至要把他们都带往“玉碎”的情况,而且也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下克上”的极端行为。虽然日本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现代社会,但是它的封建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因为经济的发达而一扫而光;“正不压邪”的情况,在日本仍很容易发生。因此,民众同现政府、执政的自民党以及形形色色的右翼势力抗争,也并不会简单地因为有了战后按西方理念制订的宪法而变得从容。日本民众现在至少在道义上非常需要国际社会的帮助。而现在许多国家明确反对日本“入常”,其实也正是对日本国内健康力量的一种实际声援和支持。作者:翁寒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