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朝:美若不威胁就放弃核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00:10 现代快报

  参加第四轮六方会谈的各方于4日晚9时10分起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团长会。会后,朝鲜韩国代表团都发表了讲话。朝:美放弃威胁朝将弃核

  参加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朝鲜代表团团长、外务省副相金桂冠8月4日发表了第二次书面讲话。

  金桂冠在讲话中指出,朝鲜最主要的分歧是和美国的观点不同。他认为朝鲜并没有犯罪,因此有进行和平核活动的自由,而参加会谈的各方基本上也都支持这一观点。不过,金桂冠也表示,如果美国放弃对朝鲜的威胁,那么朝鲜将放弃核计划。韩:六方达成共同文件意愿

  参加第四轮六方会谈的韩国代表团副团长赵太庸4日晚在六方团长会议结束后表示,六方在会议中再次表明了达成共同文件的意愿。

  赵太庸表示,六方会谈目前处于关键时期,各方代表同意继续会谈进程,寻求达成共同文件。由于会谈正处于关键时期,各方在会上就今后会谈将如何进行发表了意见,并一致同意:尽管进程艰难,但是各方5日将继续举行会议,为达成共同文件继续努力。中:为推动会谈做出努力

  中国代表团发言人秦刚4日晚说,朝鲜半岛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开幕以来,中方为推动会谈取得进展做了大量工作。

  会谈期间,中方以各种形式、在各个层次同其他各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磋商与接触,并进行沟通、协调。中方把各方提出的立场和主张归纳整理,凝聚共识,在尚存在分歧的问题上,中方与各方交换意见,共同寻找能被各方接受的方案。秦刚透露,到目前为止,中方已经与其他五方进行了42场双边磋商,其中与美国14场,与朝鲜11场,与日本7场,与俄罗斯6场,与韩国4场。

  秦刚强调说,尽管中方为本轮会谈做出了积极努力,但六方会谈要取得进展或成果,需要六方共同的努力。他说,六方会谈是一个进程,实现半岛无核化需要不懈的努力。是否发表共同文件并不是衡量本轮会谈成功与否的标志。

  他说,本轮会谈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各方通过认真、深入、耐心的接触与讨论,增进了了解,积累了共识,为今后六方会谈继续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本身就是一个进展。”综合本轮六方会谈6破历史纪录

  在北京举行的本轮六方会谈,在会期、会谈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会中有会”呈现三大特色

  从迄今为止的情况来看,本轮会谈确实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特色。

  首先是在六方会谈框架内的双边会谈密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会中有会”的局面,特别是朝鲜和美国的双边会谈一场接着一场。

  其次是本轮会谈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平和、务实、灵活的态度,尽管朝美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是双方的接触仍然持续不断,而没有出现以往那种谈不拢就崩的局面。

  再次是各方在会谈中表现出了“不出成果不罢休”的势头。据韩国媒体报道,朝鲜、韩国的会谈代表在出发抵达北京之前,都接到了不取得成果不回平壤、汉城的指示。

  朝鲜第一次提出日本核威胁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朝鲜副外相金桂冠在双边会晤中向美方指出,美国的对朝核威胁不仅仅存在于朝鲜半岛,周边国家也有。金桂冠还提出了驻日美军基地的核武器问题。朝鲜认为“作为朝鲜弃核的代价,美国应该修改核政策”。共同社称,朝鲜代表团的这种做法还是第一次。

  共同文件已经四易其稿

  中方是在听取和收集各方的意见、立场后,提出了共同文件的草案的。在朝美双方互不信任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会谈的东道主,不断综合各方意见提出并修改共同文件的新草案,充分显示了协调者的作用。美国首席代表希尔8月2日表示,中方起草的共同文件第四份草案是“一个好的草案”,“富有成果”。

  至8月3日为止,共同文件的草案内容仍然没有公开发表,与会各方仍在就此草案进行协商。不过,观察家们大多认为,该草案一般将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即: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向朝鲜提供安全保障;美国、日本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与朝鲜进行经济合作等。还有的观察家认为,还可能写进朝鲜的所谓“人权”问题、绑架日本人质问题和导弹问题等等。

  第一份共同文件或将诞生

  有消息人士指出,正在讨论的共同文件可能以联合声明形式发表,这一文件如果出台则将是六方会谈启动以来的第一份共同文件。从这六个角度来看,似乎都破了历史经录。有观察家估计,在各方无法达成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一个文本,两个层次”的格局,即在文件中共同表述共识,而各自表述分歧。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在共同文件中能否确定六方会谈的机制。只要确定六方会谈的机制,那么,即使存在分歧,人们也有信心通过这一机制逐步地解决问题。国际先驱导报报道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