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夫妻双双闯战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7日05:39 都市快报

  今年是埃德加·斯诺的一百周年诞辰。斯诺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和中国有着近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在上海,斯诺与年轻美丽的海伦一见钟情。婚后,他们移居北京。他们的新家,是学生们讨论策划抗日大游行的场所,是被追捕学生的保护所。

  崇拜者年轻又美丽

  1931年夏天,一艘名叫“林肯总统”号的美国客轮驶抵上海外滩,已经在海上漂泊了3个星期的各国旅客拥上船头,旅客中有一位漂亮的美国姑娘名叫海伦·福斯特,年仅23岁。

  海伦出生在美国犹他州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通晓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她这次来中国是去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工作。

  海伦来到美国领事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联系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此时,斯诺到上海刚刚3年,已经是美国报界公认的报道中国最出色的记者之一。海伦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国际新闻记者和作家,对斯诺是钦佩已久。

  一位美国副领事为她拨通了斯诺的电话,于是海伦和斯诺约定在一家冷饮店见面。

  海伦在自传中回忆说,对斯诺的第一印象让她多少有点儿失望,他瘦弱而苍白,而且由于初次见到海伦时的紧张,还被椅子绊了一下,显得非常狼狈。但很快,海伦发现斯诺其实英俊而富有男性魅力,成熟自信,开朗幽默。

  斯诺则可以说对聪明美丽的海伦一见钟情。更让他感动的是,海伦拿出了一大本剪报,里面全部是斯诺到中国以后发表的报道。

  当时的斯诺正处于情绪的低谷,他的祖国美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母亲刚刚去世,而他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前不久去印度采访,回程途中患上了疟疾,尚未完全康复……斯诺正在考虑离开中国。正在这时,年轻美丽的海伦出现了,并且坦承自己非常钦佩斯诺。她的到来,实际上让斯诺在中国的职业生涯延长了10年。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海伦对斯诺的事业发展也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子弹在身边飞来飞去

  1932年1月28日,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与侵入闸北的日军开始激烈交火。当天夜里,斯诺在寓所里听到远处的枪炮声,立即冲出家门,赶往交火地点。突然之间,斯诺发现自己正处在对阵的双方之间,子弹在身边飞来飞去。他后来回忆说,那一瞬间他很后悔自己这么冒险,假如就这样死在战场上的话,这次冒险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天夜里,幸运之神眷顾了斯诺,他终于躲过弹雨回到报馆,把中国军队展开抵抗的新闻发给欧美驻上海的通讯社。随后,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冲到门外,对正在探头探脑的外国居民大喊:“中国军队还击了!我已经把中国抵抗的消息发到了全世界!”

  在持续一个多月的第一次淞沪抗战期间,斯诺义无反顾地在上海前线几进几出,发回大量出色的跟踪报道,被他的美国同行们誉为“最勇敢的记者”。他的行动也感染了海伦。在海伦的央求下,斯诺也为她搞到了一张记者证,从此,海伦和斯诺一起挎着笔记本和照相机奔走于前线和战地医院。

  海伦家乡美国犹他州的一家报纸为此专门刊发了海伦的照片,为她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而感到骄傲。

  宋庆龄主办广式喜宴

  1932年秋天,海伦迎来了她到中国后的第二个生日,和斯诺的恋情也到了收获的季节。后来的事实证明,尽管他们的婚姻没有走到终点,但他们从结婚到离婚的17年间,是两人一生中事业最辉煌的一段岁月。

  尽管上海当时已经是一座非常国际化的城市,但在上海的西方人男女比例达到了惊人的十比一左右,所以年轻美丽的海伦一到上海,便成为众多未婚男子追逐的对象。而在海伦眼中,斯诺是最了不起的男性。

  在海伦答应他的求婚后,欣喜若狂的斯诺马上向宋庆龄报喜。宋庆龄专门为他们举办了一个广东式的喜宴,还赠送了他们一把银色的咖啡壶。

  按照海伦的建议,这一对新人去东亚国家作了一次新婚旅行。虽然明知自己已经上了日本军方的黑名单,斯诺还是执意带着海伦踏上了一艘日本客轮,结果,日本船长把这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奉若上宾,一路上对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婚后不久,斯诺说服了海伦,一起迁居北京,其中一个明显的理由是,上海的夏天过于炎热,非常不利于写作。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斯诺预见到,日本在攫取中国东北后,它的下一个目标必将是华北。因此,一个记者如果能身处北平,将更容易观察和报道时局的变化。

  家里经常有秘密聚会

  1935年12月9日,数以千计的北平大中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向位于市中心的前门进发,对中国现代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斯诺夫妇就走在学生队伍中间。

  现在的人们能看到的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大都是埃德加·斯诺在12月9日当天拍摄到的。实际上,“一二·九运动”的许多策划和组织活动都是在斯诺夫妇家中进行的。

  当时埃德加·斯诺正在燕京大学新闻学院执教,由于当局实行新闻封锁,许多燕京大学的学生都来找斯诺夫妇打听华北局势的最新消息。

  1935年12月初的一天,一群青年学生与斯诺夫妇在家里秘密而热烈地讨论行动的方式。海伦建议,扎一个稻草人,在上面写上“华北”两个字,再把这个稻草人放在棺材里抬着上街去游行。斯诺和学生们都认为这个办法过于激进,但大家一致同意,必须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这样才能唤起民众,抗议当局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

  游行日期和路线确定后,学生马上通知了斯诺夫妇,斯诺又通知了在北京的许多西方记者和朋友。为真实记录这次历史性事件,斯诺还特地购买了一台摄影机。

  而像斯诺这样的记者,实际上在侧面保护了学生。当军警挥着大刀镇压学生时,突然看到有人在拍照,就会收敛一点。

  旁若无人进警局

  1935年12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北京大中学生举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游行。斯诺照样背上照相机和摄影机,准备记录和报道。然而这一次,预先得知消息的北平军警关闭了北平所有的城门,从郊外走来的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游行队伍被关在了宣武门外。

  斯诺在城门内焦急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忽然发现一个瘦弱的女学生从城门下的缝隙中钻了进来,企图在里面打开城门。女学生被一拥而上的军警抓了起来,押进了城里的警察局。斯诺乘军警不备,溜到了警察局的屋檐下。

  这位被捕的女学生是清华大学的陆璀。现在作为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的陆璀回忆说:“当时我趁着警察不注意,用手指擦掉窗上的一小块薄冰,想看看外面的情况。没想到窗外正好有一双眼睛通过这个小孔在向里看,然后这个人就用英语问我:我可以进来吗?我说,当然啦,请进来吧。”

  斯诺于是旁若无人地进了警察局,乘着军警发呆的工夫,对陆璀进行了采访。

  斯诺当天以《中国的圣女贞德被捕了》为题向海外媒体发稿,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中国的学生运动。

  在广大学生和市民的压力下,陆璀当天晚上就被释放,随后被中共地下党组织送到斯诺夫妇的家中由他们保护起来。后来,斯诺的家中住满了像陆璀这样被军警追捕的学生。斯诺夫妇为他们提供食宿,直到有机会将他们安全地送出北平。

  (下期待续)

  (都市快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