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10:47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在《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中,一群德国普通妇女为拯救自己被盖世太保逮捕的犹太丈夫的生命而四处奔波。《从海底出击》展示了二战对人性的扭曲。德国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部典型的反思战争罪恶的电影。

  在人类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破坏和建设这一对冤家的对决就始终没有停止过。人类所苦心经营起的文明社会架构,一次又一次被自己的贪婪和野心所破坏。战争作为破坏的
最高表现形式,虽然能让人开始反省破坏所带来的痛楚,但也会让仇恨和偏执的种子暗自在心田中发芽生根。60年前席卷全球的那场战争浩劫在给各受害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同时,也把德日等战争策源国人民拖入了痛苦的深渊。60年来,德日两国的电影人又是如何来纪念其中的勇气和光荣,杀戮和死亡,以及人性沦丧和升华呢?

  二战情景:

  勇敢直面对回避掩饰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受害国军民造成痛苦的同时,也给德日等轴心国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不过在如何反思历史的问题上,德日两国电影人所走的道路并不相同。德国人更多地是从整体上直面战争,以理性的立场来看待战争的罪恶,以及战争阴影下被扭曲的人性。但日本很多时候却选择了回避的态度。

  德国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部典型的反思战争罪恶的电影。与前苏联同类型电影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所不同的是,导演更多地将目光聚集到了作为战争微小个体的德国国防军士兵身上,刻画了他们由临战兴奋、苦战生惧、再到被围沮丧,直至绝望出逃身亡的全过程,虽然没有太多着墨刻画钢铁巨流的对战厮杀,却同样展示了战场的地狱景象,以及德军士兵强烈的回家愿望。

  沃尔夫冈·彼得森于1981年推出的《从海底出击》则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二战对人性的扭曲。说到德军潜艇,人所共知的是其潜伏大西洋水下“狼群”突袭的辉煌战果,但如果真的呆在一艘空间狭小令人窒息的“铁棺材”中,又是如何一番滋味呢?影片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潜艇的封闭空间之中,在长达3小时的篇幅中,大起大落的情节以及突发的各种危机层出不穷,让观众深刻体会到,看似神奇不可战胜的U艇,以及所谓“英勇”的德军水兵,实际上只是听天由命的可怜虫而已。虽然导演并没有简单地对敌对双方进行道义上的判断,但在他的镜头中,观众所看到的是一群敬业的德军水兵因为旷日持久地出击而逐渐消沉麻木,丧失了理性的判断能力,在一个朝不保夕的环境中如行尸走肉般度日,时间、空间、现在、未来对于他们已经失去了意义。罪恶的战争不仅剥夺了他们的生命和尊严,更让他们成为了纳粹疯狂野心的殉葬者。

  和德国影片所不同的是,很多日本战争影片虽然同样也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罪恶,但在揭示战争罪恶根源之时,却不如德国同行们来得坚决,美化战争为侵略者招魂者也不在少数。在日本此前拍摄的多部太平洋战争题材电影中,虽然最终都描写了日军战败,以及平民丧生战火的事实,但或明或暗地将战败的原因推到了美军强大的“物流”之上,同时赞美其所谓“武士道”和“玉碎”精神,在让观者叹息战争惨状的同时,暧昧地回避了日本侵略责任的反省,客观上迎合了日本右翼声称战败是因为不敌美国强大物力,而非侵略不义的叫嚣。

  不过就在《啊,海军》之流影片为军国主义招魂的同时,深作欣二却在《在飘扬的军旗下》这部影片中,通过一个类似《罗生门》的叙事手法,描述一名日本下级军官遗孀在重重迷雾之中追寻自己丈夫逃兵真相的努力,揭示了残酷战争对于士兵个体的无尽折磨。影片最后逃兵军官被处决前高喊天皇陛下以示抗议,以及遗孀口中那句“政府没有经过任何人允许就发动了战争,而我们却是为此付出代价之人”的台词,在日本反思二战的暧昧大环境中,已然是相当不易。

  二战元凶:

  还原人性对粉饰“英雄”

  在对于二战元凶的处理上,德日两国电影人很长时间以来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处于配角地位的背景人物进行处理。但在去年面世的新片《帝国的毁灭》中,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首次选择以纪实手法正面描写希特勒这位纳粹元凶。影片以希特勒身边最后一任女速记员的视角,客观平实地展现了希特勒在柏林地下室度过生命最后12天的情景。

  这部影片在德国上映之初,引发了很多观众和评论家的非议,因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似乎有点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导演在影片中对希特勒的描写好似邻家大叔,他爱吃蛋糕,喜欢牵着心爱的牧羊犬散步,孤独流泪,以及为自己追寻终生的第三帝国梦想即将破灭而陷入疯狂等,这些情节并不是为希特勒“翻案”,而是以此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希特勒并不是一个从地狱中走出的魔鬼,而是一个出生于奥地利成长于德国的人。这种没有虚饰和隐瞒的处理方法,比之前将希特勒简单归类处理的做法,更能让世人了解为何这样一个政治狂人竟然会导致数百万犹太人,以及欧洲数千万军民遇难的人间悲剧。

  和德国电影人敢于剖析希特勒的自信和成熟相比,日本电影人对于本国二战战犯的批判却是不甚彻底甚至颠倒黑白。不仅山本五十六等侵略马前卒被描绘成了武士道的“英雄”,就连东条英机等主要战犯在部分反动影片中都摇身一变,成了为保全天皇制度而承担战争罪责,在审判席上激烈自辩的“烈士”。这种指黑为白的态度又怎能让各受害国真正相信日本已经深刻反省侵略历史呢?

  战争中的民众:

  积极抗争对强调伤害

  虽然说发动战争的只是希特勒、东条等一小撮人间恶魔,但德日两国的普通民众却也和受害国家民众一样,成为了侵略战争的牺牲品。根据奥斯卡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说改编的《铁皮鼓》,就是以奥斯卡这个拒绝长大的孩子的眼光,来审视德意志历史上那段黑暗岁月。他那足以震碎玻璃的尖叫声,永不休止的鼓点声,无时不在提醒德国人不要忘记反省当年狂热盲从的荒谬。

  在《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中,一群德国普通妇女为拯救自己被盖世太保逮捕的犹太丈夫的生命而四处奔波;法斯宾德的《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和《莉莉·玛莲》也反思了战争给自己国家人民所带来的苦难和伤痛。但与此同时,德国人民并没有消极忍受纳粹暴政和战争的痛苦,其中不少人都积极地呐喊抗争。《索菲·劭尔:希望与反抗》讲述二战期间德国慕尼黑女大学生、反纳粹英雄索菲·劭尔就义前最后几天的经历,展示了普通德国人以正义和勇气对纳粹的反击。索菲不仅是战争其间德国人民反抗暴政的榜样,就算在几十年后,她的勇气仍然在激励世人反击德国极右翼排外暴力的行动。

  在日本一方,此类影片重点着墨的则是战争对民众的伤害和影响。今村昌平的《黑雨》,讲述了女主人公在遭受核辐射沾染的黑雨之后的悲惨人生,而黑泽明在《八月狂想曲》中也曾讲述了原子弹对于日本人心中所留下的阴影。木下惠介入选日本世纪百部电影佳作的《24只眼睛》在表现女主角教师坚忍忠贞性格的同时,也含蓄地加入了对侵略战争的批判态度。至于高仓健主演的《萤火虫》,以及新影片《笑之大学》,也是同样含蓄表达了战后日本人的心态,以及战时国内的黑暗独裁统治。

  不过在反思侵略战争对于他国人民的苦难时,德日两国的电影都不太多。对此不得不提到去年号称日本首部战争反思电影的《赤月》。“战争不是谁都愿意的”、“因为政府和个别人的原因,我们对中国人民犯了罪,我要留在这里自首”———这些台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日本电影人在向中国道歉。在美化侵略战争的日本“招魂片”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这部影片背后所显示的诚意已然是难能可贵。(据《中国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