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加沙告别38年被占史 4000名记者见证8000人撤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2:19 新闻晨报

  8月15日,以色列正式实施“加沙撤离”计划,这意味着以色列即将结束对这一地区长达38年的占领。当天,以色列军队进入加沙地带定居点实施撤离,遭到愤怒定居者的阻拦。当天,巴勒斯坦人以各种方式庆祝“胜利”。当天,以色列内阁以16:4的票数批准实施第二阶段撤离计划,即撤出加沙地带最大定居点古什卡提夫。与此同时,为了防止以巴激进势力的阻挠,以色列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以方撤离时间表

  8月15日:以色列官方规定的犹太定居者撤离加沙地带的最后期限。以军命令还没走的定居者在此后48小时之内离开。

  8月15-16日:犹太定居者自愿离开加沙地带的最后两天。在这两天撤离的定居者可以驾驶自己的汽车告别家园。以军将帮助他们收拾行囊。在8月16日午夜前撤离的任何定居者仍可以享受以色列政府的全部赔偿。

  8月17日:以军开始强行疏散拒迁户。军方将为犹太定居者家用物品打包,但每个家庭仅限使用两个集装箱。定居者的大型家具和汽车可能没法带走,而且他们可能会失去30%的政府赔偿金。

  强制疏散开始后3周:以军开始拆除定居者住所。拆除行动预计要花2-3周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以军也将全数撤出加沙地带。

  9月第一周:以军开始拆除约旦河西岸4个定居点。

  四千名各国记者见证八千人撤离

  当地时间15日零时,以色列正式开始实施加沙撤离行动。由于时值午夜,一些进入加沙地带犹太定居点执行任务的以军士兵竟干起了偷盗的“副业”。

  行动开始一个小时后,两队以军士兵就趁机闯进尚未完全搬空的定居者家庭,其中一队士兵恰巧被赶回家的主人发现。而另外一队士兵则在一户人家偷冰箱时,被进入定居点访问的两家媒体的记者撞上,甚至被当地电视台拍下全过程。

  可能这些士兵们还不知道,前来报道撤离行动的各国记者多达4000人,而撤离的定居者人数也不过8000多而已。所以,谁要是想“搂草打兔子”,即便侥幸逃脱主人的眼睛,也绝对逃不过那么多善于发现的记者的监督。

  以方遭遇困难

  “兄弟,别赶走我”

  15日零时,以色列军方关闭加沙地带定居点,宣告所有滞留不走的犹太人定居者非法,军队将强制他们离开。

  零时钟声刚过,一道路障就横亘在古什卡提夫定居点入口,上面用英文和希伯来文写着“停”字。路障落下之前,三辆货车载着定居者和家当驶离古什卡提夫,结束了他们在加沙的最后时光。

  午夜刚过,以色列军队进入加沙地带南部定居点内韦代卡利姆,士兵挨家挨户敦促定居者离开,但他们的工作立即遭遇困难。数百名年轻定居者封锁道路,阻拦军车。他们砸玻璃、焚烧汽车轮胎,与士兵厮打在一起。愤怒的定居者甚至攻击在场记者。

  一名示威者的衬衫上写着:“谁敢与神斗?”另一人的衬衫上则写着:“兄弟,别赶走我。”

  定居点社区负责人不断要求抗议人群“冷静、克制”,但无济于事。“耶沙”组织领导人之一、西岸古什埃齐翁定居点负责人沙乌尔·戈尔德施泰因说:“这不是我们的计划,我们无法控制这些年轻人。”

  巴方庆祝游行

  “牺牲换来的胜利”

  14日午夜,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组织的大规模游行开始,庆祝以色列人撤离。

  游行队伍在加沙市中心巴勒斯坦广场集合,随后,杰哈德成员佩带枪支、肩扛土制火箭,乘坐吉普车绕城行进,不时朝天鸣枪。游行队伍高喊口号,宣称以色列撤离加沙是巴勒斯坦人武装斗争的结果,是“同胞不断牺牲换来的胜利”。几名武装人员跪倒在地进行礼拜,感谢神赐予胜利。

  巴勒斯坦规模最大的激进组织、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15日凌晨在礼拜仪式中,也提到以色列撤离加沙意味着他们的“胜利”。

  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同日通过以色列电视10频道发表讲话:“以色列人,你们选择了正确道路,不要听从那些极端分子,不要继续占领。”他强调,“不愿意”也“不接受”巴方与以军或定居者发生冲突。

  14日晚,一名法国电视台技术人员在加沙遭绑架。外界普遍关注,巴勒斯坦当局是否有能力在以色列军队撤离后,维护加沙地带内部安全与秩序。

  作者:耿学鹏(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