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加沙38年被占领的记忆:绝望与贫穷无法抹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01:14 竞报

  现在,很多巴勒斯坦人正因以色列的单边撤离行动计划而感到高兴,因为土地终于要回到自己手中。然而,寻求和平的未来道路仍不可完全预见。38年的占领,留给这里抹不去的记忆,是绝望与贫穷。

  在深深的恐惧中

  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38年以来,以色列士兵和巴勒斯坦武装之间的冲突从未间断。加沙人终日生活在惶恐中,没有人知道,第二天自己的头上会不会摊上一枚炸弹。新华社原驻加沙记者周轶君说:“在加沙,炸弹每天都有可能在你身边爆炸。”

  居住在加沙以色列定居点附近的哈利勒·巴什尔一家。每当出门看到弹孔和被导弹炸毁的墙壁时,都感到深深的恐惧。

  2001年4月,巴什尔家门外冲突又起,当然,他的小屋也未能幸免。子弹穿透了卧室的玻璃,榴霰弹穿进了巴什尔的头骨。2004年,当着联合国官员的面,一名以色列士兵就向巴什尔当时年仅15岁的儿子尤素福背部开了一枪。至今,那枚子弹还留在尤素福的脊柱里。后来,一支以色列军队干脆征用了巴什尔位于以定居点附近的家。

  马瓦西村村长马贾伊达说:“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终日被困在家中。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后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犹太人也提心吊胆

  在加沙,没有安全感的并不只是巴勒斯坦人,包括犹太人在内的所有居住在加沙的人都整日提心吊胆,因为在加沙,人体炸弹绝对是稀松平常之事。

  周轶君说:“走在耶路撒冷市中心热闹的阿米克·拉法耶姆大街。一个年轻女警拦住去路,精确地说,4分钟后可以通行。一位男警察请来翻译告诉我,情报说,有人要过来实施自杀爆炸。”

  三个人中两个难民

  多年的冲突使加沙变得千疮百孔,以色列的封锁和限制,给加沙的经济带来致命的打击。加沙基本上没有工业,失业率为65%,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三个人中就有两个是难民。在加沙的难民营中,到处能看到的只有破烂的房子、无事可做的青年和一群脏兮兮的孩子。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食物和安全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以色列人关闭了加沙的边境,加沙的工厂从此失去了原材料的来源,产品无从出售,最后只能纷纷倒闭。

  26岁的纳希德生活在一个难民营里,他家里12口人全靠他一人做工养活。他说:“希望以色列人撤离之后,我们的生活会有所改善。希望那时候会有新的项目开工,会有新的工厂,这样,像我弟弟那样的人就可以找到工作,一起来养活家人。”

  周轶君说:“加沙的贫穷和绝望,注定长久郁结在人们心里。”文/本报见习记者 陈芳

  加沙·背景

  以色列单边撤离行动

  加沙地带是一条位于以色列西部、西奈半岛东北部的狭长地带。其地形平坦,最高点海拔105米。

  在1967年6月的中东战争中,以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在内的大片土地。

  1994年7月11日,阿拉法特结束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定居,巴自治领导机构也迁往加沙和杰里科。此后,根据巴以有关协议,加沙地带60%的土地实现了完全自治。

  8月7日,以色列内阁以17票对5票的表决结果,最终通过从加沙地带撤离的单边行动计划第一阶段行动计划。

  2003年11月,以色列总理沙龙首次提出单边行动计划的意向。根据这一计划,以将单方面从其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部分巴勒斯坦土地上撤出,重新部署以国防军,并重新确定部分犹太人定居点的位置,建立一条以色列更容易防守的“安全边境线”。

  加沙38年·定居点外

  穆罕默德家的一夜

  坦克灯光划过窗口,她赶紧把我按到地上

  穆罕默德家,是加沙地带中部黛尔·拜莱赫村距离犹太人定居点最近的人家。我要求到他家里借宿一晚,实地体验与定居点为邻的滋味。当时是2002年底。

  纳凉要冒生命危险

  目光越过半人高的围墙,看见一片荒芜的田地,200米外就是犹太人定居点卡夫尔·达卢姆的势力范围。晚饭后坐在院子里纳凉,需要冒生命危险,因为比邻定居点。

  晚7时30分,夜空中忽然升起一个耀眼的火球,悬浮在那里,一动不动。穆罕默德的母亲说,那是以军发射的照明弹,用来察看附近村庄情况。突然,“啪”一声枪响。最小的孩子伊哈卜和妹妹希巴好似受惊的兔子,一下子窜进屋里。大人们也赶紧起身,收拾起毯子和餐具,宣告纳凉结束。

  定居点就像海中孤岛

  屋里,父亲法里克突然开口:“其实,定居者不是可怕的,而是害怕的。”

  他说,对面的犹太人定居点里住着200多名定居者和上千士兵,加沙地带17个主要定居点一共4000多名定居者。而仅仅黛尔·拜莱赫的巴勒斯坦人口就有9万,整个加沙地带150万。以色列定居点,其实是汪洋大海中的一个个孤岛。以色列士兵之所以胡乱开枪,正是给自己壮胆。

  入夜,整个村庄在黑暗中沉默了。外面由远及近传来“沙沙”声,地面微微颤动。穆罕默德的母亲把我带到窗户旁,掀起一角让我看。一辆巡逻的以色列坦克缓缓驶来,炮筒后的一束灯光划过窗口,穆罕默德的母亲赶紧把我按到地上。坦克顺着墙过去了,四周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铁皮房子多了个枪眼

  由于宵禁,不能跑出房子躲避炮弹,穆罕默德的母亲说:“一旦开炮,我们全家就趴到厕所的地上。”因为,这个50多平方米的屋里,厕所是离定居点最远的一个角落。

  夜里,几次被枪声惊醒。穆罕默德的母亲知道我醒了,躺在床上平静地说,不要紧,只要不是开炮。

  早晨7时,宵禁才解除,伊哈卜和妹妹必须6时30分出发,赶到几公里外的德国援建小学上课,途中还要经过定居点附近。

  穆罕默德围着屋子转了转,发现羊圈的铁皮房子上多了一个枪眼。文/特约供稿 周轶君

  加沙38年·定居点内

  定居点不是“世外桃源”

  一位以色列人说,愿意和巴勒斯坦人一起开饭店

  在从北京到特拉维夫的飞机上,我结识了以色列人多佛拉赫。她的儿子扎黑住在加沙地带北部定居点埃里·西奈。由多佛拉赫牵线,扎黑一家允许我前去采访。时间是2003年初。

  乘坐以色列牌照出租车去埃里·西奈的路上,我有些紧张。因为这是一条专供定居者使用的公路,悬挂巴勒斯坦牌照的车辆禁止入内。享有“特权”的同时,行驶在公路上的定居者汽车也屡屡成为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的伏击对象。

  一到地方,我的脑海里只有四个字“世外桃源”。与纷乱嘈杂的加沙相比,这里能听见小鸟啁啾,满眼都是鲜花绿草,落英缤纷。唯一把我拉回到现实的是间或传来的炮声。

  扎黑的妻子加尼特的笑容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她的父亲,现年59岁的阿维·法拉汗,是埃里·西奈的创建者之一。这个定居点的建立始于另一个定居点的消失。1979年埃及-以色列和平协议签订后,西奈半岛的14个定居点和2个中心城镇根据协议全部撤离,3000多城镇定居者和500多户农业定居者,在1982年4月之前被陆续安置到西岸和加沙地带。

  “我们要告诉政府,这样的‘和平’我们不要。”阿维·法拉汗这样解释当时的想法。时过境迁,“定居”下来的阿维·法拉汗曾经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一起经营饭店。

  “我愿意有一天再和他们一起开饭店,”他说,“名字就叫‘和平饭店’。”文/特约供稿 周轶君

  加沙38年·遥望撤离

  问题就从“定居”开始

  驾驶室至少两人,否则有自杀爆炸嫌疑

  15日凌晨4时,一名居住在北京的巴勒斯坦人守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等待一个历史时刻。

  “啪,一关,38年!”他兴奋地向我比划,指的是巴勒斯坦当地时间14日11时59分,加沙地带犹太人定居点古什卡提夫入口处的铁栅栏放下,意味着以色列对这一地区38年的占领结束。

  这家在今天以色列城市雅法的巴勒斯坦人,年近五十,至今只去过加沙两次;他很清楚以色列单边撤离行动,并不意味着和平道路从此畅通,但那一刻,因为是巴勒斯坦人,他激动万分。

  加沙很小,但是其中1/3的地方不对巴勒斯坦人“开放”。21座犹太人定居点将加沙拆分成3段,并占据当地最好的水源,经过定居点前的岗楼,一刻不敢停留。车行中部定居点前一座专供犹太人使用的公路桥下,驾驶室里至少要有两人,否则就有实施自杀式爆炸的嫌疑。

  在加沙两年的采访中,我只进过定居点一次。采访手续比较复杂,提前一天报上姓名、护照号码,我的汽车悬挂巴勒斯坦牌照,不能直接进去,还得另外租一辆以色列人的汽车。走在屡屡遭到巴勒斯坦人伏击的定居者公路上,一路提心吊胆。回加沙时,送我的定居者不知道外国人通道在哪里,把我扔到“巴勒斯坦工人通道”了事。

  几百米宽的隔离区,将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和犹太定居者划进完全两个世界。

  但是,我在加沙所见,很少与定居点无关。

  2002年8月,初到加沙,我见到的第一具尸体,5岁巴勒斯坦男孩法利斯,在家门口玩耍,附近定居点飞来的弹片在他幼小的身体上留下血痕处处。

  一年以后,同一个地点,一名9岁巴勒斯坦女孩死于同样的飞来横祸。葬礼上,我见到了同样的泪水;

  巴勒斯坦工人拿着电钻等工具,经过定居点附近,被当作手持武器的激进分子打死;

  巴勒斯坦激进分子袭击定居点,当场被打死,并“株连”全家,以色列推土机铲平住宅;

  定居点将污水倾泻到巴勒斯坦村庄,造成疾病蔓延;

  ……

  所有的问题,从占领土地开始,从“定居”开始。文/特约供稿 周轶君

  (注:作者供本报专稿。周轶君,曾是新华社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2002年赴加沙,2004年8月回国)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