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蒙山沂水情谊长——山东临沂人民弘扬沂蒙精神爱国拥军记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16:06 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8月19日电题:蒙山沂水情谊长——山东临沂人民弘扬沂蒙精神爱国拥军记事

  孟斌、卢军、张玉清

  “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一个儿子送战场……”战火岁月,山东临沂人民倾
尽所有拥军支前,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和平年代,临沂人民大力弘扬“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先后有40多万名优秀的沂蒙儿女走进军营献身国防。临沂市所属12个县(区)全部被表彰为“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单位”。2004年,临沂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桂冠。

  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千万人民千万份爱。穿行于沂蒙大地的山山水水,记者无时不感受着沂蒙人民发自内心的浓情厚爱。

  盛夏的临沂市区有些闷热,而绿树成阴的动植物园却清凉宜人。职工徐智勇正在树下给一群鸟儿喂食。

  徐智勇曾是一名武警战士。入伍期间,他中耳炎引起并发症,听力下降。退伍后,他被安置到一家印刷厂,车间的噪音、粉尘加重了他的病情。2000年,父亲下岗,母亲患糖尿病卧床不起,他的鼻子又长了恶性肿瘤,全家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2003年春节,市委书记李群走访特困户时了解了徐智勇的情况。李群拉着徐智勇的手说:“你为国家尽了义务,政府不能不管你。”同年8月,在李群的协调下,徐智勇被重新安排到动植物园上班,他的病情很快就好转了。

  这段市委书记关爱退伍战士的佳话,是临沂市历届党委班子爱国拥军的一个缩影。

  在临沂市,优抚对象达30多万。其中,老烈属、老伤残军人、老复员退伍军人等“三老”优抚对象4.3万人。临沂历届党委班子的认识是一致的:优抚对象多是老区的光荣,把他们照顾好是我们的责任。他们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并通过市、县、乡三级领导带头包扶,积极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结对帮扶6199户,投入2000多万元,较好地解决了特困优抚对象的生活和治病难题。

  在临沂,不能不提到“红嫂”。战争时期有三忍丧子之痛,再送四子、幺子参军的临沭县曹村刘大娘;和平年代有痴心嫁给伤残军人的王敏。

  王敏,一个普通的沂蒙山女儿,做了一个谁也意料不到的举动:嫁给丧失生活能力的伤残军人杨国喜。

  杨国喜是部队训练尖子,在一次器械训练时突然摔了下来,造成骨髓血管畸形、胸骨十二根以下肌肉萎缩。相处5年的女友离他而去,双重打击让杨国喜绝望了。

  看着杨国喜整天茶饭不进,在医院外科做护理工作的王敏在了解了他在部队的表现后,从同情到爱慕,最后决定嫁给他。面对各种风言风语和不理解,甚至于父母的断交,瘦弱的王敏没有低头:“国喜是为了国防事业致残的,我要用爱去治愈他肉体和心灵的创伤。”

  选择就意味着牺牲。王敏每天都要为大小便失禁的丈夫一遍遍地擦洗身体,还推着丈夫四处求医,打听治病良方……4年时间,1460个日日夜夜,在王敏的精心照料下,杨国喜终于又站了起来。

  蒙山有顶,沂水有界,沂蒙“红嫂”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刘文生与“红嫂”结缘始于1985年8月。那时,在山东矿业学院任辅导员的刘文生组织学生到沂蒙山进行考察时,他听到许多红嫂的感人事迹,但这些事迹多数都是民间口头流传,形成文字的很少。于是,他决定要把她们的事迹整理出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考察结束后,刘文生主动申请从济南调到沂蒙老区沂南县,开始着手搜集整理红嫂的图片资料。20年来,他先后搜集整理了上百名红嫂的事迹,拍摄照片1000多幅,整理出文字20余万字。

  20年的寻访历程,刘文生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辛劳,还欠了近17万元的外债。然而,他却说:“红嫂不应该被岁月所埋没,她们代表的沂蒙精神应该代代相传。”

  “沂蒙精神,代代相传”,这便是沂蒙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临沂市河东区汤山顶上有一座孤零零的烈士墓,里面安葬着3位无名烈士。今年53岁的退伍老兵郑沂家,为了弄清3名烈士的姓名和事迹,20多年来累计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遍及全国8个省市,寻找到了烈士先前所在单位,并倾其所有为他们树碑立传。

  临沂市费县白石屋村,是著名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为了让人们记住这首民歌诞生背景,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年87岁高龄的戚建生老人每天坚持给前来参观的人唱这首歌、讲这首歌。

  临沂市歌舞团有一对夫妻陈旭、陈学慧,十几年如一日演红嫂、唱红嫂,为的是把红嫂形象带给千家万户。

  ……

  历史不容忘记,精神代代相传。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对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红嫂纪念地等进行改造和维修,开辟了独具特色的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并邀请全国社科理论界知名专家召开沂蒙精神座谈会,举办沂蒙精神展。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