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新加坡人谈北京堵车之惑:"汽车化"VS"现代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6:04 新华网

  新华网8月24日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登吴韦材的文章。吴韦材谈的是北京堵车之感,说从西单沿着长安街以直线行驶回大北窑,10公里路程竟要花一个小时,那就明白为什么“汽车化”如今已变成北京有车人士胸口每天的阵痛。许多北京开车人士那种无视社会交通规则的作风,再配合社会缺乏有效限制拥车,所以马路天天塞,新车天天出,看似繁荣好景,其实公路长期瘫痪,这个城市其实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而且也无法发挥它的动力。

  当北京人知道我来自新加坡,就会问:“听说你们国家地方很小,也有像北京这般堵车么?”

  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很简单直接的答案回答,但问题背后所牵引的另一些内容,就不一定是简单直接了。

  假如试过从西单沿着长安街以直线行驶回去大北窑,10公里路程竟要花一个小时,那就明白为什么“汽车化”如今已变成北京有车人士胸口每天的阵痛。

  一位叫马龙生的北京市民,在《新京报》上道出北京拥车者的矛盾心理:

  “当汽车化社会到来,我们的困惑也接踵而至:为什么我们没感受到发达国家在‘汽车化社会’中那份从容潇洒?”

  也许“误区”就在这里,这位马先生大概是看欧美发达国家电影看多了,这误会可大了,是谁告诉他发达国家的人们在“汽车化社会”中有着从容与潇洒?

  汽车化社会这新名词真可圈可点。不过,汽车化不一定就等于现代化。路上虽有汽车但交通却习惯性瘫痪,这当然不算现代化,这只是汽车化。

  这就是为什么每当北京人问起我们的汽车问题,我开始就先“打趣般”解释:“我们情形不一样,我们的公民从想要买车那一刻起,之后一切行动也许就会跟国家交通管理发生或大或小的密切关系。”

  我会表示无可奈何:“我们国家给我们的教育是,社会是政府和人民大家一起维持的,需要百般衡量的拥车思维比较适用于我们那么小的国家。”

  这么说是因为看过太多北京人拥车与开车的心态,小国子民如我当然不敢置评。但因为许多北京开车人士那种无视社会交通规则的作风,再配合社会缺乏有效限制拥车,所以马路天天塞,新车天天出,看似繁荣好景,其实公路长期瘫痪,这个城市其实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而且也无法发挥它的动力。

  一个城市能否发挥到最大效益,是住在那里的人能否有效利用它所提供的一切。倘若10公里要耗上一个半小时,这城市的交通其实像残障,甚至欠缺交通管理上为市民提供简单有效的空间转换,何现代化之有?

  那位市民对北京人汽车化背面的苦衷还有进一步解读:为没完没了的堵车烦;为每天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而惊;为有车没处停、汽车安全没保证所苦;为维修保养、保险理赔等“太浑”而愁。

  可见拥车容易,要现代化拥车,还有牵涉到许多相关环节的实际效率。

  遇上交通问题,我一向是闭嘴较多。批评人家那种“兴致勃勃拥车就是拥有现代优质生活”的心态不很礼貌,批评人家社会不会管理交通也不恰当。不过,北京人最后总会得意洋洋问:“你们那边拥车的人多吗?”那我有话说了。

  “我们人民要拥车和养车都不容易,其中很多方面都牵涉到社会管理,繁复处不宜多讲。但也就因为我们国家车辆数目在国际城市的标准比较合理,因此能够拥有比较顺畅的马路,整个城市也比较能够应付突发紧急状态,跟北京比较,我们的不同点是,我们明白且拥有‘可操作性交通’这回事。”

  也许这就是“汽车化”和“现代化”的最大不同。(来源:中新网)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