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昨天的拉宾 今天的沙龙(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06:50 华商网-华商报
昨天的拉宾 今天的沙龙(组图)
拉宾

昨天的拉宾 今天的沙龙(组图)
沙龙

  犹太人定居者撤出加沙地带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致电以色列总理沙龙,祝贺他作出了“一个勇敢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沙龙,这位曾经与阿拉伯人打过恶仗、以强硬手段著称的将军,一下子成了受世界赞誉的“和平缔造者”。据悉,已经有意大利政界人士提名沙龙为诺贝尔和平奖获选人。

  沙龙的转变很容易让人想起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拉宾也曾是率领以色列军队攻城掠地的铁血将军,后来从军人转变为政治家,出任总理后毅然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达成妥协,于1993年促成《奥斯陆和平协定》,因为给巴以和平带来新希望与阿拉法特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然而,试图给自己的人民带来和平的拉宾,最终死于以色列极端分子的暗杀。无独有偶,以色列极端分子目前也把沙龙列入了暗杀目标。沙龙能逃脱曾经套住拉宾的怪圈吗?

  沙龙睡觉枪不离身

  在沙龙推行撤离加沙单边行动计划的日子里,以色列的政治气候不禁让人回想起当年拉宾遇刺前的那几个星期。

  1995年,在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拉宾的住宅外围满了抗议者。他们把拉宾叫做“凶手”、“叛徒”,甚至“纳粹”。而现在,这些以色列极右翼组织成员又以相似的罪名来谴责沙龙。2004年11月初,就在拉宾遇刺纪念日前后,耶路撒冷城和特拉维夫的不少墙壁被人涂上了这样的字眼:“我们干掉了拉宾,我们还要干掉沙龙。”

  有消息说,随后一段时间,沙龙连睡觉时也枪不离身,沙龙在国内承受的压力,并不比12年前的拉宾轻。2004年10月26日以色列国会表决单边行动计划时,沙龙身边围着的保镖有15名之多。

  放弃加沙 无奈的选择

  拉宾由“将军”向“和平使者”的转变,在他以身殉职后的许多年里,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思索。曾经坚决反对向巴勒斯坦让步的沙龙,在十几年后却走得比拉宾更远,这到底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在拉宾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涯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关注点:以色列的安全。在1993年与阿拉法特缔结奥斯陆协定时,拉宾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和平才能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同样,沙龙选择单方面从加沙地带撤军,也不是因为他真心尊重巴勒斯坦主权。事实上,沙龙在内心对阿拉伯人极度不信任。他曾公开宣称:“我母亲曾对我说‘千万别相信他们’。”他之所以全力推行隔离墙计划,就是为了形成与巴勒斯坦事实上的边界,把巴勒斯坦人的袭击阻挡在高墙之外。而单方面从加沙地带撤出定居者,也是为了掌握主动。

  一些人说,最近中东发生的流血事件可能使沙龙最终认识到,以色列不可能保留它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领土。放弃加沙可能是霸占整个耶路撒冷并保留西岸最大犹太人定居点战术的一部分。通过漫长的57年军事和政治争斗,沙龙得到了与拉宾同样的一个教训:和平的到来不是因为谁回心转意了,而是由于争斗已经无济于事。事到如今,以色列已经别无他法。

  从缔造者到摧毁者

  1967年,以色列开始在通过战争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大兴土木,加沙地带成为以色列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主要地区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期间,沙龙通过许诺提供廉价住房吸引一些犹太人来到加沙定居,因此被称为定居点的“缔造者”。

  经过多年发展,加沙地区共有21个犹太人定居点,这些定居点占据着加沙地带35%的土地。然而与当地的120万巴勒斯坦人比起来,全部犹太人定居者总数只有7500人,也就是说每一名犹太人定居者都处在约160名巴勒斯坦人的包围之下,在人数上远远处于劣势。多年来,为了保护这些定居者不受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袭击,以色列必须投入大批警力。单从经济角度上来说,维持加沙等地的犹太人定居点是以色列政府一个不小的负担。另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继续控制加沙已经开始威胁到以色列的生存。统计学家预言,如果以色列继续占有加沙地带,在明年年内犹太人将缩减为约旦河西岸的少数民族。这将危及到以色列作为犹太人国家和民主国家的身份。

  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只有拉宾本人才有资格放弃他在战争中征服的土地。按照同样的逻辑,曾经殚精竭虑在加沙扩张犹太人定居点的沙龙,也是唯一有权下令放弃在加沙地带的定居点的人。“解铃还需系铃人”,不管是拉宾和沙龙,都不能逃避他们对以色列担负的历史责任。李珊编译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