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商业周刊》:美应学会与别国分享经济实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08:25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最近一段时期,包括美《商业周刊》、英《金融时报》和《经济学家》周刊等在西方金融和工商企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媒体,经常用很大的篇幅、围绕中国和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全球经济影响的这一主题,刊发专题报道。这些报道的总的看法是,中国和印度拥有改变21世纪全球经济的实力和活力,美国必须准备接受这一现实,并学会如何与别国分享经济实力……

  最近一期《商业周刊》(8月22日)又刊发了一组包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新世界经济》和《为了与中国和印度竞争,富国必须做些什么》等三篇文章的专题,要点如下:

  “中印联合体”正在快速崛起

  既然中国和印度拥有世界上1/3的人口,你对它们的任何预言都有其正确性。对于这个具有两重性的特别问题,我们已经不再有争论,并且设想这个世纪全球将会由中、印、美三国统治。中国和印度既会是美国的盟友,又会成为美国的制衡力量——这将损害日本和欧洲的利益。

  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从廉价的劳动力转向先进的制造业。印度正在建造世界级创新中心,而且印度公司也表现得远远优于中国公司。一个以市场为驱动力的“中印联合体”正在快速崛起。

  “中印崛起”堪与19世纪美国崛起的传奇媲美

  上海已经度过了其工业时代,转而成为世界上知识人才的聚集地。印度也在世界革新产业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和印度。世人很少用一种敬畏、投机和恐惧的心情来关注着这两个相对来说还很贫困的国家的经济崛起。二战后,世界目睹了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奇迹。不过这两个国家都不属于人口众多的国家,还不足以推动世界的发展,改变所有行业的游戏规则。相比之下,中国和印度拥有改变21世纪全球经济的实力和活力。与这两国崛起最类似的就是19世纪美国崛起的传奇:这个巨大的大陆经济体拥有一支年轻而具有紧迫感的劳动力,迅速在农业、服装、当时的高科技如蒸汽机、电报和电灯方面占据了领先地位。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的崛起与现在的情况无法相提并论。世界从未见过这两个占全球1/3人口的国家在同一时刻崛起,势头正猛。过去20年来,中国一直以9.5%的惊人的年增长速度发展,印度为6%。考虑到两国的人口年轻,储蓄率高,两国迎头赶上的空间还很大,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和印度具有基本的条件,让他们在今后几十年时间里保持7%到8%的增长速度。

  如果不发生灾难,那么在30年内,印度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那个时候,中国和印度可能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实际上,大多数人估计,中国、印度和美国这三驾马车将超过任何一个经济体。

  取长补短

  让这两个巨人特别强大的是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一个趋势是中国和印度的科技及管理技术正变得比廉价劳动力更加重要。中国将在大规模制造业方面占据统治地位,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正在建造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电子产品企业和重工业企业的国家之一。印度在软件、设计、服务和精密工业领域正在崛起。这引发出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要是这两个国家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巨大“中印国”怎么办?由于两国的政治和经济野心彼此抵触,所以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但是如果两国的公司真的进行合作,福里斯特研究公司的分析师纳维·拉乔预测说,“它们就会接管全世界的高科技行业”。

  实际上,两股劳动大军已经阴阳结合了。多亏了互联网和通讯成本的降低,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印度设计的软件和电路在中国生产产品。互动的设计技术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在个人电脑上改进所有物品的虚拟三维模型,从电信网络的路由器到涡轮发电机,所以印度低成本的实验室和中国低成本的工厂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全球化新浪潮中的管理先锋们称其影响完全是爆炸性的。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的总裁南丹·奈尔卡尼说:“几年后,你会看到大多数公司将释放出这种巨大的生产潜能。”

  然而,对于那些对全球化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说,解雇和降低员工收入对美国公司来说没有什么好处。大部分人认为西方今后将遭受冲击。中国公司每一次新的并购努力或者每一次印度外包合同的公布都引来美国政客们抗议的呼声。华盛顿的智库发表厚厚的白皮书,记录中国在微电子、纳米科技和航天科技方面的快速发展——给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描绘出一幅黑暗的前景。

  这种危言耸听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美国和其它大国必须学会如何给中国和印度让出空间。因为在几乎各个领域——如消费者市场、投资者、生产者和能源及矿产品的利用方面——中印将成为21世纪的重量级选手。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将转化到地缘政治领域。中国和印度正变得越来越自信,在中东和非洲争取自己的权益,而中国的军队将很有可能挑战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统治地位。

  其中一个影响就是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均势有可能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中国和印度每年总共培养了50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而美国只有6万人。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到2008年,中印两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年轻研究员的总数将增加35%,达到160万人。美国的人数则减少11%,达到76万人。正如大多数西方科学家告诉你的,中国和印度已经在医学和材料科学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两国可以用很少的成本将更多的人才投入到解决技术难题,所以他们对革新的贡献将变得更大。

  美国的企业界不仅仅是因为中印两国的人才又年轻、又廉价、数量又多才把一些研究工作转移过去的。在很多情况下,中印工程师综合了各种技能——他们掌握最新的软件工具,熟悉复杂的数学算法,通晓新的多媒体技术——在这一方面,他们超过了美国的同行。

  消费潜能

  消费者群体的崛起也推动着革新。今年,中国的轿车市场预计将达到300万辆,为世界第三。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3.5亿人,到2009年预计用户数将接近6亿。两年后,中国将在接入宽带的户数上超过美国。人们不太注意到的是印度的消费者市场也像中国5年前一样处于一个爆炸性增长的轨道。从2000年以来,印度的手机用户数量从560万人增加到5500万人。

  另外,中印两国的消费者和公司需要最新的技术和产品。研究表明中印两国时下年轻人的态度和追求犹如几十年前的美国年轻人。营销公司格雷全球集团对两国上千名年轻人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乐观,他们相信成功在他们的手中,他们认为商品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格雷公司北京办事处的执行董事乔希·李说,在中国,每三个月换一部高端的手机很流行,因为旧款手机表明“你已经不前卫和新潮了”。这说明这两国将成为新一代多媒体产品、网络设备和无线网络服务的大实验场,在制定全球标准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飞利浦公司负责半导体产品的副总裁莱昂·赫森预测说,在电子产品方面,“我们将会看到几年后中国将从一个追随者变成开创电子产品潮流的领导者”。

  尽管两国现在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两国也不能自以为成为新超级大国就是十拿九稳的事。今天,中印两国只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只有日本的一半。两国必须快速发展才能为每年上亿新加入到劳动大军里的人提供工作,才能保证更多的人不会重新跌入贫困的行列。两国必须面对环境的明显恶化,如环绕在上海和孟买上空的烟雾,还要面对社会纷争、战争和金融危机等现实的风险。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同时,随着工资的增幅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许多技术发达地区,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不可能永远保持。两国将经历许多个繁荣和萧条的周期。两国中还没有哪一个塑造了像三星、诺基亚或丰田这样的公司,集开发、制造和营销世界级产品于一体。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和印度将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对劳动力、行业、公司和市场施加影响。这一巨变将检验美国对全球贸易体系的诺言,动摇其信心。19世纪,当欧洲意识到一个新的巨人——美国——正在到来时,欧洲经历了类似的痛苦。公司策略师大滨见一说:“现在轮到美国来面对中国和印度了,到底把它们看作是威胁还是机遇。美国应该像100年前的欧洲那样开明。”这两个亚洲国家如何融入世界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

  美应学会与别国分享经济实力

  苏联解体后,美国人就理所当然地梦想由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主宰世界。但现在不行了。中国正迅速成为经济强国,印度也可能追随它的脚步,这意味着美国必须准备接受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前所未有地学会与别国分享经济实力。

  美国将难以接受这种新的三极世界秩序,因为这可能危及数百万美国人的就业。但是,美国经济优势地位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可能在本世纪中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和印度的产值加起来将占世界总产值的大约一半——未必就预示着危机。如果这两个亚洲国家能够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并催生出数亿新中产阶级消费者的话,美国公司在未来数十年内就不愁没有顾客,美国就能从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中获益。事实上,如果这三个国家能够处理好国内棘手的政治、安全和贸易问题,这未必就是一场得失所系的游戏。

  为了在新情况下保持繁荣,美国必须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在金融、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美国公司,使它们能够不断推出全世界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美国人一向善于生产高利润工业制成品(飞机和建筑装备)、名牌消费品(可口可乐和iPod MP3播放器)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时新产品(电影和药物),无论是在博伊西、班加罗尔还是北京,这些都是热卖商品。但如今的亚洲对手正在迅速获得作为多数美国创新产品基础的技术人才。例如,中国和印度每年共能培养出50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而美国只能培养6万名。在生命科学领域,同样存在这种失衡状况。

  因此,华盛顿和各州(在美国,由州政府负责教育事业)应该尽快为科学和数学等重要学科制订更加严格的教学标准。在这些学科,亚洲学生的表现超过美国学生。这方面的结果要在数年后才能显现。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需要反思“9·11”事件后签证政策的变化。这种变化增加了应用科学专业的外国学生进美国大学或研究生院学习的难度。许多外国学生在毕业后为美国公司工作,会大大提高美国在技术上的竞争力。

  当然,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还不是完成时。两国都面临诸多挑战,如果得不到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影响。例如,如果中国的增长率放缓而失业率升高,失业人群和依然留在农村的数亿农业人口可能引发动荡。这必然会对外国投资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使数百家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外国厂商的运输被迫中断。中国脆弱的银行业体系目前刚开始迎接外国同行的竞争,仍可能从内部崩溃。同时,印度的公共财政情况糟糕,联邦和各邦的预算赤字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10%。印度与邻国巴基斯坦的宿仇可能升级为军事冲突,阻碍经济增长。

  虽然存在这些风险,指望中国和印度发展放缓依然是轻率的。这就是必须将中国和印度崛起成为经济大国视为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机遇的原因。自由贸易所导致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最终将使世界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安全。为了实现这一前景,承担风险建立这种世界新秩序也许是值得的。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