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打环保“幌子”觊觎北冰洋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3:14 山西晚报

  加拿大政府日前30年来首度派出2艘军舰前往北冰洋丘吉尔港,以应对北冰洋融化后引发的新领土纠纷!这一举措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许多人担心,北冰洋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国际热点争端。

  ◆事发:军舰开向北冰洋

  当地时间8月23日,加拿大皇家海军正式决定派遣两艘军舰前往东北冰洋附近的丘吉尔港,“以捍卫加拿大在北冰洋部分地区的领土主权”。加拿大政府同时特别强调,北冰洋部分海域属于加拿大领海。

  执行此任务的海军舰长鲍伯·布莱克利告诉加拿大新闻网,加拿大政府于1942年在丘吉尔港建立空军基地,1980年关闭。这是加拿大皇家海军30年后首度重返北冰洋常驻。

  布莱克利还透露说,目前加拿大军方不打算立即重启丘吉尔空军基地,不过,加拿大会增加其北方军事中心的兵力,大幅增派海军和空军到北冰洋领海和领空巡逻。

  ◆纠纷:多国争夺北冰洋

  丹麦去年起就发起了一项针对北冰洋的远程科学考察活动,考察完成后,丹麦将正式向联合国提出对北极拥有主权的申请。

  加拿大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加拿大就首先宣布对北极地区拥有主权。

  俄罗斯也曾经声称,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都是西伯利亚的地理延展,这里的资源应该属于他们。俄科学家去年编制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北冰洋海底地形图,据称这是由32个俄罗斯流动科考站。

  美国1946年起便在极地进行考察,随着北约组织的成立,美国在从阿拉斯加到冰岛的漫长北极线建起了弹道导弹预警系统,部署了相当规模的战略核潜艇、弹道导弹和截击机,并联合加拿大构筑了“北美空间防御司令部”。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担心新一轮领土和领海大战即将开始。

  ◆分析:战略利益是各方真正目标

  自1972年有卫星观测资料以来,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每10年便减少约3%。加拿大魁北克学院国际部教授拉塞尔说,“随着北冰洋消融和航海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加拿大沿岸的‘西北通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北方通道’将成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的确,一旦北冰洋航道贯通,将使亚、欧和美洲之间的航线缩短6000到8000公里,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将无用武之地,世界贸易平衡将被打破。同时,海冰融化还会给人类带来北极富饶的矿产资源。

  对此,加拿大环境保护人士表示他们没有“如此叵测的居心”,他们强调如果各国由于冰山融化,就开发海路,那么会对这里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和这里的濒危海洋动物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他们不愿看到北冰洋,这块人类罕至的处女海成为各国赚钱的牺牲品,所以才出动海军保卫北冰洋。

  ◆内幕:苏美争夺北冰洋50年

  在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北冰洋洋面进行了一场殊死较量。

  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国考虑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北冰洋可能成为美苏争夺的军事要地。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美国开始调兵遣将,向北冰洋挺进。从1946年开始,美国飞机便在极地地区进行考察。

  美国人在北极地区活动的加剧引起了苏联的警觉,克里姆林宫最高决策层召开会议,决定对北冰洋情况进行紧急研究,以确定是否可用于军事目的。

  1949年,两名苏联伞兵在北极点秘密跳伞,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极地跳伞的人员。两人后来向苏共中央提供了一份报告,详细介绍了伞兵在空中是否可以发现冰面裂缝、如何安全着陆等等情况。1950年,极地探险人员已经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据此向苏共中央政治局建议在极地地区建立长期考察站。中央根据这份报告,在极地地区先期建立了两个考察站。所有这些都是秘密进行的。

  1958年8月21日莫斯科时间6时40分,6号北极考察站上空出现了一架印有“MH-9-82”字样的4马达外国飞机,在考察站上空盘旋了一个小时。

  这次行动却引起了俄高层领导人的格外重视,原因在于6号基地涉及到俄罗斯在极地地区的一项重大军事计划,即俄将建立极地秘密机常

  上世纪50年代,苏联战略轰炸机无法到达美国本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准备在北冰洋地区建设一个战略机场作为中继站。经过考察,选中在6号极地考察站建设战略机常但因为第一次试飞失败了。后来,军方考虑到在极地建设机场安全系数较低,放弃了极地机场的计划。

  冷战结束了,俄将其在极地的势力范围拱手让给了冷战的对手美国。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郭剑)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