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八天中俄军演 成功落下帷幕(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9:08 解放日报
  强制隔离作战演练全过程

  11:00,从俄罗斯本土起飞的两架“图—95MS”战略轰炸机飞临演习地区上空,强制隔离作战演练在战机的巨大呼啸声中拉开序幕。此时,A—50预警机升空,建立空中预警指挥;航空兵突击群,完成远程奔袭编队的空中加油;空降作战群、机降作战群完成了登机装载;快速机动群完成攻击部署。
八天中俄军演成功落下帷幕(组图)
  11:07,从俄罗斯本土起飞的4架俄“图—22M3”远程轰炸机飞临演习空域。紧接着,中俄双方航空兵突击群连续出动各型作战飞机9批18架,对“敌”实施空中火力突击。

  11:17,联合部队炮兵群开始对“敌”实施炮火击袭。与此同时,中方炮兵向“敌”阵地发射宣传弹,配合军事打击,实施心理攻势,动摇“敌”抵抗意志。遭联合部队火力打击后,“敌”开始调整兵力部署,扼守机场和纵深要点。
八天中俄军演成功落下帷幕(组图)
  参加强制隔离实兵演习的运输直升机在空中火力掩护下飞临机降场。

  11:53,运输直升机在空中火力掩护下,飞临机降场,机降兵向预定目标发起进攻。联合部队对“敌”实施空降、机降作战,切断了“敌”空中和海上通道。“敌”退守纵深残存要点,继续固守抗击。联合部队投入快速机动群,在火力掩护下,交替前出、快速展开。在工兵的配合下,迅速将“敌”前沿前障碍物撕开多条口子,为后续部队进攻打开通路。(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八天中俄军演成功落下帷幕(组图)
  11:26,运载中俄双方空降兵的10架伊尔—76运输机在同一空域编队,到达作战地区上空。11时38分开始后的10分钟内,中俄双方各4架伊尔—76运输机投下24辆伞兵战斗车。紧接着,中俄双方各86名伞兵从同一高度———800米高空飘然而下。空降兵着陆后,迅速夺控机场,封控“敌”空中通道。

  12:15,作战地区数十辆装甲战车疾驰而出,超越对峙战线,快速向“敌”纵深直插。中俄联合部队密切协同,英勇战斗,成功地建立了陆上隔离区,失去退路的“敌”军虽负隅顽抗,但溃势已成,败局已定。

  据新华社潍坊8月25日电(记者 曹智 张玉清徐壮志李宣良)远程战略轰炸机、空中预警机、空中加油机、伞兵战斗车、新型主战坦克、先进防空导弹……各种新装备令人眼花缭乱;联合火力打击、空降夺控机场、机降夺占要点、精兵超越、多位攻击……各种新的行动样式和作战方式令人为之一震。“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三个实兵行动课目中的最后一个———强制隔离作战演练,25日上午在济南军区潍北靶场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和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长伊万诺夫亲临现场观摩指导。

  强制隔离作战演练顺利结束后,历时8天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当天下午在山东潍北地区结束。曹刚川和伊万诺夫分别在闭幕式上致词。

  曹刚川代表中国国防部对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俄两军参演部队全体官兵表示亲切的慰问,向观摩演习的二战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副部长和观摩演习的来宾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向关心支持这次演习的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表示感谢。

  曹刚川说,这次演习是中俄首次联合军事演习,演练课目多,协同难度大,组织比较复杂。通过演习,中俄两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和互信,锻炼了部队,进一步提高了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的能力。

  伊万诺夫说,演习中,中俄两军各军种、兵种,包括空军、海军、陆军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配合的非常默契,在演习中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作战整体,显示了很高的技战术水平。伊万诺夫表示,首次联合军事演习结束之后,两国还将会举行新的联合军事演习,俄中两军的战斗友谊将成为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保障。

  名词解释 强制隔离

  强制隔离是根据国际维和行动的特殊作战要求形成的一种作战形式。强制隔离的实质是,如果某地发生武装叛乱或军事冲突,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维和部队通过作战或其他军事方式,将处于敌对状态的冲突双方的武装力量隔离开来,使双方无法接触,从而达到阻止军事冲突进一步扩大的目的。(据新华社电)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