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东纵将士出生入死保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9:10 南方日报

  引子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东江纵队的将士出生入死,捍卫家园,留给后人研读不完的东纵传奇。作为一支最高峰时只有1.1万人的队伍,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接受投诚3500余人。这里讲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故事,但东纵将士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庞,那一节节光辉的战斗诗篇,穿透岁月的尘封,
永远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革命深情

  何瑛深情追忆丈夫、东纵副司令员王作尧

  在他心中,军情永远重于亲情

  一封信缔造的革命姻缘

  (63年过去了,81岁的何瑛仍清晰记得当时东江纵队政委林平写给她的信——“何瑛,你嫁给王作尧,对他对革命都有好处。”这封不足20个字的信,让何瑛和王作尧相濡以沫,一起走过近半个世纪。)

  “我们第一次见面在1942年1月,那时我才18岁。”在香港做学运工作的何瑛,接受香港地下党的安排,和茅盾等文化人一起撤回到东江游击区,而在游击区里接待她的第一个人,就是28岁的王作尧。

  王作尧是东莞厚街人,1935年参加了革命,并于1938年10月在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建立起了抗日模范壮丁队——东江纵队前身中建立最早的抗日武装之一,后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他是个特别有毅力的人”,何瑛回忆,“当时需要高中毕业才能报考燕塘军校,作尧小学没毕业却靠刻苦自学在2000多人参加的考试中考了第26名,即使在繁忙的军务中他也坚持学习,这点非常难得。”

  在敌人眼皮底下宣传抗日

  (“作尧从来不说粗口,有时发脾气就使出他的口头禅——‘杀你个头啊’,连他的警卫员都偷偷开玩笑说‘王司令都杀过我好多个头啦’。部下对他又敬又畏。”何瑛一想起来就开心:“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杀我个头”?作尧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杀你个头,我就没有老婆啦!”)

  1942年冬天,部队成立了“敌后工委”,在敌占区组织群众,宣传抗日,打击敌人。当时王作尧凭着他的胆略把敌后工委设在他的家乡东莞厚街,离最近的伪军只隔一条巷子。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刚结婚不久的何瑛扮作家庭主妇,掩护敌后工委的工作。而电台也设在王作尧母亲家里,他带领敌后工委,争取到当地民众的支持,顺利开展了工作。

  1943年11月,日军发动9000多人包围了大岭山根据地,号称“万人扫荡”,企图把游击队一网打尽。王作尧、杨康华和战友们研究敌情后,决定采用支队长邬强的建议,在深夜里兵分3路秘密突围,接着又“反扫荡”,奇袭宝安县城和莞太路沿线,把日军打个措手不及,成功粉碎了敌人的“万人扫荡”。

  获得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作尧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把军情放在第一位,远远重于亲情。”何瑛在接受采访时,不断地重复这句话,“作尧在东莞敌后工委工作期间,一年多时间也没有回过近在咫尺的家看看母亲和孩子。”)

  1945年东纵执行中央决定,北上与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会合。部队渡过浈江的时候,没有船,所有战士都只能一手拉着缆绳,一手高举着枪,慢慢淌过齐胸深的河水。“作尧是领导,第一批渡了江,当时我肚子里怀着孩子,浪又急,作尧只能在岸上干着急,但爱莫能助。”事隔多年,何瑛仍能回忆起当年温馨的一幕,“我一上岸,作尧就匆匆走过来对我说‘你上岸我就放心了’,并用他唯一的一条干毛巾搭在我身上,让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为了表彰王作尧在战争年代的英勇表现,中央军委1988年向他颁发了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东江纵队里唯有他获此殊荣。“作为一名对党忠诚了一辈子的老战士,这是党和人民给他的最大荣誉。”

  虎口历险

  港九老战士夫妇“钻石”婚庆却不忘过去

  “香港村民的命换了我这条命!”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也是我们60周年的‘钻石’婚庆!”在惠州家中,81岁的陈瑞大姐牵着83岁的老伴杨庆,激动地回忆说,“当年我们俩约定,不打败日本鬼子就不结婚!直到1945年9月鬼子投降了,我们才向上级打报告结婚。”

  这两位老人都是当年港九独立大队的战士,在香港的烽火岁月里相识相爱,直至相伴一生。回首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日子,陈瑞难抑感激之情,“当年是元朗山下村村民的命换了我这条命啊!”

  那是1944年9月的一天,19岁的陈瑞与中队指导员杨庆,带着3名队员到元朗区山下村与负责情报工作的地下党员张子燮接头,还没联系上,就遭遇到了日寇的扫荡。“我们赶紧上山隐蔽,但鬼子已经发现了,子弹就从身边呼啸而过。”

  跑到半山腰时,陈瑞的左腿中弹了,边打枪边拖着中弹的左腿往山下走(杨庆等是往山上走),敌人也不敢太靠近。跑到山下村里,一个老乡就把她藏在破屋里。100多名敌人包围了村庄,把村民们都赶到地堂(门前空地)上,通过汉奸翻译吼说:“女游击队员跑进你们村,不交出女游击队员,通通杀头,还要烧村”。3个多小时的搜查和恐吓,平时就恨透了日本鬼子的群众一口咬定:“不知道!”敌人只好将8名村民带走审问。村民们就乘夜通过层层封锁线,护送陈瑞到港九大队卫生院医治。“后来我才知道,那8位村民被日本鬼子上了各种各样的酷刑,其中不到20岁的张金福还被活活打死了!”

  短兵相接

  曾任后东特委书记的梁威林回忆艰苦抗战岁月

  嚼咸菜吃咸鱼顽强斗敌

  罗浮山下的东纵纪念馆,昔日的烽火已定格在一幅幅老照片中。望着橱窗里与政委尹林平等战友的合影,94岁的原省政协主席梁威林静静地坐在轮椅上,陷入无限的追忆。

  战斗冲在最前头却挨了批评

  梁老1911年出生在广西博白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村家庭,1935年远走日本求学,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卢沟桥事变后回国,参加了青年救国团。上海沦陷后又经组织安排,加入东江纵队,任后东特委书记。

  “在东江纵队战斗的时候,我常来罗浮山,当时情势非常严峻,特务很多,我们只能够东住一晚西住一晚。”60多年的岁月没有磨灭他对当时艰苦生活的回忆:“当时经费奇缺,平常都是嚼咸菜、吃咸鱼。但我们依靠着根据地和敌后的群众,还是顽强地和敌人战斗。”

  参加了游击队,自然少不了与鬼子短兵相接。梁老至今还记得当年一次险情:“那是1945年日军投降以后,我带领部队去紫金县搜捕日军,有一小股日军看见我们来了,就躲进河边的炮楼,我带头冲了进去,突然‘嗖’一颗子弹飞了出来,从我的额头擦了过去。”战斗后,梁威林受到了政委尹林平的批评,“你是指挥员,战斗冲到最前边,万一有了损失,部队怎么办?”

  坐着轮椅赶来捐款建纪念馆

  建国后,梁威林历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广东省副省长、省政协主席等职务。

  “惠州可以算是我的地头。”梁老开玩笑说,“抗战时我在这里战斗,建国后还任惠阳地区的第一任地委书记,对惠州有很深的感情。”2003年,得知惠州要筹建东江纵队纪念馆,已是92岁高龄的梁威林坐着轮椅,从广州赶到博罗县,亲手将二万元交到筹建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手上。

  火线伏击

  东纵老战士苏伟诚讲述伏击战胜利一幕

  一拉地雷线鬼子应声倒

  尽管我们已经听得很清楚,但苏伟诚老人还是怕有遗漏,再三跟我们讲述60多年前伏击日本人胜利的一幕。

  国仇家恨,让苏伟诚走上当兵抗日之路

  这位东纵老战士已经84岁了。在古城惠州,在苏老的家里,他打开发黄的影集,将我们带入那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

  苏老回忆,日军曾在1938年、1942年、1944年三次从大亚湾登陆,每次登陆前都派飞机侦察,投掷炸弹,炸死炸伤许多村民。“1944年,我二哥被日本人打成重伤,躺在公路上痛苦地翻滚,连扁担都打断了,几年后逝世。二嫂遭到日军的凌辱,赴死以全贞节。”国仇家恨,让苏伟诚走上了当兵抗日之路。

  我们伏击成功后,日本人老实多了

  1944年5月,苏伟诚自愿加入东江纵队,担任东纵第七支队第一中队班长。

  苏老说,参加部队不久,日军经常到村民家中抢东西。有一次,中队长得到情报,敌人又来了,就派一名通讯员到山里找到正在和农民一起打野猪的苏伟诚,命令他马上回去伏击。

  苏伟诚马上带领一班10名战士和爆破班长,以最快速度跑到伏击地点,在路旁埋下二十斤重的地雷。敌人来了。待日军军官一到达伏击点,爆破班长就拉线,“轰”的一声巨响,敌军官应声倒下。苏伟诚随即命令全班向日军开火连续射击,打得敌人抱头鼠窜,还有数人被打死。

  这次伏击成功,苏伟诚受到表扬,并得到“三八枪”的奖品,这可是全中队最好的枪。更重要的是,“日本人被狠狠教训了一下,以后就老实了一点,抢东西收敛了好多”。

  宣传发动

  日寇入侵,黄靖14岁就参加了抗日先锋队

  走村串户宣传抗日

  “那是一个全民抗战的时代,连我们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宣传抗日。”现年81岁的黄靖老人,忆起当年参加抗日先锋队的情景,满怀深情。

  黄老现在是东纵惠州老战士联谊会会长。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记者叩开了黄老的家门,也叩开了抗日的悠悠往事。

  “那个时候,在镇子上,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像《松花江上》、《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等流行的抗战歌曲。简直就是歌声震天啊,一浪盖过一浪。整个学校都在议论抗日救亡工作。”黄老说。

  1938年,黄靖14岁,在河源黄村地区蓝江小学念书。这年冬天,学校成立了抗日先锋队部,各班同学纷纷报名,一共有50多人参加。黄靖被选为分队长。

  黄老说,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成立了墙报组、歌咏队,每逢黄村圩日(农历二、五、八日)便走上街头演剧、唱歌、演说、贴标语。这时,在共产党全民抗日的号召下,学生抗日救亡的宣传运动逐渐深入到各村各乡,附近的半径、叶潭、半埔、蓝口等圩镇农村都活跃着青年学生的身影。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陈枫 李长虹 段功伟

  实习生 徐来 郑俊彦 林旭娜

  通讯员 黄敏 邓东方 李晓敏

  图:

  何瑛在丈夫像下细说王作尧的革命经历。 吴小娜 摄

  杨庆、陈瑞伉俪笑谈出生入死的岁月。 李长虹 摄

  罗浮山下东纵纪念馆前的雕像,刻划了东江军民60年前同仇敌忾的风采。 吴小娜 摄

  东纵司令员曾生检阅部队。

  东纵队员在战斗行进中。

  苏伟诚翻阅老照片,回首往事。李长虹 摄

  东纵纪念馆里,梁威林在自己当年的照片前久久凝视。 吴小娜 摄

  杨尚昆曾为英雄的东纵题词。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