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伊宪法“难产”留悬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11:11 新闻晨报

  程来飞(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伊拉克过渡国民议会议长哈吉姆·哈桑尼当地时间26日凌晨宣布,宪法草案表决日期再推迟一天,这是伊过渡国民议会第三次推迟表决宪法草案。如果伊各政治派别无法就宪法草案达成一致意见,过渡国民议会将把宪法草案直接交由全民公决决定。与此同时,驻伊美军高级将领表示,美国是否从伊撤军将视伊逊尼派对宪法草案做出何种反应来决定。

  新宪法一再难产表明,伊各政治派别之间仍存在重大分歧,宪法草案能否通过也将对伊政治重建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悬疑之1】为什么一拖再拖

  伊宪法草案原定于8月15日交付过渡国民议会表决,但由于各政治派别无法就宪法草案的内容达成一致意见,致使宪法表决的最后期限几度延期。

  制宪委员会起草的宪法草案遭到逊尼派的强烈反对,议会推迟表决宪法草案无非是希望最大限度地争取逊尼派的支持。在过渡国民议会275个议席中,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占据了221席,因此只要交付议会表决,宪法草案肯定能够获得通过。但如果由什叶派和库尔德人主导的宪法草案无法得到逊尼派的认可,这将会大大加剧业已紧张的宗教和民族矛盾。

  【悬疑之2】矛盾焦点在何处

  伊各政治派别对宪法草案内容目前主要的争议点在于联邦制、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称谓以及总统、议会和内阁的权限等问题,其中联邦制是争议焦点所在。

  联邦制事关伊拉克国家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库尔德人和什叶派支持实行联邦制,但逊尼派极力反对。根据宪法草案规定,库尔德人可以在北部,什叶派可以在南部实行自治,自治区享有相当大的权力。

  因为逊尼派主要聚居在伊拉克中西部,而伊拉克的油田主要集中在南部和北部,逊尼派担心实行联邦制后,库尔德人和什叶派将会攫取大部分石油收入。此外,尽管逊尼派可以接受库尔德人自治,但他们担心允许什叶派成立自治区会导致国家分裂,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并使伊拉克更加难以应对强大邻国伊朗的威胁,因为由什叶派人占多数的伊朗与伊拉克的什叶派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在实行中央集权制的萨达姆政权下饱受镇压之苦,因此认为联邦制是避免再次出现独裁者的最好方式。

  【悬疑之3】将绕过议会公投

  过渡国民议会议长哈桑尼16日说,如果各方仍无法达成妥协,宪法草案将绕过议会,直接交由10月15日的全民公决来决定。

  根据伊法律规定,全民公决只需简单多数通过即可,但在伊拉克现有18个省中,如果其中三个省有三分之二的选民投票反对,那么宪法草案将照样“流产”。虽然逊尼派人口只占伊全国人口的20%,但逊尼派人口占多数的省至少有四个。一些逊尼派领袖已经开始号召对宪法草案说“不”。

  一旦草案遭全民公决否决,过渡国民议会必须解散,并于12月选出新一届过渡国民议会和过渡政府,然后再由新议会将整个制宪过程从头再来一遍。

  【悬疑之4】撤军与表决挂钩

  驻伊美军高级将领约翰·瓦因斯25日说,未来驻伊美军的规模将视逊尼派对新宪法做出何种回应相挂钩。

  瓦因斯说,逊尼派接受宪法草案与否将成为美国保持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的最重要因素。“我认为,如果逊尼派觉得他们的利益没有受到保障,那么他们将会提升对反美武装人员的支持。”

  瓦因斯提出美国撤军的三个条件:一是建立一个稳定且有能力的政府;二是建立一支能够维持社会治安的安全部队;三是伊安全状况良好,社会保持稳定。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部新宪法,是否拥有一个经选举产生的永久性政府。

  【悬疑之5】一天能达成一致

  虽然宪法草案再度推迟一天表决以便为各派留出时间就其内容继续展开磋商,从而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但目前还没有各政治派别做出妥协的迹象。

  什叶派领导人暗示,他们已经对磋商日期一再延长失去了信心,什叶派代表阿里·达巴格说,什叶派议员拒绝对草案进行任何修改。

  议长哈桑尼对各派达成协议仍抱有希望,他说:“我们发现时间非常紧迫,我们认为要达成令各方满意的协议还需一天时间进行磋商。”美国总统布什也对能够达成协议持乐观态度。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肖恩·麦科马克说:“我认为,如果伊拉克领导人说他们还需几天时间来达成一份为一个自由的新伊拉克奠定坚实基础的历史性协议,那么(推迟表决)肯定是可以理解的。”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