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作家破译莎士比亚书中密码 称其信仰天主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15:15 扬子晚报 | |||||||||
莎士比亚原来不只是文豪,还是伊丽莎白时代一名“反党”?莎翁剧中所用词汇原来均有所指?英国女作家克莱尔·阿斯奎思在新书《影子戏》中把莎翁描绘成一名“用密码写作者”,并将破译后的“密码”列在书中。此书一出,立刻引来争议无数。 莎翁作品表达天主教信仰
阿斯奎思称,莎翁借作品表达了“坚定的天主教信仰”和“对英国未来的忧虑”。莎士比亚生活的伊丽莎白女王当政时期恰是英国宗教斗争格外激烈的时代:新教取代天主教成为英国国教,新教又分裂成清教徒和国教教徒两派。阿斯奎思认为,由于当时天主教遭压制,虔诚的天主教徒才不得不将信仰诉诸文艺形式。她说,那个时代严格的审查制度催生了许多非法小册子和其他印刷物,这一史实现已得到普遍认同。 阿斯奎思说,天主教徒的反抗长达70余年,贯穿莎士比亚写作期。那时,他们已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秘密语言”。而这套“秘密语言”又在莎翁剧著中得到发扬。“人们不能接受我的说法,是因为大家普遍缺乏对时代环境的理解,”阿斯奎思28日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辉格党的历史书中去看那个时代,而辉格党恰恰站在天主教的对立面。” 阿斯奎思的丈夫是英国一名外交家,冷战时期曾被派驻莫斯科和基辅。阿斯奎思说,正是在前苏联度过的岁月使她了解:“不同政见如何借剧院舞台得以表达”。她说,剧作中,莎士比亚借鉴了许多当时广为流传的“秘密词汇”,如用“风暴”暗喻时局等。不仅如此,他还有所“创新”。阿斯奎思说,莎翁剧著固执于浪漫爱情主题,显然不单纯是为了取悦观众。 莎翁书中“密码”破解 阿斯奎思认为,莎翁对执着爱情的歌颂暗示了忠诚于信仰的重要。他的双关语常常围绕着一些特定事物。例如,《威尼斯商人》中机智美丽的鲍西娅,《第十二夜》中勇敢迷人的薇奥拉,莎士比亚喜欢把这些美好角色的肤色描绘成“晒黑的”或“棕褐色”,这表示她们“接近上帝”,是忠实天主教徒的象征。 现在让我们看看,据阿斯奎思书中所述,莎士比亚的“密码”都代表什么意思。 “晒黑”:太阳代表上帝,“晒黑”代表靠近上帝。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也曾把自己的肤色描写成“晒后的棕褐色”。斑鸠:传教士的经典形象,代表在迫害面前坚定如初的忠实教徒。夜莺:代表遭亵渎的天主教堂和隐秘的抗议。红玫瑰:天主教徒用来比喻他们“古老、美丽”的宗教信仰。黑暗:代表新教。数字“五”:代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的五个伤口。当时天主教徒将图案印在旗帜上,用以抵制新教。莎士比亚曾在作品中用数字“五”描述过花、胎记和纹章数,阿斯奎思认为这是他申述信仰的方式。 由于阿斯奎思书中充满了莎翁名著片断和对其详细的“破译”,尽管这本书惹来颇多争议,却仍颇具吸引力。英国史学家安东尼娅·弗雷泽说它“就像一本文学侦探小说”。 莎翁秘密就读牛津大学 这本书还提出一个惊人假设:莎士比亚曾秘密就读于牛津大学,习得广博文学知识。先前人们普遍认为,莎翁剧本折射的深厚文学功底源自家乡小镇文法学校的教育。莎士比亚生于英国沃里克郡特拉特福镇,出生时家境还算富裕。他曾经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但13岁时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经商,并于22岁时前往伦敦。他先后在剧院当过看马人、杂役,跑过龙套,后来才逐渐成为演员、剧作家和股东。几个世纪以来,这位剧作家身世和取得成就之间的巨大反差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阿斯奎思的假设无疑是对旧话的颠覆。“和当时许多天主教徒一样,他肯定也去过牛津学习,因为在当时只牛津等少数学校较为宽容。但他并没有正式注册。”阿斯奎思补充说,因为注册入学需正式放弃原有宗教信仰。“根据‘密码’去看莎翁一生,你会对他有全新了解,”阿斯奎思如是说。邵馨莲(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