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新上海放歌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09:30 南方日报

  城市建筑美学

  袁忠

  在中国的建筑文化、建筑美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众说纷纭,设计精英、大众、商人、官员,各有各的说法。其中有一种就是认为现代建筑已经死亡,这其实是来自西方的说法
,且30年前就有了,在当代中国,这是类似于沙盘推演式的观点。

  两年前收到一个学者寄来的一本散文集《放歌新上海》,它来自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十二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一场500字的散文征集活动,共108篇作品,分为六大部分,即时代新韵、都市新貌、旧区新景、文化新风、百年新篇、生活新潮,作者是以上海为主的作家、学者、各行各业的群众。

  跟风似的理论演绎是不切实际的,要在现实的轨迹中去观察、提升。上海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代表,是研究中国建筑的一个很好的标本,而来自人们心声的第一手材料更显珍贵,《放歌新上海》就是这样的典型。这本书放歌了上海的城市发展、生活方式、文化变迁等等,散文短小精悍、夹叙夹议,充分表达了广大作者歌颂上海的真挚感情。送我书的学者在扉页上都这样写道:请为我们的城市而自豪,请到我的城市来!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放歌新上海》至少放歌出两种建筑文化的心理,一种就是将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形象进行提升,这是一种对传统“欧陆风情”的留恋,那法租界林荫道花园别墅显现的地位身份,那外滩洋行代表的财富,那徐家汇天主教堂隐约的信仰,在当今看来,是历史的耻辱、建筑的遗产、文脉的荣耀的三合一,然而有些人过多地忘记了前者,强烈地突出了后者,多拿来显摆。“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在浦东的饭馆酒店,连拉门的服务生都是说普通话。”上海人是不是都意识到这一点呢。

  这本书透出的另一种建筑文化信息就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还是处于鼎盛时期,仍然有发展的空间。《放歌新上海》的很多篇章在歌颂生活不断改进的同时,也有意无意透露出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膜拜之感,如“予谓金茂,居之宜也。尘嚣远隔,绝俗声之乱耳,聆乐句而静心……玻璃幕墙有情,钢铁桁架不冷。”枫丹白露别墅是“数十幢风格迥异、风情万种的小楼”;“外滩那一幢幢西式建筑依然散发着历史的风采。”“这几年,镇上新建了多少楼房地产,谁也没法数得清,单是十几二十层的高层建筑就有近十幢。”这是一种对当代“欧陆风情”的推崇,也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认同。平屋顶、平直墙、大玻璃、高层化等特征,不受地域限制而演化成“国际式”,是名副其实的,在西方仍然有市场,现代建筑已经死亡是哗众取宠的说法。建筑文化的发展是有过程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还没有进行到底,后现代主义建筑更有待时日,国际都市上海都是这样,其他城市就更是这样了。

  从建筑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建筑的高歌猛进,不只是上海,其实整个中国都处在这种态势中。但我们又不能绝对化,不能全面而随时随地地将其演绎成一种身价的标榜,一种文化的优越,甚至一种倾慕甚众的大众心态,否则会被人戴上后殖民主义的帽子。

  上海是一座纯粹的城市,对所谓欧陆风情有着骨子里的欣欣然,也许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我虽然抄西方,但在中国同胞中还是领先的,所以我有骄傲的资本。相比之下,广州不够纯粹,有人认为是最说不清的城市,但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态度上,广州与上海等城市没有两样。

  这里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广州也来个类似的征文,形成《放歌新广州》、《唱响新广州》之类的集子,也许有趣,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美学博士、副教授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