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9·11”四周年祭:反恐该向何处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3:42 山西晚报

  

“9·11”四周年祭:反恐该向何处去(图)

  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至今已经4年。4年来,尽管许多国家采取反恐措施,加强国际反恐合作,但恐怖事件仍不时发生,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受到威胁,恐怖活动导致的心理阴影笼罩在许多人心头。目前,全球反恐形势仍不容乐观,反恐斗争仍任重道远。外刊新论:反恐战争迷失方向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近期刊登记者萨拉·巴克斯特的一篇报道,援引保守派人士的说法,认为美国政府在反恐战争中迷失了方向。

  这篇题为《布什在反恐战争中迷失方向》的报道摘要如下:

  自遭受“9·11”恐怖袭击以来,他们是美国总统的崇拜者;而现在,布什最坚定的一些支持者开始指责他在反恐战争中“迷失方向”。

  美国保守派人士正作对比:自伦敦今年7月遭受炸弹袭击以来,英国首相布莱尔目标明确,布什则在伊拉克的未来以及恐怖主义威胁的性质问题上摇摆不定。

  布什处于守势。在伊拉克失去儿子的“反战母亲”辛迪·希恩从8月初开始守候在他度假的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牧场外;民意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率越来越低。

  相比之下,布莱尔受到赞扬,因为他指出敌人是宗教极端分子。曾经担任撒切尔夫人顾问的尼尔·加德纳说:“托尼·布莱尔已经成为全球反恐战争代表人物,正用严厉的新措施制定反恐议事日程。”

  表面团结一致,布什领导的内阁实际难以驾驭。他不得不亲自介入,阻止拉姆斯菲尔德等五角大楼官员把“反恐战争”改称为“打击暴力极端主义的斗争”。

  美国民主基金会研究员安德鲁·麦卡锡认为,布什纯粹“迷失了方向”。他说:“凭借国家安全议题赢得连任后,布什接连6个月不提伊拉克问题,而反对者在此期间一直攻击美国在伊拉克所做的一切。”

  据新华社

  国际观察:反恐必须找到根源

  埃及和阿拉伯世界著名反恐问题专家迪亚·拉什旺说,“9·11”事件以后,中东地区同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中,暴力事件不断增加。自去年10月以来,埃及频繁遭受恐怖袭击。这些事件都针对在埃及旅游的以色列和西方游客,但却给依赖旅游业的埃及经济造成了重创。

  拉什旺说,美国声称中东国家在思想、教育以及政治体制中“缺乏民主”是造成恐怖主义的根源,但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专家和学者认为,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虐待囚犯和亵渎《古兰经》等恶行才是中东地区恐怖势力抬头的主要原因。显然,美国与中东国家在反恐观念上是对立的。

  埃及加扎济格大学说,近期,国际恐怖组织利用中东一些国家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大肆传播极端思想,唆使或诱骗一些激进分子从事恐怖袭击活动。恐怖组织像癌细胞一样的扩散速度使得国际反恐力量防不胜防。

  显然,反恐必须找出引起恐怖活动的根源。具体到中东地区,反恐离不开巴以和伊拉克这两个问题的公正解决。

  □新华社记者杨文静

  时事随笔:我们该怎样从“9·11”阴影下突围

  “9·11”恐怖袭击已过去4年了,这4年里国际政治和全球反恐领域发生的诸多变化,都证明了它已成为了21世纪全球政治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尽管在“9·11”事件4周年的时刻,整个美国陷入了新奥尔良飓风之后的灾难,但是美国仍然想告诉世界———“我们全部都在这场反恐战争之中”。这是“9·11”之后整个世界的警句。几乎在一夜之间,整个世界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处于恐怖主义的包围之中。在“9·11”之后的4年,全球进入了恐怖主义袭击密集度最高的时期。

  “9·11”的另外一个隐含意义在于,尽管美国在冷战之后一再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反对,但是今天关于美国的所有话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的议程。甚至是否处于恐怖主义威胁,也成为了全球交流的符号和一种正义基矗反恐也成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框架,将各个不同利益的国家联系起来。

  再次,从恐怖主义本身来说,“9·11”事件的出现,也使得基地组织一夜成名。人类理性和恐怖主义的战争,成了和“基地”组织之间的较量。这种恐怖主义集团化的危险在于,原先散乱的暴力冲动,被基地充分联系起来了。

  恐怖主义世界化、符号化、集团化,是“9·11”恐怖袭击带给世界的客观效应。而恐怖主义从此成为全球舆论中最可怕的怪兽,这也是恐怖主义作为一种威胁人类生存的意识形态,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据报道,无论是真的遭到恐怖袭击的马德里、别斯兰和伦敦,抑或这4年中发生火灾和意外的韩国等地,大家在意外发生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恐怖袭击,这种公众舆论的本能并不是偶然的。

  “9·11”的历史告诉我们,让人类处于恐惧中,只需要一天,而让人类从恐惧中突围,则需要许多年。在这4年中,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合作打击恐怖组织,因为“9·11”不但是美国的“9·11”,也是世界的“9·11”。这种恐惧是世界性的,我们都感同身受。

  但另一方面,从“9·11”的阴影下突围,不但需要更加认真地面对恐怖主义,也需要重新认识当前的国际秩序中,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造就了恐怖主义蔓延的土壤。对恐怖主义的关注和全球反恐战争的扩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恐的效果。那种因为或者借口恐怖主义而产生的强制性正义,其实也正在催生极端的思想和行为。

  然而,尽管我们全部都在这场反恐战争中,但是“9·11”仍然从事件和空间上离人们越来越远。毕竟,恐怖主义作为少数人丧失理智的行为,无法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人们还需要面对诸如飓风、洪水、贫困等各种全球性的生存话题。当然,对恐怖主义的审判还将持续下去,只不过有一天我们总要走出“9·11”的阴影,希望到那个时候,我们能够坦然地怀念死者,无畏地面对世界。

  □《新京报》赵东毅

  新闻述评:越来越多的困惑

  今年是美国“9·11”事件4周年,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也进入第4个年头。但跟去年相比,“反恐战争”并没有取得什么新突破。可以说,美国民众和学界对这一战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迷惘和困惑。

  目前,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伤亡人数不断攀升。在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势力颇有重组和卷土重来之势。在伊拉克,安全形势不断恶化,政治斗争异常尖锐,重建进程步履艰难。

  分析人士认为,“基地”组织目前已在“蔓延”,这使美国很难将其彻底铲除。此外,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使这个中东国家陷入一片混乱,“基地”组织得以乘机在那里招兵买马。在过去的一年中,世界范围内的恐怖袭击呈上升趋势。

  美国在“9·11”事件之后逐步推出了以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军事打击为特点的策略,这不但构成了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也成了美国“反恐战争”的指导原则。但事实证明,无论是单边主义还是“先发制人”军事打击都行不通。美国虽然轻而易举地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由于缺乏联合国、国际机构和世界各国的有力支持,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屡屡受挫。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惨痛教训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在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军事打击问题上加以反思。

  美国在抛出“先发制人”军事打击策略时曾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美国所称的“邪恶轴心”国家,但美国对这些国家的政策也遭受到很多挫折。布什政府力图把“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造就成中东地区的一个“民主”典型,从而实现对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进行“民主”改造的梦想,但伊拉克重建进程一波三折,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美国不得不降低对伊的期望值。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在其强硬政策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只好表示支持欧盟对伊朗核问题进行的外交努力。

  其实,要想取得“反恐战争”的胜利,美国不但要“治标”,更要“治本”,即要通过各种办法来消除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赖以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同时要加强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反恐合作。

  □新华社记者李学军

  “9·11”以来重大恐怖袭击事件

  ●2002年

  10月12日,印度尼西亚旅游胜地巴厘岛发生针对外国人的系列爆炸事件。

  10月23日,俄罗斯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发生一起车臣武装分子劫持人质事件。

  ●2003年

  5月12日和14日,俄罗斯车臣纳德捷列奇诺耶区政府大院和车臣古杰尔梅斯区分别发生爆炸事件。

  8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莫兹多克市一家军队医院遭到汽车炸弹袭击。

  8月25日,印度最大的金融商业城市孟买发生两起炸弹爆炸事件。

  8月29日,伊拉克南部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地纳杰夫阿里清真寺发生汽车炸弹爆炸。

  11月20日,英国汇丰银行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分行和英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门前相继发生两起汽车爆炸事件。

  ●2004年

  2月6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列地铁列车在运行中发生爆炸。

  3月2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卡尔巴拉的两座什叶派穆斯林清真寺发生系列爆炸事件。

  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3列旅客列车连环爆炸事件。

  6月21日晚和22日凌晨,非法武装分子向俄罗斯印古什共和国的纳兹兰等多个城镇的护法机关发动袭击。

  9月1日,一伙恐怖分子占领俄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学校。

  ●2005年

  7月7日和21日,英国首都伦敦地铁和公交汽车相继发生多起爆炸,造成56人死亡,700多人受伤。

  7月23日,埃及西奈半岛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发生系列爆炸。

  据新华社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郭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