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日欲借打击海盗之名介入马六甲海防扼制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03:03 第一财经日报

  本周二,吉隆坡梳邦空军基地,随着马来西亚皇家空军C-130大力士型运输机腾空而起,被命名为“空中之眼”的新、马、印、泰四国马六甲海峡空中巡逻计划宣告正式展开。

  根据这项计划,四国在每个星期,将各自派遣两架飞机,执行空中巡逻的任务,维护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实际上,新、马、印三个沿岸国家已经从去年7月开始各自派出军舰,全年全天候巡逻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高风险区?

  马六甲海峡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被认为是全球最繁忙的海峡之一,但同时也是海盗横行的区域。因而,马六甲海峡的航行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强烈关注。

  然而,对于今年流传的马六甲海盗猖狂并将之与恐怖威胁相挂钩的说法,沿岸国家纷纷表示质疑。

  东盟船长协会认为这是种“误导”。

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陈广才也驳斥马六甲海峡是危险水道的说法,并形容那是夸大其词并且也不确实,事实上马六甲海峡很安全。

  实际上,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认为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海盗与恐怖组织有联系。“马六甲海峡目前面临的主要是海盗袭击,海盗本身不是恐怖主义。”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赖洪毅说。

  “但一旦恐怖主义在该海域发生,影响的范围将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局限在该地区,而是全球性的。新马印泰四国的‘空中之眼’计划,实际上就是向外界发出这样一个信号,即沿岸各国认真看待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的工作。”中国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张祖兴博士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

  美日逐步渗透

  尽管海盗不是想象的那么严重,但由于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美日等大国一直着力渲染马六甲海峡面临着海盗和恐怖主义威胁,借着打击海盗和反恐之名,千方百计进入该地区。今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新加坡出席第四届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就多次提及沿岸国海军力量难以应付海盗和恐怖袭击,希望美军能够进驻该地区,并称美国愿意与沿海国家组成联合巡逻队,确保马六甲海峡安全,但是遭到拒绝。

  日本近几年也以“打击海盗”为借口,经常出钱赞助国际反海盗会议,并向沿岸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等帮助。最近日本政府就决定承担设于新加坡的“信息共享中心”的部分运营费用,日本外务省已为此在明年的预算中列入4000万日元的专项经费。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收集马六甲海峡的海盗信息、跟踪情报及各国采取的管制措施等,并向相关国家进行通报。

  对于美日等在该地区的战略意图,张祖兴博士认为:“无论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来说,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美日的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其有遏制中国崛起的一面。”

  沿岸国家欢迎大国进入?

  印马两国一直反对外部力量介入马六甲海峡,认为这将是对其主权的侵犯。但是,在周二,马来西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纳吉在“空中之眼”后的记者会上透露,他并不反对美国加入该计划。他认为相关国家可以提供飞行资源以及协助夜间巡逻,从而达到全天巡逻的目标。

  对于沿海峡国家的立场是否发生变化,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级研究员认为,目前作判断还为时尚早。一直以来,上述三国对处理马六甲海峡事务遵循三原则:沿岸国家对附属海域拥有主权和维护安全的义务;承认相关大国在该区域有利益;一切行动必须尊重国家主权和依据国际法。

  赖洪毅研究员也认为,马六甲海峡有关国家提出有意愿欢迎美日等区域外国家提供帮助,但只是提供装备、后援、训练之类的低度、间接帮助,只能间接地提供帮助来加强对海峡的巡逻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海盗以及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而不是让美日等国直接介入马六甲海峡事务。

  “三国早在1971年11月就签订了关于马六甲海峡的公约,反对海峡‘国际化’,宣布三国共管海峡事务。因此,马六甲海峡航行安全的工作肯定是由沿岸国家主导,进而与区域外国家展开相关合作。”张祖兴博士表示。

  中国开始重视

  9月7日,中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马六甲海峡的海洋安全会议,并表示在维护海峡主权和安全的问题上,中国支持沿岸国发挥主导作用,中方愿意积极参与有关合作。

  “美日等国在马六甲海峡中的过多介入对中国是很不利的,所以中国应该积极行动,对海峡国家提供援助,这可以抗衡日本和美国在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同时也符合东盟国家一贯的外交平衡政策。”张祖兴博士认为。

  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进口原油的85%经过该海峡运输到国内,国内大型海运企业通过马六甲海峡开往欧洲、地中海、非洲、中东的航线占到一半以上。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各国,马六甲海峡是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因此,中国应该去帮助海峡国家维护治安,帮助海峡沿岸国进行能力建设、加强技术业务交流和人员培训。最近中国提出可以对印尼等海峡国家提供援助,这是很好的开始。”赖洪毅研究员最后建议。(本报特约记者郭继光发自新加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