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第四轮六方会谈发表共同声明 朝鲜承诺放弃核武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2:12 燕赵都市报

  据新华社电 经过两个阶段共20天的艰苦谈判,第四轮北京六方会谈于19日结束。各方一致同意通过六方会谈启动以来的首份共同声明,并商定于11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五轮六方会谈。

  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会谈闭幕后会见各方团长时说:“各方达成的共同声明包含了很多实质性内容,照顾了各方利益和关切,是一份平衡、共赢的建设性外交文件,标志着六方
会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根据共同声明,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

  在一度使会谈陷入僵局的和平利用核能及轻水反应堆问题上,各方也达成共识。根据共同声明,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并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

  此外,共同声明还就朝美、朝日关系正常化,对朝经济合作和

能源援助,及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问题做出了承诺。

  中方代表团团长武大伟说,六方会谈达成协议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但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各方反应

  美国: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美国代表团团长希尔19日说,各方终于就朝鲜半岛无核化达成了共识,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韩国:为半岛持久和平创造条件

  韩国朝野19日一致认为六方会谈通过《共同声明》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实现朝鲜半岛的持久和平创造了条件。

  日本:关注与朝共同落实承诺

  参加第四轮北京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的日本代表团团长佐佐江贤一郎在会谈结束后表示,日本期待与朝鲜切实落实共同声明中的承诺。

  巴拉迪:希望早日重返朝鲜进行核查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19日对六方会谈取得的成果表示欢迎,并希望国际原子能机构能早日重返朝鲜进行核查。

  (综合新华社电)

  

  ■中国专家点评

  共同声明是"里程碑"式文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中韩关系专家朴键一说:"共同声明为朝核问题的解决确立了基本框架和原则,还明确提到六方将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直接有关方将另行谈判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刘江永教授也表示,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问题不只是朝核问题,还涉及安全和发展等很多方面。共同声明实际上为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路线图",是彻底解决朝核问题以及确保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基石。

  朴键一表示,约定第五轮六方会谈的时间说明这一有效机制还要继续下去。而且时隔2个月后即举行,远远短于前几轮会谈之间的间隔时间,说明各方都希望趁热打铁,尽快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据新华社电)

  ■背景资料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朝核问题自2002年10月再次凸显以来,为了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政府曾多方进行斡旋,最终促成朝鲜、美国、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六国同意就政治解决朝核问题举行会谈。

  在中国及有关各方的努力下,从2003年8月开始至今,六方会谈已进行到第四轮。在前三轮会谈中,各方确立了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目标,明确了通过六方会谈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方向,同意采劝协调一致的步骤”,按“口头对口头,行动对行动”的原则解决朝核问题等,并就将“实施核冻结并为此采取相应措施”作为弃核第一阶段达成共识。

  第四轮六方会谈于今年7月26日在北京开始举行。在这轮会谈中,六方围绕如何实现半岛无核化表明了各自立场并提出了相关主张和设想。经过充分沟通,7月30日各方一致同意制订共同文件,以反映此轮会谈的成果。但由于朝美无法在弃核的范围上达成共识,朝方声称自己有权和平利用核能,美方则要求朝鲜必须放弃包括民用在内的所有核计划。因此,虽经过8天的讨论和几番修改,各方仍未能就共同文件达成一致。到8月7日,根据发表的《主席声明》,六方同意暂时休会,并在三周后复会。至此,这轮会谈会期已大大超过前三轮会期之和。(据新华社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