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欧洲的未来可能将取决于德国少数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2:22 东方早报 | |||||||||
讲逻辑的德国人恐怕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没有逻辑的政治困境。德国选举委员会9月19日宣布,德国反对派领导人默克尔领导的保守政党基督民主联盟赢得了225席,而现任总理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赢得222席。虽然默克尔以三席优势击败了施罗德,但这并不意味着默克尔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德国总理。因为胜利的基民盟没有能够获得执政所需的议会席位,因此需要组建执政联盟。
在德国历史上,执政联盟在德国政坛联合执政的现象几乎不可避免,施罗德和默克尔究竟谁能执掌德国的政权,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民盟和社民党的搭档究竟具备怎样的票数。这时候,施罗德和默克尔都站出来表示自己会成为德国的总理。但这种扑溯迷离的政治局面至少证明了一点,即便施罗德或者是默克尔获胜,胜出的比例也将是非常小的。 此次德国议会选举的最大两个对手施罗德和默克尔,面对同样的国内经济局面,却有着完全相左的外交纲领。施罗德长期以来致力于德国在欧盟中的分量提升,强调欧洲一体化,主张欧洲应当有自主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他在伊拉克战争上坚持了与布什不同的政治理念,使得他在上一次选举中险胜基民盟。 而基民盟的领导人默克尔,则在对外政策上相对更加保守,从政策倾向上更接近美国。她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并且对欧盟施压,在外交上执行的政策包括拒绝法国退回到经济保护主义;将与英国和欧盟小国密切合作等。 施罗德和默克尔执政,对于欧洲的最大区别,在于欧盟的政治轴心将如何发展的问题,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欧盟委员会又会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施罗德的任内,欧洲已经形成了以法德政策为基调的行政大方向,在内部事务和外交政策上,法德两国的政策轴心已经形成。 一旦默克尔执政,欧盟的整体政策,包括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首先欧洲内部会陷入政治路线上的分歧。欧盟委员会本来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主导的,推动欧洲其他国家执行共同的外交和经济路线,这本身就存在阻力,一旦德国的态度发生改变,欧盟委员会的作用将会大大削弱。其次德国在政策上趋向保守主义,将会更加靠拢美国的全球政策,欧洲试图作为世界的重要一极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努力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即便此次施罗德涉险过关,但是他的外交政策也会在议会受到第一大党基民盟和其盟友的制肘。总体来说,此次德国议会选举之后,将会使得欧洲正在逐渐洪亮的对外声调相对弱化,欧洲内部的不和谐因素高于一体化的理想主义动力。尤其通过今年上半年法国和荷兰公民投票相继否决了欧洲宪法之后,关于欧洲模式的争论会在此次德国选举之后更加激烈。以英国首相布莱尔为首的一些欧洲政治家,对于欧洲一体化对内部政治格局的破坏和外交上树敌的担忧,成为了欧洲模式今后需要面对的最大思想负担。 因为再好的外交政策,也必须有良好的内政环境做依托。德国经济近年来的下滑,失业率飙升,使得德国选民在走向投票站的时候,与其说是选一个自己心仪的政党,不如说是不选那个自己更不喜欢的政党。这是大欧洲政治在发展中,敌不过各国保守路线政党的一个重要原因。更多的选民并不将外交政策作为其投票的一个重要选项。 在德国目前的政局下,社民党和基民盟已经处在旗鼓相当的边缘,那么中间地带的小党,将会成为影响德国政局的关键。万一联合执政的努力失败,那么德国总统科勒尔将会按照宪法,指定目前的议会绝对多数党领导人出任一个少数党政府的总理,那么德国行政和议会之间的博弈,会在更大范围内持续下去,很可能影响德国的外交政策,总之,现在已经到了少数人决定德国的未来外交政策、甚至是欧洲未来的时候了。 相关专题:关注德国议会选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