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纺织业卡在转型之门(上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10:33 新华网

  与欧美的谈判峰回路转,而中国纺织业依然蹒跚前行。

  9月5日,与欧盟的最新一轮谈判解决了8000万件中国纺织品积压在欧盟海关的问题──这些货物由于超出了先前协议的输欧纺织品增长数量,而一度被禁止进入欧洲市场;此前四天,中美纺织品问题的第四轮磋商无果而终,随后,美国政府进一步批准对来自中国的胸衣及合成丝纺织品设限。

  这些针对纺织品的限制,缘起自当年中国加入WTO时的一纸协议:自单个国家的进口出现急剧和实质性的增加,并对进口国有关产业产生严重损害或有严重损害的实际威胁,则进口方可对该出口方采取保护行动。而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1至3月中国对美国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长70.5%,对欧盟同比增长48.3%。进口方的统计方法与中国有别,所得数据增幅更大。

  这种增长的背景是,2005年纺织品配额体制走向终结。2005年之前,配额限定了每年准予进入进口国的纺织品类别和数量;2005年之后,配额取消,市场放开,理论上中国纺织企业将摆脱紧箍,大把地出口创汇。

  基于这种对后配额时代的预期,国内的纺织企业近年来大规模扩大产能。尽管产能明显过剩,大多数企业开工不足,尽管产业结构集中在低端、多数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竞相压低价格并由此招致反倾销,国内的纺织企业仍然寄希望于今年取消配额后的国际市场。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宏观调控未能有效防止纺织业过热,一定程度上缘于政府同样对后配额时代存在过高预期。

  配额走了,特保来了,自由贸易并没有如期而至。如何应对?纺织品制造商们采取了很多灵活的措施,诸如海外设厂绕过壁垒、与国外零售商组建合资公司、收购国外中小品牌、转向国内市场等等。灵活的贸易策略终究只能治标,业界戏称这些非常之道为纺织品贸易的游击战。

  就整个纺织产业而言,要从容应对不断翻新、充满变数的国际贸易摩擦,最对症的还是要在行业内部实现突破:企业做强、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提高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向集约方向的转变。然而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转型与升级意味着生死攸关,不转是等死,转型是找死,业界流传的怨言会不会一语成谶?如何在阵痛中浴火重生,这是纺织业亟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上篇:纺织产业升级的现实与困境

  半月谈记者 贺大为 冯源 郑黎

  廉价的纺织品也会有人走私?这样的奇闻连海关人员都难以相信。然而,就在今年5月,杭州海关查获了全国首起纺织品出口走私犯罪案件。此前,我国决定对部分纺织品出口征收最高0.5元/件的关税,这相当于出口一件低档T恤的纯利润。这一新政使得一些靠出口低价、低附加值产品的纺织企业走投无路,最终不得不靠走私偷生。

  这种类型的企业在纺织业不算少数。前些年纺织业前景看好,而且几十万、上百万就能上一个企业,各路资本一哄而上,造成产能无序增长。2003年1~7月,整个纺织行业投资增幅比2002年同期提高约100%,2004年一季度,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144%。这种跃进式的扩张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而且档次不高。以纺织业重镇浙江省绍兴的织造业为例,近年统计显示,该市服装面料、装饰面料、产业用布之间的比例为90∶7∶3,全市生产的28亿米织造面料及制品中,80%为中低档产品。企业和产品趋同,结果是国内企业自己跟自己干,最后全干死了。中纺纱布进出口公司宁波保税区公司孟志发经理的激愤之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纺织业生态。·····双方不评论三大难题·

  最先感受到死亡威胁的还是外贸企业。目前这种产业结构的两大直接后果──企业竞相压价竞争,大量产能集结在同一类产品上、单类产品出口增长过快──都直接和国际市场对接,前者为反倾销提供口实,后者在特保设限上授人以柄。

  当前的国际纺织服装贸易纠纷并不单纯是外经贸问题,其实质是我国纺织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在深层次上不适应国际经贸发展形势。值得庆幸的是,半月谈记者在纺织业大省浙江的调查表明,精明的商人们对此业已有所察觉,内忧外患中的纺织业突围正在悄然进行。

  差别化取代趋同化──纺织业的新钥匙

  9月1日,听到半月谈记者提出就纺织品相关问题采访市经贸委时,丁建萍摇了摇头,这个恐怕有点难。原来,身为绍兴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的她先前曾应众媒体之请,向经贸委方面表达过类似的要求,但多半被婉拒。绍兴因纺织而强、而出名,但今年来行情不太理想。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次日一早记者就顺利约见了绍兴市经贸委经济运行处商城飞处长。

  绍兴的纺织企业已经非常自觉地走上了产业升级的道路。我们当初也坐在办公室里着急,没想到下去调研却发现,各家都有自己的办法。商处长如此总结该市纺织业的最新动态,表明了地方政府对产业前景态度的转变,以及对媒体心态的微妙转换。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绍兴纺丝企业的利润一直处在30%以上的大幅下降状态,但从5月起有所回升:5月份实现利润4458万元,是前4个月总利润的一半;去年6月亏损2300万元,今年6月份实现利润5051万元。同时,织造印染和服装行业也在工业总产值、销售、利税、利润等方面全线飘红。

  绍兴市经贸委认为,所谓经验无非三途:第一,产业链的延伸。三鑫石化投资24亿元上马的PTA项目已于3月下旬投产,实现了浙江省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缓解了织造业的原料压力;下游产品如家纺、服装等也得到快速发展。第二,产品结构调整。不少企业加大产品科技研发力度,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了竞争力。以绍兴县梅盛布业为例,该公司今年年初以60万美元年薪聘请了三位韩国专家加强新产品开发,目前已经面市的一款新产品售价高达100多元/米。第三,品牌发展取得突破。绍兴的服装企业中,中国名牌增至6家、中国驰名商标增至2家。刚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太子龙服饰相关指标增幅都超过230%。

  结构的调整和品牌经营的战略,正体现了产业升级的整体思路。业界将这一思路和原来的产品趋同相对照,生动地称之为差别化经营。从差别化化纤到差别化印染,再到差别化服装,甚至差别化的管理与差别化营销,绍兴的企业不再盲目跟风,块状经济正在由简单地克隆同类产品向追求特色、提升档次转型。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外部压力已经牵动了先知先觉者的神经,但先知能否带动后知,这还有待观察。·····双方不评论三大难题·

  刹不住车的舞步──中小企业的困境之一

  大企业的转型之路却未必适合中小企业走,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诸多因素制约着众多的中小企业升级,攻坚越坎的目标依然印记在企业的墙头和业主们的心头。

  在绍兴吴老板的印染企业里,如果单看机器的飞转与工人的忙碌,人们很容易得出企业很红火的印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吴老板的沮丧。他刚和一位新疆客户谈完价钱,结果不欢而散:我试探性地要求每米布提高5分钱,他的回答是三个字──开玩笑!

  事实上,现在的行情对印染企业来说实在沉重,很多企业以每米布不到1元的价格接单,你不做可以,大把的企业等着做。但除去染料、工钱、水电煤等等成本,利润微乎其微。在浙江,一些民营企业甚至在做账时忽略固定资产折旧,放弃了这笔可以减税的挂账,只求减少眼下的亏损。

  因为价格上不去、赢利能力差,企业不得不绷紧弦进行生产,以进一步摊薄成本。吴老板的企业要生存,目前惟一的出路就是多出货。这促使他近来几次扩大产能,目前已经达到一年做100万米的水平。产能上去了,工人的数量和工资却没有相应增加,工人们不得不连轴转,生存状况堪忧,不少人选择了用脚投票。而且,以这么快的速度大量生产,质量也难以保证,这进一步限制了产品的档次和价格。

  大量企业都在跑量,激烈的竞争反过来又压低了产品的价格。价格上不去,量下不来,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难以跨越的恶性循环,企业一旦置身其中即越陷越深,很难抽身进行所谓的产业升级。吴老板告诉半月谈记者,他将再购置两台机器,进一步扩大产能。

  众多中小纺织企业,此刻就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女孩──穿上了她梦寐以求的红舞鞋,其代价却是永远跳下去。

  没人能冒尖──中小企业的困境之二

  制约中小企业升级的第二个因素是资金。产品换代有赖于设备引进和科技研发,这些无疑需要资金注入。问题在于,目前的纺织业行情并不被广泛看好,融资难度增大。今年几乎不敢向纺织企业贷款,纺织行业在银行的贷款比重从过去的60%下降到40%。中国农业银行绍兴华舍支行行长徐城坚的一席话代表了不少银行当时的心声。值得注意的是,银根紧缩反过来又增加了企业升级的后顾之忧,因为转型升级势必暂时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风声鹤唳的时局之下,企业各项经济指标一旦停滞或下滑,很有可能招致银行上门要求收回贷款,而这恰恰是不少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第一个缺口。

  中小企业求变的风险还在于,加大研发力度的投入未必能获得收益。这是因为,大量纺织企业依靠先进的设备和成熟的技术人员,形成了极强的仿造能力──市场上的新产品一露面,一个月内就会有多家企业仿造的同类产品出来,而且价格更便宜。浙江化纤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之光向半月谈记者透露,目前外国客户在市场上看中某种布料后并不急于成交,他们将一块布料分成十块,分头交给十家中国公司。你们能不能生产出这样的布料,价钱合适的话,我们将下大订单。外商最后当然只和其中的一家成交,而这家必然是做工最好,价钱最低。随后,仿制企业不断跟进,价格不断下压,一款100元/米的新布料,上市一个月就有可能被其他企业以80元的价格推出来,然后是50元、30元。要提高研发水平,尽量让别人没法仿制。孙之光麾下的浙化联是全国数得上的大牌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得以在创新上将中小企业远远甩在后面,这才摆脱了仿制大军,将差别化进行到底。·····双方不评论三大难题·

  死也死不了──中小企业的困境之三

  重围之下,竞争空前激烈,业界由此预期,纺织业将重新洗牌。但实际情况是,市场优胜劣汰中自发调整结构的草根变局迄今尚未出现。在绍兴市经贸委,经济运行处商城飞处长明确否认了绍兴20%的纺织企业已经破产的传闻,但她也坦承:可能有20%的企业面临较大困难。不少企业垂而不死,这是当前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浙江的中小纺织企业多数集聚在一起,受到冲击时大多难以幸免,这反倒使得冲击力在面上的破坏力得以减小。具体而言,很多小企业无力自营出口,而是委托外贸公司代营,后者受到设限冲击后,多数选择对上游的生产企业每家少分一杯羹。这样,很多中小企业虽然都吃不饱,但还不至于立即饿死。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地方政府的干预。虽然不少官员表示政府缺乏直接干预经济的手段,但政府和国有银行及各类企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仍然时隐时现。有企业家向记者透露,地方政府出于工业经济指标、工人就业等问题的综合考虑,并不愿看到企业破产。更有老板无奈地表示:有的企业已经出现亏损,还不如停了,但职工们一找政府,领导就会找企业老板。老板夹在中间,地位最低!

  想升级上不去,想死还暂时死不了,不少中小企业就卡在了转型之门。·····双方不评论 三大难题·(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