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第3位太空游客登上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2日07:06 都市快报

  北京时间10月1日11时54分,随着俄罗斯“联盟TMA-7”飞船腾空而起,全球第三位太空游客、美国富翁格雷格·奥尔森踏上了为期10天的太空之旅。按计划,这艘飞船将于3日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10天以后,奥尔森将换乘“联盟TMA-6”飞船返回地球。

  临行之前只想和外孙聊聊天

  莫斯科时间1日早晨,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常奥尔森面对茫茫太空感觉有些紧张:“我只想和4岁的外孙贾斯廷说说话……这就是我所要做的全部心理准备。”奥尔森的亲朋好友以及公司员工等40多人抵达发射场,为他送行。

  按照一项名为“奔向轨道”的计划,奥尔森成为继美国人丹尼斯·蒂托与南非人马克·沙特尔沃思之后,第3名以私人身份遨游太空的“游客”。

  此次和奥尔森同行的还有两人,分别是美国宇航员威廉·麦克阿瑟和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托卡列夫,他们将组成第12长期考察组,替换今年4月到位的第11长期考察组。

  而奥尔森将跟随第11长期考察组的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廖夫和美国宇航员约翰·菲力普斯,换乘“联盟TMA-6”飞船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10日返回地球。

  在进入隔离舱之前,三人得以与家人临别团聚,并一道观看了原苏联时代电影《沙漠白日》,这是俄罗斯载人发射前必须进行的传统项目。

  成功登天女儿拍下历史时刻

  接着,奥尔森与宇航员们一起穿着笨重的宇航服走入太空舱,测试了舱内所有系统。几个小时后,他们降下头盔上的塑料面罩,启动了宇航服上的供氧设备。

  当地时间上午9时55分,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运载上述飞船的“联盟”火箭在震耳欲聋的气流声中平稳升入太空,空旷的蓝天上留下一道明亮的黄粉双色火焰。点火528秒后飞船与火箭完全分离,成功进入了距地球200多公里的预定椭圆轨道,开始自动飞行。

  奥尔森31岁的女儿克里斯特塔和丈夫、4岁的儿子贾斯廷也来到现场观看。他们用数码相机记录下历史的瞬间。当火箭轰隆隆腾空时,贾斯廷双手紧紧捂着耳朵,嘴巴张得大大的,吃惊而兴奋地看着外公随着火箭一同上天,这是年幼的他第一次亲眼目睹火箭上天实况。

  克里斯特塔仰着脖子一直冲着天上看,激动的泪水顺着脖子流进衣领里,她喃喃地说道:“爸爸您终于上天了,我爱你,爸爸1克里斯特塔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从此刻起我真嫉妒他,刚才他还在这,现在他却置身地球之外,天哪,太难以置信了1

  严肃之旅可不是光为了去玩

  尽管花费2000万美元购买“太空游门票”表明了自己的经济实力,但奥尔森显然不满足于只做一名观光客。奥尔森说,相比之下,他倒更愿意被称为“太空飞行参与者”。

  “‘游客’一词并不能公正评价我从事的所有工作,或加加林中心工作人员准备让我们从事的工作。”奥尔森说。奥尔森目前是“传感器无限”公司的总裁,研制光纤维通信系统和近红外激光反射所需的光电子装置,该公司2000年的市值达到7亿美元。拥有材料学博士学位的奥尔森表示,他更希望人们把自己看作到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的专家而非观光客,因为他将在空间站内进行晶体培养、利用仪器测量地球大气湿度等10项实验。在那里,他还将用自己开发的近红外相机拍摄地球上空云层形成的情景。

  也有人对奥尔森等太空游客颇有微词。前东德宇航员西格蒙德·耶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美国航天飞机陷入困境时,他反对“仅仅为了个人乐趣和赢利进行太空旅游”,因为这种旅游可能影响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作。奥尔森驳斥了发展太空旅游会导致太空商业化的说法,“如今,每个人都在坐飞机旅行,将来太空飞行也会如此。在我之后,还会有更多的旅客。”

  漫谈太空能“玩”出些什么?“我”将来也能去玩吗?

  对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专家庞之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一一作了解答。

  庞之浩指出,太空和地面环境差别巨大,由于没有大气层遮挡,空间站内的游客可以分外清晰地欣赏璀璨星空,或用天文仪器对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和射线进行地面所无法实现的全波段观测。而故乡地球则以轮廓线格外分明、色彩鲜活深邃的全新形象,不分上下左右地映入眼帘,令人无限眷恋。由于空间站高速绕地飞行,因此每隔90分钟便可经历一昼夜的变化。

  此外,在微重力作用下,空间站内的人和所有未固定物品都能飞来飘去,文弱的人可像大力士般举起质量很大的物体,或轻易地凌空使出“旋风腿”等绝招。在太空高真空、超洁净等条件下,提炼高纯度材料、漂浮液滴充分融合、动植物生长繁衍等实验和研究的结果将与地面大相径庭,时有新成果出现。

  空间站内好玩,但2000万美元的高昂费用是瓶颈。因此,在经济实惠的基础上“求其次”正成为“太空游”策划者的一个努力方向。庞之浩认为,在本世纪太空旅游将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领域。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太空旅游的成本有望缓慢下降,有能力涉足其中的人群将逐渐扩大,已初露端倪的亚轨道旅游有望再经10年左右发展为成熟项目。

  未来,技术突破有可能将降低成本和满足高端需求的问题一并解决。部分美俄专家正探索用纳米材料制造“太空电梯”。“电梯”吊索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地球和与地球同步飞行的航天器上,其研究目标是让人和货物升降上万公里,据估计每公斤负载的运送成本仅需10美元。“太空电梯”的设想如能实现,太空旅游、航天客货运输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