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人文]梦想之旅:哥德堡号的前世今生(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7日23:54 新京报

  二百六十多年前,满载货物的古船“哥德堡”号轰然沉没,所有的一切深埋海底,等待有朝一日能重见天日。而今,承载着人类理想的全新“哥德堡”号再次扬帆,向目的地中国广州破浪前行。

  或许,当1621年6月,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右手一指恩准哥德堡市成立,就注定了哥德堡号的诞生;或许,当1745年哥德堡号在自家门前神秘沉没的刹那,就注定了它的传奇
;或许,当1984年民间潜水考古活动发现了沉睡多年的“哥德堡Ι号”残骸,就注定了哥德堡号的重生。但是无论如何,惟一可以肯定的是,若干年来人类的探索精神未变,人们对于大海的依恋仍旧深沉。

  

[人文]梦想之旅:哥德堡号的前世今生(下)

  10月2日,耗时10年建造的哥德堡号在众多船只的陪伴下启航。

  

[人文]梦想之旅:哥德堡号的前世今生(下)

  哥德堡号的船头,有特制的双尾狮雕饰,代表瑞典的历史文化传统。

  

[人文]梦想之旅:哥德堡号的前世今生(下)

  工人们将手工打造的铁钉钉上船身。

  

[人文]梦想之旅:哥德堡号的前世今生(下)

  纯木制的船木架。

  

[人文]梦想之旅:哥德堡号的前世今生(下)

  高级船员斯罗恩在向央视记者介绍船的构成。

  意外的考古发现引发重生梦想

  1984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古船哥德堡号还有更多的秘密,自此哥德堡号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参加发掘的潜水员和一些志同道合者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而奇妙的想法:能不能按照“哥德堡号”的样子,造一条一模一样的古帆船,然后让它航行在中国和瑞典之间?

  本来,随着时间的流逝,200多年的时光已经将哥德堡号从人们的脑海中逐渐抹去。但是1984年,瑞典水下考古协会在海底意外地发现了1745年沉没的“哥德堡号”古帆船残骸,哥德堡号的新生由此展开。

  1984年秋天,对海洋考古有着浓厚兴趣的潜水员安德斯·威斯特弗尔特与他的同事们,应邀为一家海洋考古杂志社拍摄了几张有关“哥德堡”号残骸的照片。

  当他们潜入当年哥德堡号沉没的海域时,不仅发现了哥德堡号的残骸,而且拨开覆盖在残骸上约20厘米厚的淤泥时,竟然还发现了中国青花瓷的残片和茶叶。

  自从1906至1907年间,海洋探险家杰姆士·凯勒和卡尔·里昂对哥德堡Ι号进行打捞,发现3000只完整无损的中国瓷器之后,人们都认为哥德堡号残存的货物已经被打捞殆尽,没有利用的价值了,但是1984年的考古发现证明这种看法根本是错误的,古船哥德堡号还有更多的秘密。

  之后,哥德堡水下考古学会决定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对“哥德堡”号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自此哥德堡号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引起了人们对这艘两个多世纪之前的沉船的兴趣。

  瑞典从1986年起每年进行水下发掘,一直进行到1992年,总共发掘出30多万件瓷器及碎片(总重约8.9吨),其上皆烧制有传统的中国花纹,有120种不同式样;还有133吨用以制造茶箱衬里的铅锡合金,370吨茶叶;大量珍珠母、丝织品,胡椒、藤条,以及不少船上完整的木制品等等。令人惊讶的是,其中的茶叶基本完好,其中一部分经检验甚至还能饮用。茶叶用木箱包装,板厚一厘米以上,箱内先铺一层铅片,再铺盖一层外涂桐油的桑皮纸。

  内软外硬,双层间隔,所以被紧紧包裹在里面的茶叶极难氧化,得以保存至今。

  1997年4月13日东印度公司造船厂接待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以及随访的贸易参观团,宾主还一起品尝了在海洋考古中打捞到的清朝乾隆时期的古茶。

  同时,船只的一些部件和船身的一些部分也被打捞上来。考古学家们在各地还收集发现了记录该船航行历史的一些文件,包括船上牧师的日记、船上商业负责人与巴达维亚(现雅加达)总管间的信件以及航海日志的摘录等。这些都为重建“哥德堡”号提供了许多外形和结构上的参考。

  参加发掘的潜水员和一些志同道合者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而奇妙的想法:能不能按照“哥德堡号”的样子,造一条一模一样的古帆船,然后让它航行在中国和瑞典之间?为了实现这个童话般的梦想,这些瑞典人于1992年10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在1993年11月5日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的,东印度公司船哥德堡三号基金会,并于同年12月28日注册了“瑞典东印度公司”,以承接建造这条船的业务。他们的目的就是———再造一艘“哥德堡号”。

  瑞典人鼎力支持复制计划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哥德堡号的复制计划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1994年造船工地开工的时候,造船基金会已经收到社会各界总计80万美元的赞助,还有相当于50万美元的志愿者工作量。

  1993年,瑞典新东印度公司开始筹划仿造“哥德堡号”。实施如此庞大的计划决非易事,资金的筹集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粗略的估算,重建“哥德堡号”要花费约3亿瑞典克朗(约合4200万美元),而完成整个航行还要再投入2亿瑞典克郎(约合2800万美元)。瑞典新东印度公司市场部主任安友里斯停姗黛说:“当时筹资非常困难,需要我们跟赞助公司解释清楚这个活动的意义,让他们相信这个活动对国家和公司今后国际市场的开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好处。”

  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哥德堡号的复制计划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1994年造船工地开工的时候,造船基金会已经收到社会各界总计80万美元的赞助,还有相当于50万美元的志愿者工作量。

  瑞典民族酷爱航海,在哥德堡人的心目中,“哥德堡号”代表着一段极其光荣的历史,重现这段历史,将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现在,也会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更重要的是,跨越3个世纪的旅程,跨越3个世纪的期待,这样的壮举,这样的激动,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呢?

  瑞典新东印度公司总经理戈贝尔松说:“我可以想像,‘哥德堡号’若能重新起航,哥德堡人能随船航行,那感觉就跟人类登上月球一样激动1

  建造“哥德堡Ⅲ号”的工匠们绝大多数是志愿者,只领取小部分的劳动报酬。他们中有许多人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投身于这个充满想像力的冒险计划,除了重建“哥德堡号”的魅力,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就是随船到中国去,在他们眼中,这是一次梦幻般的伟大旅程。

  年轻的木匠茜茜丽亚是男子汉部落中仅有的三位女性之一,她坦言:“我喜欢航海,我希望能随船去中国。”这批志愿者中的部分幸运者会被挑选出来,跟随“哥德堡Ⅲ号”扬帆远行到中国广州。

  职业海洋考古队长约克姆也是其中的一员。1986年沉船打捞工作开始时,他还是一个24岁的业余潜水爱好者,3年后他成为职业海洋考古队长。如今约克姆已经为哥德堡号的沉没和再生,付出了20年的光阴,古船也成为他生命的一个部分,他因此被称为“造船高手”。

  负责“研究和资料收集”的艾里可。尼森则是为了自己喜爱的中国瓷器加入了造船的行列。在他的个人网站上,尼森写道:“对于我来说,这一切都开始于1985年。当我遇到潜水员安德斯和他的朋友,并且被邀请看一下他们在水底找到的东西时,我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哥德堡号的东西。我说如果你们还要再次下水探宝的话,我就加入你们。安德斯向我保证他们还会继续的,于是我就加入了。”尼森一直对于中国瓷器魂牵梦萦,同时又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他的正职是电子商务,于是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在网上做起了瓷器生意。

  哥德堡人确实很有生意头脑,建造哥德堡号的塔腊诺瓦造船厂顺理成章地增加了旅游的功能,成为了一家极为直观的造船博物馆。每年有15万人到这里参观,游客来自世界各地。有趣的是,来这里旅游的主要是三类人:小孩、老人和外国人。一群一群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手里拿着笔记本前来学习哥德堡最引以为豪的手艺和历史,在一幅广州的大型壁画前嬉戏。有人问他们知不知道广州,这些小孩就指着壁画上的黄埔古港,开心地笑。

  重建计划化身文化工程

  你花25美元,就可以捐一枚大铁钉,钉在船上,同时收到一份捐赠证书,还盖着一个古朴的红色蜡樱应当说,重建哥德堡号已经成为一项文化工程,并且成功地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参与。

  许多来参观的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再来,追踪了解哥德堡号建造的全过程。瑞典的国王、王后和公主,也非常有兴致地前来工地参观,了解技术细节。也有许多人,从参观者变成了志愿者,从会计、教师变成手艺高超的木匠和铁匠。还有许多的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为这项工程慷慨解囊,捐钱、捐物,最多的是捐献木料。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查找每一根捐献木料的下落,清楚它用在了船上的哪一个部位。

  你花25美元,就可以捐一枚大铁钉,钉在船上,同时收到一份捐赠证书,还盖着一个古朴的红色腊樱

  应当说,重建哥德堡号已经成为一项文化工程,并且成功地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参与。在它的船头,将要装上一副特制的双尾狮雕饰,代表瑞典的历史文化传统云游四海。

  260年过去了,人们乘风破浪的远航梦想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逐商业利益和金钱不再是哥德堡号的目标,它将充当和平使节,向世界展示瑞典人挑战自然的勇气和智慧,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之间,架设一座友谊的桥梁。因此哥德堡号的航行将不在是盲目的冒险和财富之旅,而是一次体验、求知、和平友好的海上旅程。

  哥德堡号当年远航的路线,往返时间为一年半左右,而今天它的航程要更长一些,因为它增加了若干个停靠的港口。就像这张航行图上所标明的那样,它在西班牙加的和印尼雅加达两个停靠港之外,还增加了巴西的雷赛夫、南非开普敦、澳大利亚弗雷蒙特等几个港口,最后目的地为中国广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