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治理:公益项目市场化运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02:42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古都南京,沿明城墙蜿蜒流淌的秦淮河,昔日曾藏污纳垢,污水横流。经过3年综合整治,这里又重现碧水清波、两岸垂柳的秀美风光,赢得百姓一片赞许。 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执行主任安娜·迪蒂贝琼经实地考察认为:“秦淮河环境改善是政府财力、公共资源成功用于环境治理的榜样。”作为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尝试,秦淮河治理工程为深化城市建设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注民生 生态治理是城建之重 南京大学包浩生教授告诉记者:“未整治前的外秦淮河水乌黑一片,不能吃、不能用,枯水季节成了臭河沟、垃圾场,难闻的气味使沿河老百姓夏天不敢开窗,两岸的房子也都是背河而建。”2002年1月8日,包浩生与南京大学10多位院士、教授联名向市政府建议:“加快规划、建设秦淮河风光带,发展秦淮河(全线)旅游。”许多南京市民也通过市长信箱、“两会”提案等多种形式,为治理秦淮河建言献策。 市委书记罗志军说:“历史文化是南京最宝贵的财富,千年流淌的秦淮河传承着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把它治理好、保护好,使其成为一条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 根据南京发展规划,秦淮河西岸正在迅速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原先环绕古城的外秦淮河已成为纵贯全城的城中之河。2002年底,在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南京市正式启动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工程以2005年10月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行的时间为节点,治理目标为:自上游武定门闸至下游入江口12.5公里的主城区河段,河水由污变清,拆除沿河私搭乱建的棚户,在河道两岸兴建起富有秦淮文化意象和鲜明城市特征的绿色景观带。 突破难点 公益项目市场化运作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有水利、治污、拆迁以及景观和路网建设五大工程,涉及沿岸5个城区,是一项总投资达30亿元,需规划、水利、交通、环保、市政公用、文化等多个部门倾力协作的浩大工程。 “按传统思路,水环境治理等公益性项目应由政府出资建设,但依靠现有地方财力和管理模式难以支撑秦淮河整治工程的投资和建设。为此,南京市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创新,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探索出一条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径。”据南京市建委主任陆平贵介绍,破解秦淮河整治融资、建设难题主要有两项改革举措:其一,利用政府的政策性资金,“用时间换空间”,以增量资本盘活存量资产。具体做法是以20年为时限从全市每年新增污水处理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以及部分划拨土地的收益为信用担保,获取银团贷款和个人投资委托贷款。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水利专项资金,从而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筹措到一期工程的25亿元建设资金。其二,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南京市城建集团组建的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承担整治项目的融资、建设、管理及运营。此举开拓了城市公共项目建设的新模式,使政府部门从繁杂的工程建设事务中解脱出来,降低了建设成本和管理费用,提高了工程效率。而项目公司在市场化运作中,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特许经营权,搭建起融资平台,并通过项目建设的公开招投标,加强了工程管理和质量,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徐机玲、蔡玉高 《江南时报》 (2005年10月08日 第十九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