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荷兰自下而上发起“中国文化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5:01 中国青年报

  “十一”长假,国人正欢度“黄金周”。而远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荷兰,却是张灯结彩、耍狮舞龙,过起了“中国文化节”。从10月2日开始,为期半个月的“中国文化节”首次在荷兰举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次“自下而上”、发端于民间并影响到官方的大型活动。

  荷兰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这里曾经出过凡·高、伦勃朗等许多世界文化艺术
巨匠。10月,悠久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里一展风采。中国民乐、戏曲、电影、摄影、建筑、雕塑等等对荷兰人的感官进行了“轰炸”。在著名的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上,面对着数十幅印在彩旗上的中国画,一名荷兰人对记者感叹:“没想到中国文化具有如此魅力!”

  此次活动的根源,本只是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推出的一套中国戏曲和音乐节目,没想到却吸引了获知此消息的其他荷兰民间组织。由此,一个简单的戏曲音乐节目策划发展到了汇集文艺各个方面的“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节”所展现出的实际影响力,可能是民间发起者们始料未及的。记者在此期间曾多次来到荷兰,看到当地的媒体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许多“会场”以及街头的“中国式”布置和装饰,让荷兰人驻足。记者采访了街头的几位荷兰人,他们都能对“中国文化节”说出个一二三来,而且他们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不仅如此,民间发起的“中国文化节”已经“自下而上”地影响到了荷兰的商界和政界。“中华文化”的内容已经外延到了经贸、政治合作的研讨和交流。荷兰王储威廉·亚历山大和夫人亲自出席“中国文化节”的开幕式,以示皇室的重视。另外,荷兰外交部、经贸部等政府部门以及飞利浦等几家最大的荷兰跨国企业对活动进行了大力支持和资金赞助。4日、5日两天,荷兰港口城市鹿特丹还召开了有中、荷双方顶级企业、政府高层官员参加的“经贸论坛”。

  此次“中国文化节”的发起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总经理桑德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崛起和影响力的增大,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的最主要原因。”不过,实事求是地讲,这是一种含义复杂的“兴趣”,既包含了喜爱、好奇,又不乏担心和防范。

  作为此次“中国文化节”大型活动的发起者和最主要的赞助商之一,飞利浦公司的高层对此深有体会。该公司中国区集团总裁张王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和兴趣包含了爱恨交织的心理。爱的是,中国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国人在欧洲的旅游和消费为欧洲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贡献。恨的是,“中国崛起和价廉物美的中国货对欧洲的冲击让一些欧洲人感受到威胁”。

  张王月认为,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动力。他说:“中国经济不成功,世界经济也不会成功。”不过他认为,中国以“和平”的方式崛起,不能仅依赖国人的眼光,而应该通过外国人的眼光,让外国人真正了解“和平崛起”。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中西方之间建立起“全方位的、畅通的交流和沟通管道”,欧洲人一旦真正了解了中国,“中国威胁论自然就会消失”。

  飞利浦是荷兰最大的公司,也是在华投资和产出效益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它在中国的成功最能代表中荷民间的合作成果。张王月认为,当与中国的生意合作做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发现中欧双方的沟通和了解程度已经成为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的“瓶颈”。他认为,无论是中国公司还是欧洲公司,在做生意的同时,还应该承担一个义务,就是促进中欧双方在各个领域的理解和交流,“这也是飞利浦大力推动此次‘中国文化节’的初衷”。

  在鹿特丹的“经贸论坛”上,荷兰经济事务部长凯伦女士引用了飞利浦总裁柯兹雷的一句话:“中国对我们来说正如一枚硬币,它有两面:一面是‘机遇’,一面是‘挑战’。如果将这枚硬币抛向天空,我相信落地时我们看到的会是‘机遇’这一面。”

  同样在10月份,位处地球另一半的美国也在举办“中国文化节”。在中国本土节日文化气氛趋淡的同时,“中国文化节”正在欧美流行。相信随着中华文化精髓在欧美民间的深入,中西文化的冲突将会减少,融合将会增加。

  本报布鲁塞尔10月7日电

  作者:驻欧盟记者 杨丽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