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报机构称基地密谋发动全球大袭击(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5:29 环球时报 | |||||||||
10月3日,意大利政府在罗马举行大规模反恐演习。 印尼巴厘岛在10月1日再次遭到了恐怖袭击。这些天来,记者发现了一种“内松外紧”的奇怪现象:就在爆炸案的“最内圈”,巴厘岛爆炸现场附近,商店照常营业,游人依旧冲浪,不少游客到爆炸地点拍照留念;当地人对记者说,他们更关心燃油提价和禽流感问题。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巴厘岛以外,印尼紧张———全国军警加强戒备,总统苏西洛呼吁军队帮助反恐;东南亚紧张———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采取紧急反恐措施;中东紧张———《约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题为《阿拉伯人对可能的斋月攻势胆战心惊》;连欧洲也很
紧张———5日出版的《费加罗报》援引反恐高官的话称,法国很可能遭受生化武器袭击;意大利则在近期举行了大规模反恐演习。 所有这些都缘于各国对反恐形势的判断。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西方情报机构通过监听得到了这样的情报:“基地”组织经过长期策划,打算在伊斯兰教的斋月期间(绝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从10月4日起进入斋月),对全球发动一系列恐怖袭击。袭击的目标包括欧洲各国、俄罗斯和美国的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城市。“基地”组织称,这股袭击潮将覆盖全球,其规模肯定远远超过“9·11”事件。那么,这会是真的吗? 东南亚———拉登的早期追随者要建神权国家 在“基地”组织的分布图上,东南亚往往被忽视,但实际上,这一地区潜在的危险超出人们的想象。上世纪80年代,大批伊斯兰国家的“圣战者”赶往阿富汗,与当地人一起抗击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拉登当时在后勤支援办公室工作,由于看不惯一些人的贪污腐败,他于80年代末在巴阿边境的白沙瓦建立了他本人的第一座恐怖训练营,当时印尼的老牌恐怖组织“伊斯兰团”(涉嫌两次袭击巴厘岛)派人参训,从那时起,两个组织建立了联系。换句话说,“基地”组织在东南亚已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目前,印尼和菲律宾的恐怖组织头目基本都是拉登的早期追随者。此外,东南亚国家民族众多,各国多岛屿,不利于中央管理,这些因素与宗教极端思想相融合,很容易产生分裂倾向。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垮台后,“基地”组织成员大举潜入东南亚地区,他们与“伊斯兰团”、菲律宾的“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相勾结,目的是在东南亚建立伊斯兰神权国家。 东南亚国家对恐怖势力的联合已有所察觉。据印尼情报部门披露,这次巴厘岛爆炸案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祖卡尔纳恩,现年45岁左右,是在阿富汗受训的第一批军事战斗人员,他现在领导“伊斯兰团”的军事组织。在印尼抓捕祖卡尔纳恩的同时,东南亚其他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防范恐怖袭击。菲律宾总统阿罗约10月3日颁布行政令,宣布成立一个新的反犯罪行动组,以加强反恐过程中的情报收集和人员监控。马来西亚副总理纳吉布则表示,恐怖分子在马来西亚已经受到遏制,他们愿意与印尼加强合作,一致采取反恐行动。 中东———“基地”用“斋月攻势”削弱各国政权 与在东南亚的策略不同,“基地”组织把中东看成一个“战略发展目标”,利用宗教组织积极渗透的同时,通过恐怖袭击来鼓动宗教情绪,挑动教派冲突。例如,对比近几年的伊斯兰教斋月,今年的斋月显得格外紧张。那么,原本倡导唤醒信徒坚韧、自我约束的斋月为何一再成为宗教极端势力利用的机会呢?从伊斯兰教本身来理解,斋月是神圣不容亵渎的,任何干扰斋月宗教活动的行为都有悖于伊斯兰教法。“基地”组织却利用这段时间宣传西方“异教徒”侵略破坏伊斯兰国家,从而激起宗教矛盾和冲突。同时,斋月期间的活动大多带有宗教色彩,而且参加者众多,更符合恐怖袭击的目的。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斋月第一次恐怖袭击的目标不是美军而是伊拉克人。10月5日晚,一辆自杀爆炸汽车在一座什叶派清真寺门口爆炸,刚刚吃完开斋饭、结束晚礼拜的人群遭到袭击,至少造成25人死亡、87人受伤。这场悲剧似乎早在阿拉伯媒体的预料之中,就在当天出版的《约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阿拉伯人对可能的斋月攻势胆战心惊》的文章,文章称,由于担心恐怖分子利用宗教节日的影响力和敏感性,制造大规模恐怖袭击,很多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埃及、约旦、黎巴嫩、伊拉克、沙特等国,已经进入全国戒备状态。对于“基地”组织的意图,阿联酋战略研究所近日发表报告称,“基地”组织发动“斋月攻势”是要从内部搅乱中东国家,在外部影响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从而削弱各国政权。 欧洲———游荡着“伊拉克兵团” 伦敦恐怖袭击过后,很多人认为欧洲不安全,其实,相比之下,“基地”组织在欧洲的力量比较薄弱,其依托主要是欧洲穆斯林移民中的极端势力。此外,英国、挪威等国曾为一些中东国家的反政府分子提供政治避难,其中不乏恐怖组织的领导人,这些人与“基地”组织或多或少地存在联系,在客观上为“基地”在欧洲的活动提供了土壤。由于在欧洲制造恐怖事件的轰动效应比较大,因此,“基地”组织在欧洲采取的是一种“扩散政策”,即培养骨干、伺机动手、牵制对方。 据《阿拉伯杂志》报道,目前,欧洲的“基地”骨干大多去过伊拉克。报道称,西方情报机构调查发现,在欧洲有专门组织招募伊斯兰青年并将他们派往伊拉克。这是一个相当专业和完备的网络,包括征兵、筹款、提供证件、为“圣战者”提供住所等多个部门。德国情报部门发现有20多名德籍阿拉伯裔公民在伊拉克;法国发现一名叫法兹的摩洛哥裔男子现在是一个伊拉克组织的头目,领导着20多名武装分子,目前已有3名法籍“圣战者”战死。法国报告称,从欧洲来的年轻人大多在伊拉克某邻国的宗教学校接受教育,在叙利亚边境到逊尼三角区的“圣战”成员训练基地进行军事训练。这些欧洲国家的志愿者在那里接受为期一个半月到三个月的集训,学习如何制造爆炸物,如何安装汽车炸弹以及如何进行巷战,集训结束后他们被派到伊拉克各地执行任务,能活着回来的就返回他们的国家加入当地尚未启动的组织,为在当地开展“圣战”做准备。然而,当国际情报机构密切关注几千名阿拉伯和外国武装分子驻扎的据点时,突然发现2000名“圣战”分子在几星期内集体失踪。这种转移引起了欧洲情报机构的极大关注,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认为,“从伊拉克回来的人”已成为欧洲最大的恐怖威胁。 反恐之道———内修政、外连横 种种迹象表明,“基地”组织已将欧洲和中东国家列为重点发展和打击对象,未来这两个地区的安全隐患有可能越来越大。而第二次巴厘岛爆炸事件再次证明,在国际恐怖组织联盟化、活动分散化的情况下,恐怖组织的渗透性及其行动的突然性令人防不胜防,其危害日益增大。打击“伊斯兰团”这样的跨国恐怖组织,必须建立起有效合作的国际反恐联盟,联盟中任何国家的私利必须服从反恐大局,更应防止在反恐中采用“双重标准”,那种以利划界的反恐作法只能纵容恐怖主义蔓延。其次,反恐应注重“打”、“防”、“消”相结合,在反恐中,比飞机、坦克更能发挥效能的是努力清除腐败,缓解社会分化,积极发展经济,增进民族、宗教间相互理解,消除世界热点,维护国际公平,以此根除极端思想的源头,从而遏制恐怖主义的滋生与蔓延。 《环球时报》 (2005年10月07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