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登月计划在国内激起众多批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10:12 新华网 | |||||||||||
新华网洛杉矶10月10日电(记者陈勇) 9月下旬,美国宇航局正式对外公布了酝酿已久的“新探索框架计划”:以宇航员2018年重返月球为第一步,进而在月球建立半永久性的航天实验基地,准备人类探索火星。这个耗资1040亿美元的计划,被看作美国试图保持世界航天领先地位、重振雄风的标志。
美宇航局公布的新登月计划细节,包括用飞船把宇航员送入太空、释放着陆舱让宇航员在月球登陆等,与36年前美“阿波罗”飞船登月惊人地相似。
事实上,新登月计划在四个方面与“阿波罗计划”相比有显著进步:一是新登月计划中包括载货和载人用的两种飞船,供4名宇航员建设月球基地,而“阿波罗”飞船的着陆舱只能一次运送两名宇航员;二是大量应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航天飞机上验证过的技术,载货飞船和载人飞船大约有85%的部件都来自航天飞机;三是计划中使用的载人飞船结合了航天飞机可重复使用的优点,最多可以重复使用10次,而“阿波罗计划”中的飞船都是一次性设备;四是新登月计划中将大量运用新型计算机、新型轻质复合材料等近年才出现的高技术产品,而这在“阿波罗”飞船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而两个计划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如今的登月是一系列载人太空探索行动的第一步,而“阿波罗计划”是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赛的产物,美国让宇航员登陆月球,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在航天技术上的优越,在计划结束后没有进一步行动。 新“航天竞赛”时代来临? 当今世界上,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航天大国拥有载人航天能力,而日本、印度、欧盟也有发展载人航天的长远规划,不过除“阿波罗”飞船曾短暂地到达月球,迄今载人航天还没有脱离近地轨道。在月球考察方面,欧盟、日本、中国和印度,都设想在下一个十年以无人探测器探索月球。此时,美国提出让宇航员再次登月、进而远征火星的计划,无疑在国际上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美宇航局局长格里芬在向国会陈述“新探索框架计划”时表示,美国未来的登月飞船结合了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两者的优势,既有航天飞机运力大、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又有宇宙飞船安全性高的长处,此外技术上也比较成熟,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前不久,格里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一定要在太空探索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他说:“太空总要被探索、被开发,如果我们不干别人也会干。我们当然希望全人类和我们一起参与,但绝不希望只有别人而没有我们。” 新登月计划批评多 出乎许多观察者意料的是,美宇航局重新登月的计划披露后,在国内激起的批评非常多。 质疑者的火力首先集中于该计划代价太高昂。目前,美国要将数以千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卡特里娜”、“丽塔”飓风之后美国南方地区又将进行浩大的重建工程,其成本还是个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耗资1040亿美元、持续14年的新登月计划可能成为美国的“新包袱”。 《纽约时报》的报道认为,大力支持新登月计划的美国总统布什,将在2008年结束任期,他通过支持新登月计划树立了类似于肯尼迪那样支持航天探索的形象,却把这个“新包袱”甩给了他之后的美国政府。此后执政的美国总统,将面临痛苦的两难选择:要么支持新登月计划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要么砍掉这个计划却背上“不支持航天探索”的名声。而《华盛顿邮报》则援引专家评论说,这个计划“现在负担不起,将来不可持续”。 科学界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用成熟到称得上“老旧”的火箭技术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在科学探索和技术进步方面几乎不会有什么贡献。 美国一直以航天技术领先世界而自豪,但自从冷战结束后,它就处于一种“找不到参照”的境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2001年失事后,美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和质疑。前不久“发现”号升空,曾被舆论认为是美国载人航天重振雄风的关键一步,但其历程磕磕绊绊,从发射开始就暴露毛病,这使美国航天界处于沉重的压力下,甚至陷入了自我怀疑。祸不单行,“卡特里娜”和“丽塔”两场飓风,破坏了位于美国南方的许多重要航天设施,航天飞机下一次发射因此要推迟半年以上。 在这一背景下,“新探索框架计划”能否如愿让美国航天重振雄风,保持领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