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谈党员大学生的报国与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9:32 南方日报

  李江涛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精神始终成为主流传统。千千万万的爱国志士以民族振兴为己任,公而忘私,精忠报国,乃至不惜肝脑涂地,杀身成仁,从而铸成伟大的民族之魂。

  报国之志大多是在青少年时期确立的。国家认同是形成报国意识的基础。而国家认同
又与个人对国民身份的认识程度相关。个人身份可以从多个方面确定,诸如归属性的,文化性的,疆域性的,政治性的,经济性的,社会性的等等。而国民身份则在民族国家环境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国家认同与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也与国家地位和状况相关。但无论如何,高度的国家认同离不开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正确认识,离不开由国民身份产生的自豪感。

  直观地看,报国意识是一种对国家母亲的报答,属于报恩思想。因为国家不仅为个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条件,而且提供了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和强有力的保护支撑。更重要的是,祖国作为民族认同与情感寄托的最终归宿,为每一位国民提供了奋斗的目标和着力点,因而值得我们为此献身。而从更深的角度思考,报国也是国民的一种义务和责任。责任意识之所以高于报恩意识,是因为个人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从而确定国民角色的主体意识。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实际上阐明了国民个体与国家整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国民有权享有国家提供的一切资源,理所当然地要对国家尽责。我国坚持国民身份的排他性原则,不承认双重国籍,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认同,也有利于国民责任感的确立。

  无数事实表明,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也来自于高度的责任感。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归宿,而且是一种价值判断和理性选择。当一个人在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将国家的振兴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自觉地为之而献身时,才真正摆正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对国家的命运与前途漠不关心,或者只希望从国家获得好处而不需奉献,以及幻想脱离祖国的兴旺来寻求个人发展,都淡漠了国民责任意识,对国家的忠诚是十分有限的。当然,仅有责任感,并不一定有报国之心,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责任范围。有些人觉得国家大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不需要去尽责,或者认为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不清楚它的具体内容。实际上,报国责任的内容很丰富,总的来说是要为国家兴旺发达贡献力量,并且以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她的安全,捍卫她的尊严。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人的责任只有上述内容。实际上,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对亲友、同事负责,也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履行了报效国家的义务。反过来说,一个毫无责任心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报国。责任意识的升华,既需要日常努力,也需要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而要做到这一点,单单有决心和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报国的能力。青年人必须不断吸取知识,提高报效祖国的本领。要知道,不学无术,对自己、他人和国家,都没有任何好处。有时会听到一些人抱怨“报国无门”,这种论调是错误的。应当承认,制度僵化,官僚腐败,以及社会存在的种种丑陋现象,难免对报国行为形成阻碍,但这绝不是逃避报国责任的理由。排除障碍,锐意改革,恰恰是报国之举。而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国效力,其贡献就越大。当抗日战争爆发时,世界各地的华侨纷纷回国参加抗战,共赴国难;当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亟待艰苦创业时,大批海外学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共度时艰,都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祖国强大的向心力。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责任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投身到祖国发展的大潮中来。万众一心,心向祖国,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和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对祖国前途负有更大的责任,这是党员大学生群体必须认清的问题。作为党员,不仅要忠于祖国和人民,而且要具备更高的责任意识。不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且要推动改革、唤起民众,充当文明进步的骨干和先锋。因此,党员大学生的责任,不是简单地运用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大厦添砖加瓦,而是既要争做顶梁柱和坚固的基石,又要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带动能力,团结广大民众一齐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中来,这就给党员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指出的是,从公民责任到党员责任,再到大学生党员的责任,需要一个逐步升华的培养过程,当代大学生党员应该有这样的责任自觉。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