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培训一人 就业一人 脱贫一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9:06 南方日报

  我省“智力扶贫”4年无偿帮助近3万贫困生

  培训一人 就业一人 脱贫一户

  引子

  几年前,这群连饭都吃不饱的穷孩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现在每月能挣1500元钱!

  在南海康平电子厂,一群去年从清远高级技校毕业分配进厂的工人,凭自己的技术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为他们贫困的家庭带来了转机——不少人家里盖上了新楼房。

  4年过去了,有近3万贫困生得到了政府无偿的帮助,广东第一批“智力扶贫工程”中5000名贫困生已100%就业,他们家庭的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方式:由“他扶”向“自扶”转变

  从1998年开始试点的我省智力扶贫工作,着力把扶贫工程变“输血”为“造血”,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它为扶贫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002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加大山区劳动力技能教育和岗前实用技能培训力度。从2002年至2007年,省财政共安排2.1亿元,用于每年资助5000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2至3年的技校教育。”贫困生入读技工学校的学费、住宿费、实习实验费一律免收。据此,在2002年,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与广东省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广东省技工学校承担智力扶贫任务的实施方案》,从2002年起连续4年,采用省财政拨款资助的办法,每年招收5000名即共2万名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入读技工学校。

  “‘智力扶贫’算是解决到点子上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智力扶贫3年后即可实现脱贫一户的目标,完成贫困家庭由“他扶”到“自扶”的转变。

  措施:“奖、勤、助、贷、补”各出奇招

  省“智力扶贫”行动也带动了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热情。各级劳动保障及有关部门、各技工学校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抓紧抓好。除省财政资助1万名学生外,各地也积极打造智力扶贫工程,加大投入,各出奇招。此外,全省技工学校还采取“奖、勤、助、贷、补”等多种措施,以不同形式帮助总数近3万名的各类贫困生接受技工教育,加大智力扶贫工作力度。

  据了解,2004年8月9日至15日,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局属有关部门及9所市属技工学校,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商谈两地劳动保障业务合作事宜,并于2004年秋季招收86名百色市贫困学生就读广州市属技工学校(享受公费生待遇,毕业后全部推荐就业),进一步推动了广州百色两市结对帮扶工作。

  之后广州制定并实施了《广州市属技工学校承担从化、增城市贫困学生教育扶贫任务实施方案》,从从化、增城两市各招收100名智力扶贫生入读技工学校,由市财政解决扶贫生经费(9800元/年,其中3500元用于学生当年的生活费)。

  广东省华立技工学校是一所新兴的民办技工学校,为回报社会,为广东省实施的智力扶贫工程贡献一分力量,学校今年秋季招收了100名智力扶贫生,由学校投资者承担贫困生的学费、住宿费、实习实验费。

  广东省还调整智力扶贫工作重点,除招收山区和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入读技校外,还招收了200名贫困渔民家庭的子女。韶关市技工学校资助100名下岗职工子女免费就读技校。

  今年10月,省扶贫工程专门安排省内两所高级技工学校——惠州高级技工学校和清远高级技工学校首批招收共50名残疾人贫困生免费入学。其中,25名就读惠州高级技工学校电子技术与电器维修专业和服装制作与电脑设计专业,另有25名就读清远高级技工学校电脑美术广告设计和应用电子通信技术及计算机应用专业。

  规模:难解实际需求之渴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开展的“智力扶贫工程”年招收贫困学生5000人,但全省有400多万贫困人口,按每30人中有一名适龄学生计,尚有十几万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得不到资助,被排斥在技工学校校门之外。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说,当前我省仍有40万贫困人口(包括残疾人)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这部分人渴望入读技工学校,学习一两门实用的技能,从根本上脱贫。为保障渔民转产转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今年,我省已安排200名智力扶贫指标接收贫困渔民子女入读技工学校。由于沿海渔民子女并非原智力扶贫对象范围,其入读相应地减少了山区贫困家庭子女的就读指标。

  有关负责人表示,“智力扶贫工程”要做的事还很多。现已入学的学生虽然由广东省财政和就读技校共同资助,解决了学费、书杂费、住宿费等绝大部分费用,但仍有少数学生连维持伙食费都相当困难,严重困扰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少数智力扶贫生由于家庭确实无法承担其在校期间的生活费而存在辍学的隐忧。

  讲述

  穷孩子命运,因“智力扶贫”而改变

  7000多名山区贫困生得益于清远技校的“智力扶贫”,走出大山分布在各大公司、单位工作的他们,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因“智力扶贫”而改变命运的故事。

  谭雪桃:“我能赚钱了,以后要帮妈妈盖房”

  再见到谭雪桃,这个一年前因病而为今后生计发愁的贫病女孩脸上已经一扫往日阴霾,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美丽的杏仁眼已没有往日的忧郁。

  “我现在被学校推荐到佛冈的约克公司实习了,每个月能拿到700多块钱,转正后有1500,现在我的医药费不愁,以后我要赚钱给妈妈盖房。”她说。

  谭雪桃家住清远市附城镇大拔乡学文管理区,父亲务农,家里还有个上初三的妹妹和初一的弟弟,母亲每个月打扫卫生的500元收入几乎就是家里的全部经济来源。雪上加霜的是,谭雪桃15岁时查出体内有红斑狼疮显形病毒,来自隔代遗传,这种病需要良好的营养补给、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和长期耐心的治疗。但为省钱,多年来,她只是每隔半月就独自上广州做一次常规检查,吃药只敢开最基础、最便宜的国产药,但即便是这样,每个月也要花去100多元。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一份工,帮家中分忧。无助的贫病女孩最后通过本报记者向社会求救:谁能给我一份工?

  清远技校“智力扶贫班”得悉她的情况之后接收了她,帮她免费培训技能。她对记者说,以前我对进技校读书想都不敢想,一年8000多元的学费啊,父母倾家荡产都出不起!我非常感激“智力扶贫”政策,我对学校和国家的报答只能是努力学习,考取优异的成绩。

  今年,谭雪桃从技校毕业了,学校提前帮她联系实习单位,最后让她到美国约克公司做接线的工作。公司每天还有班车回清远,可以照顾到她的身体情况。谭雪桃告诉记者,现在包吃包住自己每月能拿到700多元的工资,每月花400元看病,不用家里负担。节约一点有时还能留一点给弟妹、奶奶用。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攒够钱盖一栋好一点的房子,等我正式工作后,一定能赚更多的钱,帮上妈妈的忙。

  谈到未来她的两眼洋溢着喜悦。

  陆榕杰:

  清远“智力扶贫”的“明星”

  当我们到番禺松下电器公司采访陆榕杰时,他的同事告诉我们现在他可忙了,他上夜班,但刚在番禺一小区买的房正在装修,为了尽早把父母接过来住,他白天一有时间就去打理新房。

  7年前的陆榕杰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走出大山,在城里过上舒适的生活。现在,在清远,只要提到“智力扶贫”,不少人就会给我们说,去陆榕杰家里看看吧。在他的家乡清远市高田镇江山村,一栋最靓的白色小楼见证了陆榕杰一家因“智力扶贫”而改变命运的“奇迹”。

  江山村是清远最典型的石灰村,很多的地寸草不生,村中一眼看去很多都是残破的平房。陆家曾经就是村里最穷的几户人家之一。陆榕杰也想过要出去打工,但是自己没读多少书,又没技术,打工谈何容易?而上技工学校近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这样一个年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的贫困家庭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1998年,清远技校开办了首届“佛山智力扶贫”班,为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培训技术,还提供一些生活用品。陆榕杰成为首批“智力扶贫”班的学生。“简直像发梦一样,感觉生活有了盼头”,陆榕杰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惜若珍宝,在技校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地学习。2000年,陆榕杰从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进入松下万宝压缩机公司工作,因为表现出色还被送到日本学习,回来后做了班长,现在每月工资有2000-3000元。挣了钱,他第一件事情就是供刚刚中学毕业的弟弟上技校,学空调专业。如今弟弟也从技校毕业了,陆家也成了村中唯一电视、冰箱、空调一应俱全的家庭,父亲买了辆拖拉机。陆榕杰自己在城里也已经开始供楼了。

  陆榕杰的父母感叹,以前我们家最穷,做梦都想不到竟然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没有“智力扶贫”,哪有我们的今天?陆榕杰由此成了清远的“智力扶贫”“明星”,一些本打算初中毕业后务农或出外打工的孩子在他的影响下也被家里送来清远技校。

  案例

  清远技校建校10年 让7000贫困孩子走出大山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坐落在粤北贫困山区的清远技校,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开创了我省“智力扶贫”的先河,并吸引了各界人士的目光,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2004年6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给清远市技工学校的汇报发来了回信,对该校的办学成绩给予了肯定和热情勉励。2004年6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收到该校的汇报信后,作出批示:“清远技校办得好。”在省领导的关怀下,该校智力扶贫的路越走越广阔。今年10月28日,清远技校建校10周年。10年来,该校已让7000多贫困孩子走出了大山……

  10年了,清远技校给那片蓝天下的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和笑容,让7000多贫困孩子走出了大山,并为他们曾经贫困的家庭带来转机,这是一个个用10年光阴写就的改变命运的动人故事!

  “授人以渔”的有效模式

  清远地处石灰岩山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广东1/4的贫困人口集中在那里,但长期以来的“输血”式扶贫效果不佳。

  清远技校可谓广东“智力扶贫”的发源地,“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清远技校开办之初就确立了自己的办校宗旨:以智力扶贫,帮助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使他们的家庭脱贫。

  10年的光阴,他们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一条智力扶贫的新路即“授人以渔”的有效模式。

  “学校60%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80%的学生来自山区”,清远技校校长刘龙山介绍。而随着珠三角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技术工人大量的需求,技校就能架起山区通往脱贫的桥梁。

  然而开办以来学校面对的是大量贫困学生需要帮扶。为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将学费下调40%收费,学校专门为他们设立了扶贫助学金,200元到1000元不等。对于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允许他们继续在学校学习至毕业,工作后再缴所欠学费;对于低年级的特困生,安排他们放学后到学生食堂帮厨,免收伙食费;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组织他们到对口企业去打“季节工”,既训练了专业技能,又挣到了几百元钱,解决了后续学习生活费用,有些学生表现好,被企业相中,毕业时点名被要去。随后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学生,成了珠三角现代化工厂新一代的“蓝领”。

  扶贫新路获支持推广

  越来越多山里孩子走出大山使家庭脱贫的故事广为流传。199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来到清远市技工学校视察后,总结出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创想。将这一扶贫模式培育成熟并推而广之,凝聚了几任领导班子的心血。

  1998年,李长春来学校调研后,对口扶贫城市佛山就捐款120万元建立了佛山扶贫班,免费培训151名来自清新、连南、连山三个国家级特困县人均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后全部顺利在富裕地区就业。

  2000年,由广州政协主席陈开枝牵线,祈福国际投资公司捐资50万元,开办了“少数民族贫困生班”,为50名少数民族贫困生免费培训技术。

  2002年,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来学校视察,肯定了学校7年来的发展。之后,这套“智力扶贫”的新模式在全省推广,当年,省财政拨款在清远技校建立了省“智力扶贫”班,至今已开办四届,首届300名毕业生已全部顺利就业。

  “勤学苦练,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这句话,至今还挂在学校前墙上,勉励着一批批山区的孩子。今年5月,学校给张德江书记写了一封信,介绍学校这一年来的变化。6月7日,张德江书记作出批示:清远市技工学校办得好,经验值得推广。

  在几任领导的支持下,清远技校几乎以每两年一个台阶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7年,学校被批准为省一类技工学校,1999年被批准为省重点技工学校,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

  扶贫基金“滚雪球”的奇迹

  俗话说,有钱好办事,办教育是需要物质支撑的。“智力扶贫”的一大难题就是扶助资金的筹措。在清远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3万户之多。为让更多的贫困生有机会上技校,学校从开办之初就想尽各种办法筹措资金,尽量为贫困生提供方便。

  首先是政府支持。去年政府专门拨发了1000万元用于学校校舍、实习车间等硬件建设。2002年9月,省财政拨出专款2.1亿元,供省“智力扶贫”班开办之需。佛山扶贫班等既为学生减免了学费,还给他们适当补助生活费。

  其次是争取与企业合作。学校常年与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有时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技能,有时直接为企业培养他们所需要的技工。这些企业会向学校提供资金帮助,或者赠送机械设备,供学生实习操作。

  最后是自己“挤”经费出来。学校最开始的设备都是老师带学生摸索着制作的,有的使用半成品组装,自行开发教学设备,几乎与企业实际用的设备一模一样,但成本却节约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几位老师在奥地利学习时“偷艺”,回来后自己设计图纸,带着学生一起动手仿做了一个50万元左右的面板,实际却只用了4500元。学校老师在外获了奖,荣誉归个人,奖金却交给扶贫资金。

  清远技校将这一套灵活的筹资方式归纳为五个一点:“银行贷一点,施工单位带一点,职工借一点,学校筹一点,向厂商赊一点”。这样,扶贫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保证了智力扶贫的正常运转。

  到2005年,清远技校在校生由最初的247人增加到5900多人,专业设置从4个发展到18个,教职工从28人发展到240多人,学校建筑面积从1.5万多平方米发展到约7万平方米。

  在基本没有财政拨款、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把7000个孩子带出了山,为他们曾经贫困的家庭带来转机,清远市技工学校被誉为“创造了山区技工教育发展的奇迹”!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刘茜实习生 孙晓素摄影 陈全斌

  图:

  就业后的陆榕杰

  陆榕杰毕业后在松下万宝压缩机公司做得有声有色,成为技术骨干。

  过去的家

  陆榕杰以前残破不堪的家。

  现在的家

  陆榕杰现在给家里盖起村中最靓的一栋小白楼。

  清远技校“智力扶贫”班的学生,在学校实习车间勤练技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