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亚马孙密林基因资源遭垂涎和盗窃 巴西力保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5:34 光明网

  

亚马孙密林基因资源遭垂涎和盗窃巴西力保财富

  基因资源的争夺正在变成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利益之争的新战常亚马孙热带雨林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据估算,亚马孙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高达2万亿至3在这数百万平方公里的莽莽密林中,一场基因战正在悄悄但却激烈地展开。

  “形同哥伦布第二次登陆”

  2005年6月,在美国注册的非政府组织亚马孙护卫团因涉嫌亚马孙生物盗窃,同时受到巴西检察署、议会调查委员会和全国印第安基金会的调查。该组织在三年间,以每月向辛古印第安人支付一个最低工资(约合100多美元)的廉价报酬,要求他们绘制辛古印第安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图。巴西上述三机构怀疑亚马孙护卫团利用资源图,按照印第安的传统知识寻找药用植物,然后在国外注册专利。无独有偶,亚马孙护卫团在美国的母公司曾分别收受美国化妆品和制药公司的巨额资金,受托充当其在亚马孙森林的“生物探子”。 2004年,日本一家食品企业将亚马孙一种珍贵树种库普亚苏注册为商标,库普亚苏与可可树同属一科,该企业从库普亚苏果中提制保健食品库普力。对此巴西各界强烈反应,一些机构联合把这家企业告上日本法庭,理由是库普亚苏是印第安部落里的植物,库普亚苏果是该植物的果实,因此不能被外国注册为商标。经法庭激辩,最终巴西方面胜诉,日本专利和库普力生产权利均被撤销。

  2003年8月,以摄影家身份进入巴西亚马孙森林雾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德国人若阿金·狄姆,在其从保护区出来时被巴西环境局和联邦警察拘留,警方在他身上搜出21 颗从印第安原始部落里偷带出的种籽,据证实,其中3颗为剧毒子实,有很高药用价值。

  亚马孙基因之战并非近几年才有。早在1999年,巴西《环球报》就揭露了一系列生物盗窃的案例。一位世界闻名的自然保护专家曾说,外国对南美洲亚马孙地区自然资源和传统知识的掠夺无异于“哥伦布的第二次登陆”。

  禁而不止

  亚马孙地区生物盗窃如此猖獗,并非因为巴西未加管制,恰恰相反,巴西保护亚马孙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的法规堪称世界上最严格的规定之一。

  巴西联邦政府2001年颁布的称为2186号临时措施的法令明确规定,获取自然资源必须得到联邦有关当局的批准,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商业化则必须支付利润提成。该法令还规定,基因资源的获取和输出必须得到基因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审批。这个委员会由政府、科学家、印第安部落和地方代表组成。法令禁止外国人在无巴西研究机构直接监督的情况下,在巴西国土上收集基因资源。该法令还规定,如在国外注册专利的产品经证明是在盗窃巴西生物多样性遗传信息基础上研制而成,则巴西有权要求参与利润分成,直至要求终止其专利。

  巴西环境部今年还出台了对生物盗窃加以行政罚款和制裁的规定。照此规定,从事生物盗窃的企业或机构将被处以没收产品、取消专利和处以直至5000万雷亚尔(约合2000多万美元)的罚款。

  尽管法律严格、制裁严苛,但生物盗窃依然禁而不止。其中原因不难理解。首先是暴利的吸引,比如,一只亚马孙蓝鹦鹉在国际黑市可以卖到8万美元,一种剧毒蜘蛛的毒液卖价高达每克4万美元。再比如,从亚马孙植物提取物研制的高效药品、高级化妆品、畅销营养品和保健品以及减肥食品等,可以给企业带来千万甚至亿万美元的丰厚利润。

  其次,隐蔽的生物盗窃活动实际上不可能管得祝亚马孙地区地域辽阔,人迹罕至,而盗窃技术日益发达,盗窃手段不断改进。从亚马孙把生物材料非法带出并不需要费多少脑筋,手袋、笔管、香水瓶、化妆包、香烟、手工艺装饰品、衣服边角缝合处等,都可以被利用来藏匿。

  再次,同生物盗窃做斗争,更取决于国际法而不是国家法。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必须签订旨在禁止对无明确来源的自然资源予以注册和批准专利的协定和条约,否则生物盗窃活动仍然会是一种赚钱的交易。

  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署国达成一项世界协议,规定了传统药用植物知识专利费的利润提成办法。协议规定,一部分利润应该属于该植物产地,应给予掌握这些植物药用特性的传统民族。问题是,要把生物多样性公约同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定挂钩,即把保护传统知识和基因资源的条款纳入知识产权协定。然而,这一建议却遭遇到掌握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达国家的强大阻力。

  知识的竞争

  其实,基因之战并非都是“地下斗争”,而更是公开合法的知识和技术竞争,这其中不乏典型例证。欧美和日本每年都从巴西进口大量的热带水果,他们对不少巴西水果品种都做过科学化验和研究,对其中营养丰富者进行深度技术开发。阿萨伊是亚马孙森林中一种棕榈,其果实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外国的制药商从其开发研制营养品和复合维生素大赚其钱。

  据巴西国家亚马孙研究所一位研究员提供的资料,在亚马孙地区所进行的关于亚马孙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只有25%是由巴西科学家主导,另外大部分都是由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所主导。该研究员说,巴西国家亚马孙研究所同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等进行合作研究,但“没有钱的合作就等于殖民化”,研究更倾向于为伙伴国家而不是为巴西服务。

  巴西亚马孙生物技术中心主任伊马尔援引印度人的例子说,外国公司花巨资利用印度一种种籽的提取物制药,印度人及时发现并设法把这项专利要了回来,如果巴西人能掌握亚马孙生物多样性知识,何尝不可以这样做呢。

  “问题不是出自于种籽,而是专利”,这一论断渐渐被接受。巴西科学技术界逐渐达成共识:防范生物盗窃要靠掌握知识、发展技术,从而缩小生物盗窃的活动空间和利润,同时促进生物资源的自主开发,形成自己的专利和生产体系。

  巴西著名科学家、国家亚马孙研究所前所长欧佐里奥·丰塞卡曾开出一个对付生物盗窃的“药方”:要么自己先做起来,要么和大家一块儿做。要自己先做起来,那就必须大力投资于科技,并建立有能力对亚马孙动植物加以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综合产业。要和大家一块儿做,那就必须谈判签署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协议,以便使生物多样性研究导致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专利能使协议各方获益。

  显然,两种选择无论哪种都绝非易事;因此,密林基因战仍未有穷期。(记者陈家瑛 )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