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与误解并存 100年来美国人如何看中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6:16 胶东在线 | |||||||||
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文化活动———“中国文化节”于10月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全美各地随之兴起一轮十分强劲的中国热。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也成为各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专门拿出一周时间集中报道中国,《新闻周刊》更是在封面打出“中国世纪”的标题并配发21页的特别报道,全方位解读中国的发展。
当然,在美国媒体掀起的如何看待中国的大讨论中,赞扬中国和批评中国的声音兼而有之。 20世纪,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每隔十几年就出现一次反复 百年来,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千差万别,经常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0世纪初的20多年,美国人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朦胧的印象主要来自传教士、军人和政客对中国的描述。男人留辫子,妇女裹小脚,许多举动都令美国人难以理解,他们把中国想象成一个充满“贫困、肮脏、混乱和危险”的东方国度。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民间运动,使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中国备感恐慌。那些规模不大、散布在美国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里的唐人街,成为普通美国人眼中贫穷和积弱的象征。 到了三四十年代,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出现一些明亮的色彩,这既包括东方智慧的传播,也因为当时的通俗小说、新闻报道纷纷将中国描绘成淳朴、美好而智慧的传统社会。1943年,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把中国作为反法西斯英雄国度介绍给世界,斯诺笔下地处艰苦地区进行卓越抗战的八路军,也让美国人眼中出现了中国这样一个“领袖英明、人民勇敢、追求和平的社会”。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美国人对中国寄托的各种美好幻想一个个破灭。新成立的红色中国与苏联的密切联系,使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迅速从明亮转向黯淡,“冷战”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导致美国人开始用敌视的眼光看待中国。 50年代末,受左翼思潮的影响,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形象再次变得美好起来。中国符合左翼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批判,再次成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甚至有人从中国的改造中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和希望。 文化大革命使美国人开始怀疑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否真实可信。从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到中国改革开放,中美两国进入了一段难得的“蜜月期”。中国人在美国媒体的典型形象,是手拿可口可乐,狂热学着英语。美国人多年来一直幻想着中国能变成像美国那样有众多基督徒、拥有巨大市场、采取美式民主模式的国家,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他们似乎看到了希望。 从1989年到20世纪末,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90年代美国取得所谓“经济神话”的同时,中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悄然间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明显增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又开始在美国媒体间传播。 美国的中国形象在上世纪的变化似乎有着某种规律可循,每隔十几或二十年就出现一次反复。美国人的想象里始终有两个中国形象:一个人民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团结、道德高尚淳朴;另一个则充满饥荒和动乱。著名的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博士曾在他的《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这样归纳美国人对中国的四种看法:离奇的、理想化的、幻灭的及社会学的。美国不少研究中国的专家都有一个同感,即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始终是一种混和体,在两个极端间摇摆,这种情结在当前依旧是美国主流文化里中国形象的基本架构。 中国形象正进入一个巨大的转型期 如今,美国的中国形象在上世纪末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但这一次是一种延续和深化,而不是幻灭。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人正试图更多地了解中国。美国的中国形象正进入一个巨大的转型期。 截至2002年,《时代》周刊封面上与中国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大约有60次。美国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商品,美国人亲眼看到周围华人同事业绩不菲,华人参政势头迅猛,唐 人街也变得发达和漂亮起来,赴华旅游的美国人也在直线增长,这些都影响着美国民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前不久,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组织的一次民意调查发现,有59%的受访者对中国抱有正面看法,比10年前的46%高出十多个百分点。调查还显示,尽管多数美国人不认为中国是美国反恐战争中的“可靠盟友”,但中国却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盟友名单中仅次于英国、日本和以色列之后,名列第四,高于法国和沙特阿拉伯。 美国人对中国的感情是一个爱恨交织的历史循环 在记者参加的各种智库和研究机构举行的讨论会和年会中,几乎没有一个会议不讨论中国的发展。无论是国会议员、行政高官,还是专家学者及普通民众,都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迫切希望了解和预测中国的未来发展。 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年轻的中国问题专家弗莱诺认为,当前美国的中国形象仍然充满了矛盾。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未来对美国人来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既让美国人产生强烈的兴趣,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不安和担心。 亨利·卢斯基金会的副董事长罗兹的看法切中要害。他认为,美国人对中国的感情是一个爱恨交织的历史循环,对中国的看法也充满了矛盾。当中国国力衰弱、疆土分裂时,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往往比较正面,但当中国强大并具备向外发展的潜力时,在美国的中国形象则易趋于负面。美国人对中国的这种不确定和自相矛盾的看法将会深刻地影响到日后中美关系的发展。 美国前驻华大使洛德认为,由于中国与美国在社会制度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美国人既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能发展到现在的地步,更不知道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现在美国人对中国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中国会继续发展,但不可能赶上或超过美国,无须担心;二是认为中国的发展将改变国际秩序,中美冲突不可避免,必须要像过去对待苏联那样对待中国;三是认为中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必须重视中国的发展,一个繁荣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目前,持第三种较为平衡和客观看法的人还是占多数。 一些政客将中国形象当成一张牌 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呢?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美国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并且主观上带有一些偏见是影响中国形象的关键因素。美国乔治敦大学的外交史专家南希·塔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人头脑中模模糊糊的中国形象是美国政府用来解释他们对华政策的工具。” 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柴哥利亚认为,中国形象的负面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国会。美国人中对中国印象最不好的就是国会议员,无论是共和党议员还是民主党议员,在诸如经贸、人权、台湾、军事等问题上都对中国颇有微词。国会掌握着立法大权,对行政当局牵制很大。中国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下大力气按照美国的方式多做一做国会议员的工作,比如邀请更多的议员到中国看一看,邀请他们参加与中国有关的研讨会等等。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记者体会最深的,就是凡是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都会有较大的改观。 纽约智库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副会长林赛认为,目前美国国内出现的中国热是很正常的,面对中国的飞速发展,美国人不得不开始关注中国的未来。从人的本性来说,美国人会很自然地把中国当作一种潜在威胁,同时也开始担心如何保持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他认为,未来几年内,美国国内政治中的中国因素会明显上升,越来越易卷入党派竞选中。那些试图取悦选民的政客们,为了角逐白宫的宝座会不可避免地打“中国牌”来拉选票。因此,他建议中国应尽早注意到这一动向和不良影响,设法避免美国国内政治干扰中美关系的发展。(记者 文车) 责任编辑:赛宗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