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亚发生强震专题 > 正文

地震余波未尽救灾进展缓慢 印巴两国难泯恩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00:01 新京报

  10月27日,联合国在日内瓦主持召开了南亚地震援助会议,号召国际社会为受灾国家慷慨解囊。从会议大厅走出来的印度代表称,印度在地震之后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已经达到2500万美元。“巴基斯坦可以完全自由地使用这笔钱,他们可以用它来赈灾,也可以用这笔钱修建房子或者其他基础设施,为灾民提供其他必要的服务。”

  印度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纳夫泰·萨尔纳还表示,印度公司愿意为巴基斯坦的重建提
供所需的水泥和钢材,而且新德里的专家也非常愿意将自己在房屋抗震领域的研究成果同巴基斯坦的同仁分享。

  在这次南亚大地震中,巴基斯坦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至少有54000人在劫难中丧生,300万人无家可归。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处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克什米尔为世人所知,一是因为它出产的高品质羊毛,第二可能就是因为印巴两国争夺该地区的所有权而数次兵戎相见。

  第二次

世界大战前,克什米尔是英属“印度帝国”的一个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遂引起印巴争端。双方发生战争后经联合国调解,1949年1月1日实现停火,但确定归属的全民公决最终未能实现。根据停火线,印度控制3/5的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双方又发生两次敌对行动。

  在2002年,两国差一点又因为擦枪走火而使该地区陷入战乱。

  在两军对垒的控制线附近,到处都布满了地雷和战壕,双方最近的前沿阵地相距不到几十米。在天灾面前,印巴这两个几十年的老对手开始共同应对可能产生的人道主义危机,但这种充满戒心的努力似乎只能停留在临时救灾的层面,目前还看不到因此而推动两国间和平进程的迹象。

  震后频繁接触

  10月8日,南亚发生大地震,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多个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地震当天夜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与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立刻互通了电话,交流了两国的受灾情况,并且对灾后救援工作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两位领导人所表现出的亲密程度让人惊愕,似乎完全忘了各自在克什米尔区域陈兵百万的事实。

  印度外交国务秘书西亚姆·萨兰也给他的同仁巴基斯坦外交国务秘书里亚兹·穆罕默德·汗挂了长途,向巴基斯坦方面表示了自己礼节性的慰问。与此同时,这条热线还为两国军队的高级军官商谈如何合作救灾提供了途径。驻扎于实际控制线附近的两国军队官员一致决定在边界线进行会谈,探讨将灾后意外越境者即时遣返本国。

  这条上月开通的热线原本是为了增进互信,降低因为擦枪走火而引发大规模冲突的概率,却不料率先在民事救灾上试验了一回,而且被证明极富成效,至少表面上看起来两国都有心共同防止这一地区出现人道主义灾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基斯坦地震伤亡人数开始不断攀升,从一开始的数百人丧命,最后一直上升到现在的官方数字54000人,约300万人流离失所。巴政府动用了全国的帐篷、毛毯储备帮助灾民安家,但缺口仍然十分巨大。国际社会的援助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伊斯兰堡国际机场,但其中最让人感到鼓舞的可能是印度方面的第一批25吨援助物资。

  或许是迫于灾情,或许是想利用此机会突破印巴和谈困境,伊斯兰堡进一步作出了善意的表示,声称愿意接受印度的所有援助,尤其是直升机。灾难过了一个星期后,印度方面在辛格总理的直接授意下开通了控制线区域的直拨电话。打电话者虽然是在警察的监督下完成通话,但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创举,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人们几十年来首次被允许给巴控区的亲戚打电话,这在以前一直是违法行为。

  上周,备受救灾物资匮乏困扰的穆沙拉夫最终决定开辟另一条救灾战场,他同意开放克什米尔边境,允许印属克什米尔人携带救援物资随意穿越控制线。穆沙拉夫同时建议,控制线两侧的政治力量协同合作,提供灾后援助。

  这为两国更进一步的合作创造了可能,但边境问题还需要获得印度方面的支持。

  对于穆沙拉夫的决定,印度一反常态地做出了迅速且正面的回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印方也已经酝酿了相应的行动设想,但考虑到对方的政治敏感,新德里并没有将这一设想公之于众,而是把最终话语权留给了穆沙拉夫,让他来决定究竟哪些来自印度的设想是可行的。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逐步展开,穆沙拉夫本人最终做出了渐进但积极的回应。

  百姓苦苦等待

  这些积极的迹象致使两国的报纸开始出现大量要求合作促和平的要求,一些分析人士纷纷建议政府借此机会迅速推进和谈进程。

  但实际进展远没有人们估计的那么乐观,即便在救灾合作层面也是谨慎地匍匐前进。印巴一直在为历史性开放边境通道的事情不断接触,但控制线两边焦急的灾民已经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

  “这真是令人沮丧的经历。”72岁的老人古拉姆·加迪尔说,他的妹妹一家住在巴控克什米尔首府姆扎法拉巴德,在10月8日地震后,妹妹和外甥都被压在了废墟下再也没有出来。“我儿子去当地政府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穿过控制线区和我的亲人见面,但他们却支支吾吾。他们叫我儿子改天再去。

  我始终都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允许我们过去。”加迪尔所在的印度兀里也遭受了灾害,但他们家并没有人受伤。“随着时间的流逝,希望也在减少。我想知道为什么一直在推迟,谁应该对此负责?如果一个家庭遇到了麻烦,只有他的亲戚能够帮助他们。”加迪尔站在倒了一面墙的房子旁说。

  地震已经过去快三个星期,但困扰灾民的控制线却一直没有打开。印度和巴基斯坦官员决定在28日晚些时候在伊斯兰堡商讨开放细节,但控制线附近的灾民却希望双方立刻做出决定。“一个地区两个长官,一个是巴基斯坦,另一个是印度。他们都坚持希望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我们只有接受的份。在面临地震这样的大灾难时,我们应该被允许自己做出决定。”加迪尔说。

  在兀里的另一个村子,52岁的阿卜杜勒·拉希姆的房子在地震中被彻底摧毁了,他说自己在最近几天每隔几分钟就去向当地政府官员询问穿越控制线的事情。“我既没见到印度方面有什么动静,也没看见巴基斯坦方面有什么起色。对我来说,推迟一天就好像一年。政府点起了希望,却又不兑现承诺。”拉希姆说,“我对事情的进展一头雾水。”

  而一些丧失耐心的灾民开始尝试偷偷穿越边境。26日,印度边防部队逮捕了一名强行闯过控制线的巴基斯坦平民。这个名叫穆罕迈德·伊斯梅尔的居民居住在姆扎法拉巴德,他闯过控制线是要去看望他在兀里的亲人。可能是因为在非常时期,巴基斯坦军队在发现他强行闯关后并没有开枪,只是投掷了一些石块,而印度守军发现他没有携带枪支后也没有对他开枪。正是因为两边军队的默契,这名巴基斯坦裁缝才得以穿过布防森严的前沿阵地。现在伊斯梅尔已经被移交给了印度兀里地区的警方,警察局发言人称伊斯梅尔将在警察局里待到他的亲戚和他相认。

  合作还不顺畅

  但印度兀里地区官员也有苦难言。“叫我如何回答呢?”这一地区的警察局局长沙西德·梅拉吉说,“为了开放边界,各方一直都在协调。但如果政府不给我命令,我又怎么能放行呢。”

  印度总理辛格26日称印度方面不应该为印巴合作救援进展缓慢负责。26日,印度边防军准备在控制线上搭建一座浮桥,以便让两边的灾民可以通过以见到亲人。位于对岸的巴基斯坦军队则反对这一做法,印度边防军不得不停止了浮桥施工。“我们在遭到巴方士兵的反对之后停止了浮桥的修建。”发言人巴特拉称。一名新德里高官无奈地说,这一工程只有在巴方同意之后才能继续开工。几个小时之后,印度总理辛格在评价印巴两方选择开放通道时就说:“我们这边并没有推迟。”

  22日,印度方面就宣布他们将会在27日开放三个通道口,而巴基斯坦方面则主张开放五个跨境救灾中心。

  到了27日,萨尔纳称他们的三个跨边界救灾中心已经准备就绪,等待巴基斯坦方面的允许就可以开始运作了。

  “我们的救灾中心没有马上运转,因为我们一直在等待巴基斯坦方面的认可,我们只有收到赞成意见后才能开工。”萨尔纳称。根据地震受灾情况,印度方面在唐德哈尔区、兀里区和南克什米尔蒲奇区分别设立了一个救灾中心。

  因为长年的对峙,两国军队在灾害发生后都不敢心存大意。这让一些住在军营附近的灾民感到十分委屈。“如果想让我们成为他们的人民,如果认为这是他们的地盘,那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救助他们的人民。”印度卡马尔库特一名叫曼哈斯的村民称,“如果他们不能给我们所需要的,我们会在心中忌恨很久。”从曼哈斯所在村庄的山顶就能看到山地下的军营,但村庄在地震五天之后还没有收到任何救助。“我们得先顾我们自己,保证国家安全从来都是我们的第一任务。”印度军方发言人赫曼特·朱内加说。

  但巴基斯坦方面穆沙拉夫的反应则要快得多。他用了30个小时从美军驻阿富汗基地调来了8架直升机,这被证明在以后的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国内有声音批评他反应还不够快,总统则在电视上反击说,他的政府应对地震的反应速度已经比布什政府应对卡特里娜飓风时的反应快得多。巴基斯坦主流报纸分析,即便穆沙拉夫真的不够迅速,也是因为地震造成伤亡情况没能及时传递出灾区,造成政府措手不及。西北边境省的巴拉考特是重灾区,这个原本是旅游风景区的小镇几乎被地震彻底摧毁了,95%的房子坍塌,超过2万人丧生。地震发生三天后,40公里外的曼色勒巴基斯坦驻军赶到了现场,成为了救助的主要力量。

  双方心存芥蒂

  从救灾的角度,开放克什米尔边境线对救助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一些偏远山村的灾民有利。由于道路塌方和山体滑坡,巴控地区一些山村除了直升机能够靠近投放补给外,地面人员还无法达到。一旦边境开放,救灾物资和人员便可以绕道从印控区域进入一些巴控区域的偏远山村,大大提高救助效率。

  更为迫切的是,冬季就要来临,如果不能趁现在将物资运进山区,世界卫生组织预言,灾区将可能出现第二轮死亡高峰,并且人数可能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持平。这将意味着巴基斯坦一方地震灾难死亡人数将超过10万。

  穆沙拉夫提出开放边境后,印度国防部长慕克吉婉拒了这项建议,称绝对不能为任何人开放分界线。最后,双方都做出让步,采纳了限制性开放的建议。“通过适当的安全检查后,来自实际控制线(巴方)一侧的人将获准在白天前往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然后返回。”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萨尔纳称,这里的安全检查是指用X光扫描,目的是防止袭击者蒙混过关。

  一方面,巴基斯坦不希望自己在巴控区域内建立的秩序受到冲击,而印度方面更是担心极端势力由此大量渗透进入印控克什米尔,或者造成边界线概念模糊。这种担心被证明并非多余。26日,印度克什米尔边防军遭到自杀炸弹袭击,造成1名士兵丧生,另有15名士兵受伤。

  据印度边防军新闻发言人介绍,武装分子对停在印控斯利那加尔郊区的一辆边防军士兵乘坐的大巴发动了袭击,“威力巨大的爆炸彻底炸毁了边防军乘坐的大巴。”边防军高级军官斯利瓦桑称。据现场的目击者称,爆炸还导致了周边房屋被毁坏。

  虽然遭遇了地震灾难,但克什米尔地区的分离运动却没有因此而减弱。在这个地区最有争议性的希兹布·穆贾西登武装组织随后致电印控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尔的报纸,声称对此袭击事件负责。

  而就在上个星期,印控克什米尔教育部长在斯利那加尔的家中遭到杀害。据印度情报部门分析,一些反印度武装训练营也在地震中被摧毁,分析人士指出这些组织在这一阶段制造袭击案件意在向政府当局显示实力,表明他们仍具有攻击力。虽然印度一直指责巴基斯坦支持一些印控区域的分离组织,但在大灾难面前,印方这次只能低调处理。

  虽然表面和气一团,巴基斯坦对印度参与救灾仍然心怀戒备。巴方救灾直升机严重缺乏,但巴方还是拒绝了印度派遣直升机进行搜救和援助的建议,只是答应可以接受直升机,但不能随机配备飞行人员。巴基斯坦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塔斯利姆·阿斯拉姆说:“由于涉及一些敏感问题,伊斯兰堡不能够接受印度军事人员涉足巴方的救灾行动。”此后穆沙拉夫总统也再三强调,印度军事人员不能参与到巴方境内的救灾。印度也因此断然拒绝了巴方只要飞机不要人的要求。

  和好前景迷离

  印巴两国扑朔迷离的外交接触也让救灾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2003年11月,印巴双方先后宣布停火,并在随后不久启动了解决该地区争端的和平进程,可一直进展缓慢。在地震发生后,印度方面迅速向巴基斯坦捐赠了25吨的医药、毛毯和帐篷。而且还传出了在地震发生后,印度士兵越过控制线,将被掩埋在工事下面的巴基斯坦士兵挖出来的故事。虽然两国士兵互助的故事后来被巴基斯坦方面予以否认,但两国因地震灾难为契机重修其好的说法开始在报章流行。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次地震可能为推进印巴和平进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印度前外交秘书兼驻美国大使拉利特·曼辛格认为,两国的合作救援行动将增进受灾民众的相互信任。外交问题专家拉贾·莫汉也认为,辛格与穆沙拉夫的通话谈论了合作救灾及两国谋求相互信任等事宜,有利于推进印巴和平进程。灾后两国的合作救援行动将促进相互信任关系的提升。

  但伊斯兰堡和新德里几十年的猜疑和积怨是他们很难越过的一个槛。因为海啸的缘故,印尼政府最终和自己打了三十年游击的自由亚齐运动达成了和解,但印巴因为地震救灾而和解的可能性非常小。印巴除了打过仗,克什米尔还涉及民族自豪感以及疆土的问题,任何一方都不会愿意主动做出让步。巴方一直坚持要按照宗教、人口等因素重新划分克什米尔区域,而印度则拒绝对现状做出任何更改,并一心要把现在的控制线转变为国界线。而两国的民众都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让步看作是不可接受的,政府为此也只能一直绷着,不敢有任何松动。

  一些分析人士对双方因为救灾而走向和平的趋势持怀疑态度。印度前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G·帕特阿萨蒂认为,巴基斯坦仍不会允许印度救援人员进入如此敏感的地方。印度智囊机构“政策研究中心”成员布拉马·切拉尼说:“我不认为这场悲剧将推进印巴和平进程。”而印度杂志《OUTLOOK》的政治专栏作家也认为,印巴两国在灾难中的合作虽然具有“毫无疑问的作用”,“但在整个和平进程中,地震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另外还有些人甚至连一点希望都不抱。新德里的危机管理研究所主任萨赫尼说:“这将会有些象征意义,但六个月后,没人会记得这些。”

  印巴大事记

  战争阶段

  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根据方案,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1947年10月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安理会通过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印巴各占克什米尔一部分,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地方政府。

  1965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战争。

  1971年12月在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在此之前的印巴长期会谈并未取得成果,最终擦枪走火。

  缓和阶段

  1998年5月印巴相继进行核试验,南亚局势一度紧张。

  1999年2月应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邀请,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乘车抵达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对巴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了《拉合尔宣言》,印巴关系一度趋向缓和。

  2001年7月应瓦杰帕伊邀请,巴基斯坦领导人穆沙拉夫访问印度,两人在会谈中商讨了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双边关系中的“所有问题”。

  2001年12月印度议会大楼遭到恐怖分子袭击。印度指责是巴基斯坦支持武装分子所为。双方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和边界地区陈兵百万,剑拔弩张。

  2003年4月印巴两国领导人先后表达了重新进行对话的意愿。5月,双方同意恢复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和交通往来。10月,印度提出推动印巴民间交往的12点和平倡议,多数被巴基斯坦接受。

  2003年11月印巴宣布在控制线区域实现停火,两国领导人表达了希望停火一直持续下去的愿望。双方至今未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

  和谈新时期

  2004年1月4日在伊斯兰堡举行的第12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期间,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商定印巴两国从2月开始全面对话,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

  2004年1月两国边防部队代表在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附近的瓦加哨所会晤,恢复了中断两年的边境事务会谈。

  2004年7月19日印度外长辛格抵达伊斯兰堡参加为期两天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外长会议。23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会见了印度外长。双方在会谈中重申继续推进对话进程及加大打击恐怖主义力度的重要性。

  2004年9月24日印度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利用出席联合国大会之机,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纽约举行了首次会晤,双方强调要继续进行双边对话,通过和平谈判探讨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与双边合作。

  2004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肖卡特·阿齐兹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辛格就双边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历史性会谈”。

  2005年2月15日印度外长纳·辛格抵达伊斯兰堡对巴基斯坦进行为期3天访问,这是近16年以来印度外长首次正式访问巴基斯坦。

  2005年4月7日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60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首次通车,开启了印巴和平进程的新篇章。

  2005年4月17日至18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对印度进行为期两天的非正式访问。印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印巴和平进程“不可逆转”。

  访问期间穆沙拉夫还与印度总理辛格在新德里的体育馆观看了印巴两国间的一场板球赛。

  本报记者 范辉 综合报道

  相关专题:南亚发生强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