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看中国经济发展 访荷兰飞利浦公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3:30 新华网 | |||||||||
新华网布鲁塞尔11月1日电(记者田帆)近年来,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在国际社会引发了热烈反响。在这一过程中,跨国企业是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在中国经营多年的荷兰家电巨人飞利浦公司。 飞利浦董事会成员、飞利浦电子执行副总裁杜德雷对记者表示,飞利浦早在1985年就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他本人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去中国。他从未见过一
在谈话中,杜德雷一再强调,“对我们而言,中国不是一种威胁,而是巨大的机会。”他指出,制造业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外移是个必然趋势,其目的地即便不是中国,也会是其他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就如同农业一样,1900年欧洲的农业人口占到60%,可到1960年,其所占比例便降到了不到2%。而制造业人口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也开始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例则不断上升。这是一个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 飞利浦在10月份赞助了在荷兰举行的“中国文化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杜德雷称,飞利浦希望能够制造一个平台,让双方坐下来进行认真交流。因为更好的沟通会减少不理智的情绪化言语,会带来更多的信任,而这种交流的目的,不仅是帮助西方社会加深对中国的理解,也是为了帮助中国能更加理解和融入国际社会,并被国际社会认可为一个重要的、负责任的合作伙伴。 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总裁张玥则以跨国企业颇为关注的知识产权问题为例,表明沟通和理解的重要。张玥称,好的技术、好的品牌能够带来利润,总会有人去仿造。实际上,知识产权问题并非仅存在于中国,在世界各国都会长期存在。他笑称,114年前,飞利浦的创始人在生产钨丝灯泡时,技术也是“学”来的。而飞利浦正是在别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如此规模的跨国公司。 张玥说,西方人必须将心比心,西方社会经过百来年才建立起一套比较公平公正的知识产权体系,建立起大众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这一观念。而中国有13亿人口,改革开放不过20余年,况且中国政府已经在知识产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张玥最后强调,中国顺利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对中国的未来和经济持续平稳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跨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起到一种沟通管道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