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海外聊斋:三代人寻寻觅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5:54 金羊网-羊城晚报

  星期天,去唐人街喝茶。邻坐四周,多是黑发黄肤的少男少女。他们大声谈笑,旁若无人,丝毫没有一点“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忧伤。他们多是来读大学的,或者是当地出生的华裔少年。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老人,艰苦的岁月已在他苍老的脸上刻上深深的皱纹,他是一位来澳多年的老华桥。岁月没有饶过任何人,我们自己也从风华正茂之年步入了忧儿忧女的今天
。在这并不宽敞的茶楼里,坐着三代移民,这三代人中,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梦想而远走他乡。

  那位老人成了我的忘年之交。他吿诉我,他在几十年前,结婚的第二天便离开了妻子远走他乡,经历了十多个他乡寒暑才和妻子团聚。虽然老人在澳大利亚生活了几十年,依然改变不了传统的中式生活,他爱吃中餐,穿唐装,家中摆的是中国红木家具,在睡房的床头,吊着一把跟了他几十年的乐器———二胡。老人闲时的去处,除了唐人街外便是位于悉尼东部的关帝庙。在那儿,他上香,叩头,敬酒,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多年的苦斗,老人赚了不少钱。到了晚年他可谓名成利就。不知何种原因,在老人大可衣锦还乡之日,他没有回,只是给家乡捐了大量的金钱。也许,他认为这是他能找回失去的乡情的最好方式。至于老人为什么没有回国看看的原因,他一直没有告诉我。但老人家中的一幅对联颇能说明老人的心境:“天地大杂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艳色,百年人事尽如斯。”

  人生于天地中,在哪儿都是客。老人是这样想的。

  开放改革,使我们这一代人能名正言顺地揣着护照踏出国门。上世纪90年代初,几万学子涌进澳大利亚。他们大多学有专长,不足之处是外语欠佳。这一弱点使其中一部分人找不到能发挥其专长的工作。为生活所迫,这部分人只能贱卖劳力,逆境求存。那时,我在一间快餐店干,店里切肉的是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卖餐的两位姑娘,一个是山东大学学教育的,一个是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都因为英文欠佳,屈就小店。一天,老板领来一个戴眼镜的青年,说是打杂。我看他干活的样子,便知道他过去不是干体力活的。后来熟了,才知道他原来是西安某医学院的硕士生,来澳大利亚后医生自然做不成,饭还是要吃的,便看着报上的广告跑来问工了。他干活刻苦,每天工作10小时,搬抬洗刷样样干。但一个月后老板还是把他炒了。说他干活太慢还常常打烂碗。那天收工,他眼都红了,说他工作已尽力了,老板还是把他开除了。

  还好,我们这一批人没有在此磋跎岁月。工程师做不了做面包师,医生做不了做大厨。这几万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有的开商店,有的开车行,有的做贸易。华工建筑系毕业的邓先生先是为别人打工,卖电脑,后来把别人的公司顶了下来,自己做老板,现在在悉尼开了五家分店。华师大的老孙开了间修车行,生意兴隆。

  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在为澳大利亚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和澳人一样,挣到了汽车和房子,更重要的是挣到了在澳大利亚生活的信心。

  近几年,从中国出来读书的小青年日益增多,这些充满阳光气色的新一代,知识面广,英文好,年纪轻,这是他们的财富。今天,在这里完成学业,又留下发展的年轻人为数不少。我的一位“小朋友”还说,他要竞选议员。此话说得为时过早,但WHYNOT(为什么不能)?

  收回思绪,窗外依旧是唐人街,每一位新移民都呆过的地方,多少人一辈子都在这里打转。今天的华人,新一代的华人,终于冲出了唐人街,渗入到澳大利亚的各个角落。

  ·鲁城·

  (晓健/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