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洛丽塔》禁书五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12:39 国际先驱导报

  启蒙世界的人性悲观主义和随之激荡起的对于童真的向往贯穿十九世纪文学,也产生了“拜童教”扭曲的心灵

  【作者】王莼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今年是《洛丽塔》问世半世纪。

  这本讲述恋童癖的邪恶之书,曾经被其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喻为“定时炸弹”。 一九五五年,这颗炸弹在法兰西点火。三年之后,它在美利坚引爆,其飞屑及迷雾云绕至今。

  自一九六二年被斯坦利·库布里克搬上舞台之后四十三年间,洛丽塔几经突变,最近一次看到她,是在日本。原宿竹下通的“哥特洛丽塔”装扮已成为一道街景。这是东洋幼稚崇拜的最新式傀儡造型。

  但在波普世界种种外像之下,《洛丽塔》仍然潜藏着更深的谜团。因为她毕竟产自二十世纪——弗洛伊德的世纪。

  剽窃?

  去年,一位叫迈克尔·马尔的德国学者,扬言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并非原创。早在1916年,便有一个笔名叫作Heinz von Lichberg的德国黑森贵族,在其短篇集《被诅咒的蒙娜丽莎肖像》中,收录了一篇名为《洛丽塔》的短篇小说,讲了一个恋童癖的故事。

  马尔认为纳博科夫剽窃了这个故事。

  马尔在德国文学评论界有警探级的名声。他的前一个调查对象是同样惊世骇俗的托马斯·曼。托马斯·曼的《混断威尼斯》与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并称为开“恋童癖”小说先河的两本书。但这两位作家都难逃马尔的法眼。于是在马尔的笔下,一位成了“青须公”,一位成了“文贼”。

  近日,马尔的论文的加长版——《两个洛丽塔》已经悄然跻身于书市。如马尔在书中所述,纳博科夫确实在德国旅居了长达16年之久。1922年6月,这位俄国剑桥毕业生离开英国前往柏林,直到1937年才离开。这段时间内,他是否读到了Heinz von Lichberg的《洛丽塔》,尚属公案。但是纳博科夫在德国翻译《爱丽丝梦游仙境》,已是不争的事实。

  悲观人性

  提起《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因为其作者,那个化名为路易斯·卡洛尔的数学家查尔斯·道奇森,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臭名昭著的恋童癖者。

  《爱丽丝梦游仙境》成书于十九世纪后半叶。此时,正是欧洲“拜童教“风行之时。提起这拜童教,其核心人物多是十九世纪数一数二的文豪。从华兹华斯,到乔治·爱略特。启蒙世界的人性悲观主义和随之激荡起的对于童真的向往贯穿了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和《彼得·潘》成为这个世纪的经典不足为奇。

  在纳博科夫翻译《爱丽丝梦游仙境》期间,他也在读一个乌克兰恋童癖者回忆录的法语版,而这时也是犯罪心理学在美国大兴土木的时候。

  《洛丽塔》的出版确实触动了美国的神经,1958年8月出版后。三周内便售出10万本,成绩卓著如《飘》。但仅在三年前的法国,它的运气可就没有那么好了。

  当年《洛丽塔》原稿被递至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的老总手上,此人与美国另类出版界的狂人罗赛特同仇敌忾。当年其奥林匹亚出版社以出版半淫秽题材的原创英文“旅行伴侣”闻名。旗下包揽了亨利·米勒,让·热内等一班异教徒。但不巧《洛丽塔》在巴黎上市时正值八月底,此时观光旺季已然落潮。所以便吃了冷门。直到两年后沦为禁书。又在四年后被解禁。此时,《洛丽塔》已然传遍北美洲。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