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以色列政局大乱专题 > 正文

透视以色列政坛变化:民族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12:15 南方周末

  □汤万君

  最近以来,以色列连续爆发政治台风,令国际社会震撼:先是沙龙退出强硬的利库德集团,接着是有着60年党龄的工党元老佩雷斯抛弃工党。沙龙和佩雷斯这两个本来分属左右两大阵营、政治观点迥异的老对头,辞别各自的利益集团而走到一起,携手创建超级联盟“前进党”,以更坚决地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透视最近以色列的政治台风,首先需要认清一个基本的政治现实,即以色列国内占主导地位的民意:要求政府采取有效行动化解以巴之间的传统矛盾,构建一个可以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及其他阿拉伯世界实现永久和平的稳定政治框架。缺少这个认识,我们不可能在各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环境中辨认出沙龙和佩雷斯政治行动的积极意义。

  沙龙、佩雷斯的大胆举动不能说没有风险,但这种风险并不在于他们给以色列的国内政治增添了不稳定因素,相反,风险依然存在于以巴双方的博弈之中,其中包括各自对于和平的理解,以及如何分摊实现和平所需的成本两个方面。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和佩雷斯告别工党,我们相信的确是一个朝向和平行进的事件。他们的举动不仅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在以色列政坛上制造了混乱,恰恰相反,还将对近年来在其国内众多党派内部早已分化的政治诉求进行一次彻底重整——前进党甫一成立即获得多数民意支持的事实表明,人民不仅相信这个党能够承载起以色列的民族责任,也将代表着以色列民族未来的前进方向。

  认为沙龙和佩雷斯二人的行动逻辑前后不一的看法很轻飘。必须看到,沙龙抛弃的并非其一贯强硬的“以安全换和平”的路线,而是利库德集团内部极端右翼无法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那个意识形态中的“大以色列”,拥有一个从地中海海岸延展至约旦河河谷的版图。相应,佩雷斯退出工党转而支持沙龙,也不是说他在国内政治上放弃了自己的左派立场,更非落选工党党魁后的负气之为。更大的可能是,他不认同新当选的工党领袖希望借助为国内弱势阶层充当代言人的手段,来实现工党重新执政的目标。这样的政治策略让他担心,一个藉调度国内议题上台的政府会在对外政策上缺乏洞见,制定妨碍甚至是牺牲刚刚启动的以巴和平进程的政策,而这对于以色列的国家利益和根本的民族诉求来说,无疑会是一个重大的灾难。

  现实中的以色列需要和平,即便这个和平不会温暖,不会便宜。综合各种情况,以巴和平进程即将迈入关键的下一步。此前沙龙政府采取单边行动撤离加沙,为的就是在后退的过程中寻找确定以、巴最后边界的政治支点。下一步,解决犹太人定居点的问题将变得尤其重要。无论任何政党执政,以色列政府都将面临重大考验。目前,利库德集团中的右翼立场是保留所有已经存在的定居点,这等于是一种拒绝谈判并终止和平进程的表态。而工党取消小型、保留主要定居点的立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相对温和,但落实到在约旦河西岸确定边界的未来实践中,这种态度不仅等于白说,而且还极有可能在以色列国内引发意见混乱,并最终对以巴谈判形成掣肘而导致和平进程再度流产。

  以巴和平能否实现,不确定的因素依然众多,双方领导人面临的内部处境也都同样困难。在以色列一方,沙龙不仅需要尽快摆脱利库德集团的内部纷争争取再次执政,而且亟需聚合国内各派的支持力量,为降低更加大胆的外部政策成本做好准备。正是在这点上,他和佩雷斯的政治智慧撞击出火花,因为他们都看到了利库德集团极端民族主义的危险,和面对极端民族主义的工党领导人政治上的软弱和机会主义。

  如果沙龙再次当选并决意推进以巴和平进程,在确定边界的问题上他将面临极其困难的抉择:或者通过达成和平协议解决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或者再次采取单边行动,通过解决定居点问题来达成和平协议。作为观察者,我们应当看到无论孰先孰后,和平的代价都将非常昂贵。可对于一个未来可以长久的和平而言,处在十字路口的以巴和平需要的可能正是那种对和平的历史趋势具有远见并践行之的殉道者。

  无论未来的情形如何,我们都应当向今天的沙龙和佩雷斯表达敬意,这不仅因为他们在耄耋之年还具有足够坚强的政治意志,也因为他们为了民族的根本诉求、为了和平的愿景而坚持理性,甚至不惜背叛集团利益的政治勇气。他们试图利用政治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尽可能地彻底解决困扰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根本矛盾,尽可能地不把这些问题和矛盾留给下一代。尽管今天我们还无法断言以巴和平是否如期实现,但为了上述的意志和勇气,请相信吧,他们和拉宾一样是亚伯拉罕真正的后裔。

  (作者单位:广州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相关专题:以色列政局大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