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2002年4月14日举行的多伦多犹太电影节上,有一部名为《被控诉的人》的纪录片获奖,影片主要讲述1982年,沙龙担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期间,挥师入侵黎巴嫩的历史。为了报复黎巴嫩暗杀以色列驻伦敦大使的企图,沙龙对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附近的难民营发动大规模进攻,700-3500名难民成为该次大屠杀的冤魂。
    军事历史学家评论说:“战火频繁的中东战场只生育了一名将军:沙龙。”而时事评论家则说:“只要沙龙存在,中东就永无安宁之日。”
    沙龙承认,强硬派保留《圣经》中提到的所有以色列土地的梦想已经破灭。[详细][发表评论]
    阿里埃勒-沙龙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马拉勒村。沙龙的军事和民族观念启蒙开始于他的襁褓时日。1929年8月,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发生严重的流血冲突,沙龙居住的特拉维夫以南卡法拉马尔地区是冲突的重灾区之一。父亲持枪在外守护,母亲则用毛毯包着他躲进牲口棚,然后自己也操起一根大棒站在门口。这时,沙龙刚刚出生几个月,似乎命中注定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 民族冲突将伴随沙龙的整个人生。
    1956年沙龙任伞兵旅旅长,同年10月参加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战争。1973年竞选议员。但10月赎罪日战争爆发后,被急召出任装甲师师长,战后当选为议员。详细>>
  冒险断腕
    沙龙退党后,利库德集团当即决定由中央委员会主席哈内戈比接替沙龙,临时继任该党主席,并决定本月24日选举新领导人。现在,国防部长莫法兹、外长沙洛姆、前财政部长内塔尼亚胡、元老派议员乌齐·蓝岛等,都已表示将竞选利库德主席,届时,利库德党内领导人之争将很激烈。沙龙看似冒险的决定是在利库德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盟友工党离营的双重困境下作出的。详细>>
    沙龙的新党将和工党势均力敌,而利库德集团将成为最大的输家。详细>>
    从1973年至今的近33年的从政生涯中,沙龙和利库德集团之间的关系简直可以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详细>>
    利库德集团 (LIKUD):1973年9月由加哈尔集团、自由中心、拉姆党、人民党、国土完整运动等党联合组成。1977年和1981年两次大选获胜执政;1984年和1988年两次同工党组成联合政府。2001年2月,沙龙在以色列总理特别选举中击败工党候选人巴拉克当选总理。2002年11月,沙龙连任利库德集团主席。2003年1月,利库德集团在提前举行的第16届议会选举中获38席。详细>>
  影响空前
    沙龙拿出“破釜沉舟”的气势走出一着险棋。尽管有国内半数以上民意支持作为基础,让他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有了获胜的“底气”;尽管他已经成功剥离出利库德集团中的“优良资产”,成功“策反”利库德集团中与自己志同道合的14名议员,成为了搭建出新党的梁柱和框架;但是,随着工党的退出,和前政治盟友佩雷斯拒绝加盟,沙龙及其新党的第一把火并没有将炉膛烧亮。详细>>
    11月21日晚,以色列议会以压倒多数通过自行解散法案,第十六届议会寿终正寝。此举表明以政坛发生强烈“地震”。详细>>
    随着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以色列政坛正式进入“四大金刚斗法”的新时代。沙龙首先要接受内塔尼亚胡的挑战。详细>>
    欧盟表示,在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后,欧盟正密切跟踪以政局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中东形势的变化。巴勒斯坦则基本上持观望态度,巴自治政府副总理沙阿斯21日强调,巴领导层正密切关注以政局的发展,“关注以政治变化对和平进程的影响”。巴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说,希望双方举行各自的议会选举后,中东和谈能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详细>>
  由鹰变鸽
    沙龙的转变从2001年就已开始,当时他首次承认以色列不可能永远占据巴勒斯坦领土。如今,他决定摆脱利库德集团内部强硬派的束缚,另立一个立场相对温和的新党。“他的意识形态肯定已经发现了转变,”沙龙传记作者乌齐·本茨曼说,“这一转变不可逆转。”详细>>
    沙龙的决定表明,他要摆脱右翼力量的掣肘,在自己的最后一段政治生涯中,采取具有深远影响的外交行动。
   “巴以关系不会因以色列政坛变动出现不良反应,除非以内塔尼亚胡为代表的强硬派力量上台。”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所长潘光在接受采访时说。详细>>
  政治理想
    以沙龙是一位“深知如何做出决定并将决定付诸实施”的领导人,是一位能“顶住压力继续前行”的领导人。很多以色列人 认为,沙龙不仅有明确的政治理念和长远的战略构想,同时兼具果敢、决断的性格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沙龙说,他的退党决定充满风险,但这将给以巴和平带来新希望。详细>>
    沙龙表示,如果再度当选总理,沙龙会帮助巴勒斯坦独立,以换取以色列人的安全。详细>>
    “单边计划”是沙龙为实现其个人有关“巴以和平”理念所采取的行动。详细>>
 向左向右——中东和平面临三条路
    11月10日,刚刚当选工党主席的佩雷茨来到拉宾墓地凭吊。他说:“我在此再一次向拉宾发誓,我要竭尽所能继续走他的道路,只有这样,拉宾的谋杀者才会知道他们谋杀不了和平。”详细>>
    沙龙的助手埃亚勒-阿拉德表示,如果再度当选总理,沙龙会帮助巴勒斯坦独立,以换取以色列人的安全。阿拉德说,沙龙将放弃奥斯陆协 议确立的“以土地换和平”原则,转而支持中东和平计划。详细>>
    内塔尼亚胡曾在上世纪90年代拉宾遇刺后不久出任以色列总理,他上台后立即改变了拉宾“以土地换和平”的和谈政策,而是改以“安全换和平”的强硬政策,坚决反对撤出所有被占领土。详细>>
 和平绝响——巴以历史共同的怀念
    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1922年3月1日生于耶路撒冷,在特拉维夫长大。曾在农业学校和美国迈阿密大学受过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加盟军在叙利亚的袭击和敌后作战。战后作为以色列军事代表团成员,参加在罗得岛举行的停战谈判。1967年组织和指挥了“六·五”战争,成了以色列的“民族英雄”。

  拉宾在1992年第二次出任以总理后积极致力于实现中东和平。在他的任期内,以色列先后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约旦签署了和平协议,中东和平进程取得空前进展。但他提出的“土地换和平”的政策也遭到了以色列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

  1994年,他与佩雷斯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参加特拉维夫和平集会时被右翼极端分子暗杀,终年73岁,成为以色列建国后第一位被国内反对势力暗杀的总理。详细>>
    去年的11月11日,75岁的阿拉法特病逝于法国的巴黎。

    这位老人在欧洲轻轻地死去,却让万里之外的巴勒斯坦哭声震天。

    有的人被命运所左右,有的人却要左右命运。阿拉法特无疑是后者。他不但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还要改变整个巴勒斯坦民族的命运。

    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的英雄,巴勒斯坦的苦难是历史造就的,而成为一个英雄却是阿拉法特自己选择的。

    在1974年阿拉法特就在联合国说过:“我是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可是,能否和平却不是弱势的巴勒斯坦人所能决定的。他们不是侵略者,只是抵抗者。阿拉法特的橄榄枝只能年复一年的在手中握着,用另一只手里的枪继续斗争。详细>>
查看评论
匿名发表 会员代号: 密码:
评论: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