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美国空警击毙乘客专题 > 正文

美官方称空警未违规 被击毙乘客与恐怖团体无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01:14 新京报
美官方称空警未违规被击毙乘客与恐怖团体无涉

示意图 《新京报》制图/丁华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美官方称空警未违规被击毙乘客与恐怖团体无涉

12月7日,枪击案发生后,出事航班临时取消,迈阿密国际机场很快恢复了平静。


美官方称空警未违规被击毙乘客与恐怖团体无涉

阿尔比扎尔生前与妻子安妮的合影。邻居反映,他生前是个好人。


  本报综合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12月7日下午,一名疑似精神失常的男子声称自己携带有炸弹,且拒绝听从空警的指令,最后被迈阿密国际机场一架等待起飞的美国航空公司客机上的联邦空警开枪击毙。这是“9·11”事件以后美国空警首次开枪。目前,迈阿密警方和联邦调查局已对事件展开调查。

  异常男子逃跑途中被击毙

  据联邦空警迈阿密办公室负责人吉姆·鲍尔描述,通过海关以后,44岁的阿尔比扎尔登上了美国航空公司924航班———一架预定下午2时18分到达奥兰多的波音-757客机。当时客机上共有12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阿尔比扎尔登机后,空警注意到他行为异常,走动动作带有攻击性。起飞前10分钟,阿尔比扎尔“还发出威胁性话语”,还告诉他附近的乘客他的包里带有一个炸弹。

  鲍尔说,两名空警听到了他的话,“他们表明身份,随后与阿尔比扎尔展开对峙”。阿尔比扎尔试图逃脱,两名空警随后追赶,一直追到机舱与登机口连接的登机通道上,命令他趴在地上。但是阿尔比扎尔没有理会空警的指令,还伸手试图触摸他的包,一名空警随即向他开了枪。

  妻子声称死者患有精神病

  一名叫做玛丽·加德纳的乘客接受WTVJ电视台采访时描述了她当时看到的情形。加德纳说,她看到一名男子从飞机的后部跑过来,“他看起来很狂乱,他的手臂在空中胡乱舞动”。这名男子的妻子跟在后面大喊:“我的丈夫!我的丈夫!”加德纳说,她听到这名妇女说她的丈夫是躁狂症患者,且忘了带药。有关当局没有对此予以证实。

  另一名乘客回忆说,开枪之后,迈阿密警方包围了这架飞机。警察随后登上飞机,让所有乘客把手放在头上。这名乘客说,警方命令所有人不许移动,也不许从包里拿出任何东西。

  一名叫做约翰·麦卡汉尼的乘客证实了前一位乘客的说法。他说,所有乘客都被命令蹲下,他试图抬头看一眼发生了什么,立即就被一名空服人员命令趴回去。麦卡汉尼说,阿尔比扎尔可能把一个背包留在了飞机上,执法人员登机搜查时,对乘客十分粗暴,警察还用枪对准他的后脑勺,让他把手放到座位上。“这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更加令人惊慌。”接着乘客被带到了一间会议室。麦卡汉尼说:“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打死了一个无辜的人,我不认为他带有武器或者炸弹,我认为他有精神病。我不认为他们真的不得不向他开火,但是我希望他当时不应该那么愚蠢地说那些话。”

  官方认为两空警没有违规

  有关官员没有透露空警到底开了几枪,也没有透露阿尔比扎尔被击中哪个部位,或者登机通道上当时是否有其他乘客。但是同机的其他乘客向《西雅图时报》描述说,他们听到了大约四五声枪响。

  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言人布莱恩·多伊尔说,两名空警“遵照了有关程序”,“他们作出了正确的决定……他们只有一瞬间来作出决定”。国土安全部的另一名女发言人鲁斯·诺克也声称,两名空警“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他们开枪的决定“是与他们接受的训练相称的”。

  空警向阿尔比扎尔开枪后,调查官员把所有乘客的包都放在停机坪上,让警犬嗅闻是否有爆炸物。为谨慎起见,警方在停机坪上事先引爆了属于阿尔比扎尔的两个包。

  迈阿密国际机场的交通安全部官员里克·托马斯透露说,有关官员在检查阿尔比扎尔的背包时没有发现爆炸物品。联邦空警迈阿密办公室负责人吉姆·鲍尔也证实说,没有发现任何炸弹,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此事与恐怖分子有任何联系。鲍尔说:“由于这名男子发出的威胁,他们(空警)有权力开枪。”但是鲍尔表示,许多开枪的细节需要被整理出来。他说:“调查仍然在进行中,我们还不知道所有的答案”。

  警方宣称已经展开调查

  迈阿密-戴德县警察局宣称,他们已经开始调查这起事件。美国联邦调查局也声称,他们已经开始调查此事是否与恐怖分子的阴谋有关。联邦调查局助理特别调查员安迪·阿波罗尼说,联邦调查局目前还没有发现此事与恐怖分子有关,但是调查仍将继续,“只要有任何人登上飞机并声称他们有炸弹,我们就将一直对此进行调查”。

  据《迈阿密先驱报》报道,美国政府已经雇佣了两名迈阿密律师担任开枪的两名空警的代理人,以配合相关部门调查。这是类似情况的例行程序。

  另据美国航空公司官员透露,乘客随后被安排乘坐另外一架飞机飞往奥兰多。迈阿密国际机场没有关闭,但是警方加强了警戒和登机口附近的巡逻。(马晶)

   调查·关键人物

  被击毙乘客与恐怖团体无涉

  美国媒体跟踪调查被击毙乘客背景和精神状况

  本报综合报道 阿尔比扎尔被枪击身亡后,美国媒体围绕阿尔比扎尔的身份和是否有精神病史等问题采访了他的亲属及邻居,得出的结论是,基本没有发现阿尔比扎尔有犯罪的记录,也没有与恐怖团体来往。

  岳母:他有精神分裂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话采访了阿尔比扎尔妻子安妮·波切尔的妹妹凯莱·波切尔和兄弟斯蒂文·波切尔。凯莱只是说:“我们仍然没从震惊中解脱出来,完全无语。”斯蒂文透露说,阿尔比扎尔是哥斯达黎加裔美国人,安妮当年以交换学生身份前往哥斯达黎加求学时认识了他,两人结婚已经22年。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美国官方尚未证实阿尔比扎是否患有精神病。他的岳母声称他有精神分裂,但他的姐夫声称没有听说过阿尔比扎尔有这种病。另外,CBS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阿尔比扎尔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也没有与任何恐怖团体有染。

  邻居:他是一个好人

  媒体调查发现,在邻居眼中,里格伯多·阿尔比扎尔是一个普通人———供职于一家家居店的油漆部门,大部分休息时间都花在照顾自家院子上。

  枪击案发生的当天傍晚,CBS记者前往阿尔比扎尔夫妇居住的奥兰多郊区采访,但是一些邻居不愿谈论此事,接受采访的都感到震惊。很多认识阿尔比扎尔的人都说,很难把他的形象和迈阿密机场被击毙的“疯狂男子”联系在一起。

  邻居路易斯·巩特尔说:“他是一个好人,一直面带微笑,总会有话说。”阿尔比扎尔曾经工作过的一个油漆店老板查尔斯·贝兹回忆说:“他是一个非常沉默的人。他会做那样的事情是很奇怪的。你虽然不可能知道别人曾经经历过什么,但是他看起来很正常。”(谢来)

  调查·美国空警

  空警训练规范可能遭冲击

  美国媒体披露空警执法规则,目击乘客不听劝阻伸手碰袋子即可使用致命武力

  本报综合报道 12月8日,美国媒体认为,空警击毙乘客的事件很可能会对规范美国空警训练产生影响,特别是如何应对有精神问题的乘客。

  应付精神问题乘客成难题

  虽然空警都接受过有关如何应对情绪不稳定乘客的训练,但《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言人的话报道说:“最大的难度是他们需要在一瞬间做出决定。”《纽约时报》则报道说,根据一个民间组织最新的分析报告,精神上有问题的人群比普通人被警察击毙的几率高4倍。

  《华盛顿邮报》指出,尽管美国1968年就开始有空警,“9·11”恐怖袭击发生时,美国只有约30名联邦空警。新的反恐措施出台后,空警的数量大幅度上升,达到了上千名。空警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子弹,只会在身体内爆炸,最大限度减少飞机和乘客的损伤。

  空警一律以秘密身份护航

  《纽约时报》引用一名不愿具名的空警的话报道说,他们使用武力的规则“基本上和其他执法人员一样”。他之所以不愿具名,是因为空警的身份是机密的,登机时出示的身份是商业乘客和旅游者。“只要情况开始威胁到乘客、机组人员或飞机的安全,你就必须采取一切能保护自己必要措施。如果他们告诉那个人不要碰袋子,只要他朝袋子一伸手,这就是必须使用致命武力的时候。”他说。(谢来)

  专家连线

  枪击案将加大反恐政策分歧

  美国资深媒体从业者、汕头大学教授赫福德接受本报采访

  本报讯(记者谢来)“这必将引发美国公众的一场大讨论,美国人关于反恐政策的分歧会更大。”美国资深媒体人士、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前制片人彼得·赫福德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彼得·赫福德目前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教授。他通过电话告诉记者,枪击事件不仅在美国成为铺天盖地的新闻头条,引发的争论也已经开始。“我们注意到,这是‘9·11’事件后美国空警首次开枪,他杀死了一名乘客,且是有精神问题的人。”由此引发的争论肯定会各执一词,政府会坚称这是出于保护国民的责任;站在另一端的民众则会责问,原本认为能保护他们安全的空警却枪杀了一名平民,安全政策遭受质疑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这一事件会对美国的反恐政策带来多大影响,赫福德教授认为:“尽管争论会存在,政府在反恐政策制定上不会有太大变化,至少在布什总统任期内不会。”政府会坚定地支持空警的做法,继续推行“先发制人”的反恐策略。但他认为,枪击事件会拉大美国人在反恐政策上的分歧。从去年的美国大选就能看出民众意见的巨大分歧,现在的分歧愈加明显;空警击毙乘客事件必将进一步使争论激烈,其影响还可能波及明年美国的中期议会大选。

  赫福德教授还估计,美国的各大报纸肯定会在一两天后发表社论,引发大规模讨论。

  相关专题:美国空警击毙乘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