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一体化尚需更高政治共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09:49 第一财经日报 | |||||||||
地缘接近和经贸互通,并不必然导致更深层区域合作的水到渠成,这在当前东亚地区表现尤其明显。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首届东亚峰会,更着重于峰会的程序性和原则性讨论,而没有就东亚一体化或“东亚共同体”建设框架及实施步骤等达成更具体协议。 这多少有些令外界感到不满足,因为“东亚共同体”等构想,曾普遍打动东亚各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欧盟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刺激着东亚联合自强倾向;8年前的亚洲
可惜形势变化太快,或者说东亚一体化趋势还远未明朗。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日韩关系在今年出现摩擦,中、日、韩三国首脑会晤也临时取消,这使得原本发展态势不错的东亚局势,出现了新变数。因此首届东亚峰会,只能是与会各国“主要就国际和地区政治经济问题、区域合作框架及发展等问题自由交换意见”,很难谈成更实质性的一体化框架安排。 中国始终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积极推动者,支持以“10+3”为主渠道建设东亚共同体,并明确支持东盟继续在东亚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的远见卓识和外交胸怀,自然深受东盟欢迎。因为所谓“东亚共同体”建设,完全可以通过巩固和深化“10+3”框架而推进,并不必然需要另起炉灶。当然,因为东亚整体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与许多非东亚国家就重大问题进行对话,但这些非东亚国家,显然不必成为东亚一体化不可或缺的直接参与者。 但日本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始终强调东亚一体化不能局限于东亚国家本身。因此首届东亚峰会,就在“10+3”之外,引进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三个东亚以外的国家,生怕在东亚利益中受影响的美国,更是一直试图参与其中。也就是说,那些在东亚有较深利益、或担忧东亚联合自强的国家,其实是希望在实现东亚一体化进程中,能摆脱“10+3”的成型框架。 如此有差距的基本倾向,决定了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也致使“东亚共同体”的具体构想,更难迅速成型推出。这自然是令人遗憾的,但也未必全是坏事。考虑到区域一体化建设从来是任重道远,特别是东亚地区特殊而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关系,在基本政治共识没有完全形成之前,与其仓促启动,强扭不甜之瓜,不如暂作迂回,且待峰回路转。 从这个角度上看,今年能召开首届东亚峰会,就是东亚一体化漫漫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进展。虽然与会各方还不能迅速达成具体合作成果,但东亚扩大合作对话的新平台却由此开启。唯有东亚各国切实加强经济合作与政治互信后,这些有不同价值观的国家才能学会更好地相互协调,合作发展。因此,从首届东亚峰会开始,各国首先要培养的是东亚一体化意识,特别是要消除相互猜疑、防范的心理,克服地理、历史和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障碍。 客观地看,东亚区域合作迄今一直由市场推动,是一种“没有协议的经济一体化”。这既是实现“东亚共同体”的良好基础,也可能是其难以迅速推进的局限所在。从经贸层面看,东盟、中、日、韩之间均呈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东盟内部一体化加速进行,中国和东盟规划实施的自由贸易区规模,正以年均近40%的速度增长,即使是关系出现严重困难的中日两国,经贸合作仍保持了可观的热度和增速。这都表明,东亚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 当然,地缘接近的国家经济融合加速,并不等于区域一体化构想可以迅速变成现实。从全球经验来看,一体化或共同体建设必须有高度政治共识,要在外交原则和基本立场上非常接近,这样经贸合作与政治互信才能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基石和框架。恰恰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欣赏东盟、韩国、中国等务实而清醒的立场,更期待对东亚一体化抱有诚意的国家,能直面挑战与分歧,并为促进东亚一体化、为构建“东亚共同体”展现更多远见卓识和务实行动。 相关专题:首届东亚峰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