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黑狱门”打开潘多拉专题 > 正文

美国CIA黑狱事件闹大 欧洲内部裂痕可能加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16:15 财经时报

  整个事件就如一根没有炸药包的导火索,尽管一度嗤嗤燃烧,却只能自燃自灭,甚至被主动掐灭,无法引爆大西洋两岸的裂变

  □ 马洪奎

  美国人对“黑狱”事件保持了一个多月的沉默后,赖斯终于来到了欧洲。

  然而,在与赖斯进行了一次不对外公开的晚宴后,北约各国外长使用了比“外交语言还外交”的语言,纷纷表示对赖斯的解释“感到十分满意”。原来把西方世界的天空桶了个大窟窿的黑狱事件,似乎不仅被大事化小,甚至已经不了了之了。

  这个结果让隔岸观火者有些沮丧,却并不出人意外。

  理直气不壮

  欧洲与美国虽然平日里就经常口角不断,但说到底还是自家兄弟间的相互抬杠。双方的根本利益,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安全领域,双方都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美国在北约的核心主导地位,也使欧洲无力在经济以外的领域真正与美国对抗。

  而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仅仅能在道义上发出反美声音的“老欧洲”,也随着德国新政府的成立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在默克尔在上台后以积极的姿态向法国示好,但双方在对美政策上不可能像伊战时那样“铁板一块”,这使得欧洲在“黑狱”问题上无法形成一种对抗美国的合力。

  欧洲各国政府见好就收,还与此前欧盟就曾秘密允许美国使用欧洲机场转运犯人有关。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披露,欧盟2003年曾秘密允许美国使用欧洲土地上的设施来运送“犯人”,这与欧盟多次否认它知道中情局转运犯人活动的说法明显矛盾。

  既然先前对类似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现在继续追究“黑狱”事件,将双方的底都抖出来的话,到头来只会是两败俱伤。何况,虽然媒体对“黑狱”事件叫得挺凶,但至今没有任何实实在在的证据被公布出来,欧洲政治家们也就有了足够的理由配合美国人演“双簧”,让事件不了了之。

  各个击破

  反观美国,却在处理此问题上招式老到,恩威并举。

  赖斯访欧前,发表了一份关于“黑狱”事件的强硬声明,没有对“黑狱”事件加以说明,而是声称,中情局搜集情报“是为了确保欧洲的安全”,从“一小撮极度危险的囚犯”那里得到的情报,“避免了很多恐怖袭击”。该声明表明了布什政府的不妥协立场,使欧洲各国放弃了借此事获取更多利益的企图。

  与此同时,美国也对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分而治之。德国是赖斯此次访问的4个欧洲国家中的第一个。在访问期间,她就中情局误抓黎巴嫩裔德国人,承认美在反恐斗争中存在差错,给足了默克尔面子,德国人在黑狱问题上的态度因此发生变化。

  至此,美国取得了他想要的结果,欧洲也找到了下来的台阶。整个事件就如一根没有炸药包的导火索,尽管一度嗤嗤燃烧,却只能自燃自灭,甚至被主动掐灭,无法引爆大西洋两岸的裂变。

  欧洲愈演愈“裂”

  但欧洲内部的裂痕却极有可能就此加深。

  随着北约的东扩,此次事件的焦点国家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一方面从“老欧洲”得到了很多经济上的好处,另一方面却在外交上与美国保持高度一致。在此前的伊拉克战争中,这些国家的双重性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们在黑狱事件本身的表现,无疑引起了“老欧洲”的更加不安和不满。

  另一方面,从欧宪公投到法国“雾月骚乱”等一系列事件深刻地表明:社会上层精英与普罗大众的分野,已经成为传统欧洲的主要社会矛盾。欧洲各国政府这次想息事宁人,欧洲普通民众却不愿偃旗息鼓,包括欧洲一些主流报纸及电视台仍在大量报道事件的有关情况,欧洲各国政府因此正危险地“把自己置于更大的舆论压力之下”。

  或许“黑狱”事件的始作俑者和煽风点火者都没有意料到: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人有惊无险,想要息事宁人的欧洲却反而成为了大输家。

  相关专题:“黑狱门”打开潘多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